APP下载

捕鱼人:黄河在,家就在

2020-01-07方菲贾闻徐维泽

方圆 2020年23期
关键词:老潘大荔县水文站

方圆记者 方菲 贾闻 徐维泽

老潘习惯在冬季腊月捕鱼,“黄河到了枯水季节,鱼就要冬眠了,要找冬眠的地方。”老潘根据经验,知道鱼被冻在哪里

9月4日,当《方圆》记者到达老潘的住所前,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一位个头不高的精瘦老汉,说着老陕方言,这就是渔民老潘。

老潘的陕西腔里带着些微的南方口音,他步履稳健,看不出已经66岁了。最近慕名而来的游客很多,一拨接一拨,都是来他开的老潘农家乐吃黄河鱼的。

老潘祖籍江苏盐城,十二岁时来到了渭河边上,“我就是在黄河边长大的”。1968年,在老潘还是小潘的时候,他和自己的兄弟6人,跟随父亲从江苏盐城市来到陕西华阴市,一家老小依靠捕鱼赶大雁谋生。那时候,渭河滩地广阔,一望无际的麦田和鸟类,其中有很多大雁。当时的大雁非常多,成群结队的,把麦田当粮仓。大雁肥了,种麦子的农民就遭殃了。老潘父亲响应农场的号召,加入了当地的打雁队。

老潘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跟随父亲去打雁时候的情景,“一人一条船,船上有两米长炮筒子的土炮,两只长炮能够覆盖3米见方的河水”。这种夜里放炮、天亮去拾大雁的日子过了两年,老潘接替父亲,成了打雁队的正式成员。1988年,国家通过了《野生动物保护法》,打雁队解散了,老潘就去了抽水站管机器。成家后,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老潘重操旧业,在渭河十号坝附近开始打鱼谋生。

黄河上的捕鱼人

在渭南市大荔县黄河沿岸,数十万亩湿地上芦苇荡漾,芦苇丛中,龙虾螃蟹膏肥肉美,黄河、渭河、洛河穿境而过,使得大荔县具有良好的水利条件。老潘说自己吃了一辈子鱼,身体很好,没有高血压和高血脂。黄河鲤鱼、鲶鱼和鲫鱼等本土鱼类都是渔民的传统捕捞种类。

过去,赵渡镇的居民常常看到老潘带着棉被,骑着自行车,驾着船,沿黄河岸北上到龙门。船停在水中,老潘撒开网,开始向潼关漂流。老潘将船停靠在水流最湍急的地方,水太急,鱼在河中间游不动,就会靠两边游,老潘的网就等在那里。“这网叫作翻斗,通过上下翻动,让鱼就范。你得看鱼路在哪里,哪里才能捞上鱼。”老潘家有好几套渔网,他把这些捕鱼工具统称为“迷魂阵”。渔网在老潘看来,就是他的贵重物品,谋生的饭碗。“网摆到我跟前,能捞什么鱼,能不能捞上,我一打眼儿就能知道。”

老潘习惯在冬季腊月捕鱼,“黄河到了枯水季节,鱼就要冬眠了,要找冬眠的地方”。老潘根據经验,知道鱼被冻在哪里。据老潘介绍,每年的休渔期是3月到7月1日,其他时节,天气好的话,每天都能捕鱼。

“冬季正常的时候,一天能捕捞200-400斤鱼。要是刚涨水的话,一涨鱼就散了,鱼不能合群,而且冲下来的泥沙太稠,水太浑了,网一伸到水里,旁边的泥就把整个网带着淤下去了,就不适合捕鱼了。过段时间,不涨水的时候,水平静下来,泥沙沉淀下去,清水上来了,鱼的活动量就大了。鱼一合群的时候,我往中间下网,把鱼往中间撵,鱼就在网里面来回转。”老潘说,他设计的网是套网,鱼钻进去就出不来了,他每天没事的时候去看一眼。捕鱼的时候,老潘穿着下水衣下水。到了每年阴历2月15日,老潘就不捕鱼了。因为鱼要产卵,产卵之后才能孵化成鱼苗。老潘通晓其中的道理:“把老的捕上来,小的没跟上,鱼类就绝种了。那以后,我们渔民就吃不上饭了。”

业余水文员和他的农家乐

一大早,老潘跟往常一样,向水文站的同志报告了自己了解到的黄河水情。

原来,老潘曾经给当地的水文站做了很多年的业余水文员,跟水文站的工作人员很熟悉。当年,在老潘常年打鱼的地方,大荔县水文站有三间屋子,老潘作为业余水文报告员常住那里。直到现在,那里还挂着大荔县水文站黄河水事执勤处的牌子。

直到近些年,老潘年纪大了,才从这份工作上“退休”,但是热心肠的老潘实际上是“退岗不退工”,他现在每天依然向水文站汇报他收集到的黄河水情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来自不同河段,老潘的朋友多,他的很多朋友都和他一样,是一辈子的“黄河人”,他们会把自己了解到的黄河水情信息告诉给老潘。比如,老潘的一位朋友住在河南龙门,龙门是黄河的咽喉要地,为黄河晋陕峡谷的南端出口,每天,这位朋友都会将那里的一些情况报给老潘。

对于自己的这种“最原始的监控方式”,老潘还很自信:“我往河滩上扫一眼,是个啥情况,心里基本上就清楚了,估出来的数据八九不离十。”

现在,水文站安装有电子监控,但水文站的工作人员还是很信任、很重视老潘的经验。他在黄河边生活了50多年,对水情非常熟悉。

这件看似非常枯燥的工作,老潘干了30多年。而且,老潘从不觉得枯燥,跟黄河相关的事,对他来说都是乐趣。

老潘在华阴当地很有些名气,沿河居民都知道河边有个老潘。主要是因为他义务救了不少人。

有两口子吵架,妻子和丈夫在黄河边散步,妻子趁着丈夫没注意投河了。当时,老潘正划着船打鱼,他二话没说,划至投河女子处,刚要把女子往船上拉,对方边不停地抓挠老潘的脸,边大喊道:“为啥要救我。”老潘的脸被抓花了,只能用船锚上的绳子拴住女子,才划回岸边。女子家人送了老潘一把香蕉和一包饼干,表示感谢,那是老潘第一次救人。

渐渐地,有人掉进河里,人们总是来找老潘帮忙。当年渭南市大华公路修建的时候,浮桥翻了,工人掉进水里,老潘救起了两个。

老潘很早就在河边大坝上开了一家“老潘农家乐”,一家老小就指望着这个餐馆生活,生意也很不错。正因为老潘救人带来的影响力,一传十,十传百,来老潘家的馆子吃饭的人越来越多。老潘的故事就是黄河边上渭南地区渔民的缩影,吃着鱼,听着老潘的故事,是这里顾客的常态。

几年前,老潘农家乐因为开在大坝上,人来人往的,车太多,游客在观赏黄河美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乱扔瓶子和塑料袋等生活垃圾。而且,在露天大棚里吃饭,虫子多,有时候风沙还大。不仅影响了河坝的美观,而且不环保。

2018年,大荔当地领导告诉老潘:“老潘啊,这里不能开农家乐了,你要另寻一处开店了。”原来,相关部门对于黄河岸边进行统一的整治,大坝上的小饭店都要迁走。当时,老潘在坝上开店营业已经十几年,这家店的收入养活了老潘一家人。乍一听这话,老潘内心里真是舍不得走啊,他望了望河水:“在这里待几十年了,有感情了,一下子搬走了,心里怪不舍的。”

渭河边上的捕鱼人老潘正在展示他的渔网。(来源:资料图片)

后来,在大荔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老潘在大荔县沿黄公路的服务区内又开了一家新店。

老潘很有生意头脑,早在当年在黄河边上经营农家乐的时候,老潘也很会发现商机。在黄河边上吃饭的游客,总想在河边上耍一耍,但是周边没有什么娱乐项目,于是,老潘就从北京买回一只快艇,花了4万元钱,他驾着游艇带游客在黄河里游玩,“用快艇在黄河里耍花样,”每位游客20元,一天挣过五六千元,没到一年,老潘就回了本。

老潘没上过一天学,但是他很有大局观念。后来国家不允许在黄河上开游船,老潘就把快艇卖了。“一般人开不了那船。”老潘很得意。

“服务区环境好了很多,干净卫生,停车场也很大。在别处开,街道上停车位不足,来回过车也不安全,影响食客的就餐。感谢政府帮助,新店开在这里,总体很满意。”老潘说。

走进老潘家的农家乐饭馆,食客们络绎不绝。这家馆子的口味很家常:鱼虾是老潘自己捞的,蔬菜也是他们自己家人种的,豆腐是自己炸的,鸭蛋腌得不咸不淡。大家吃得很是尽兴。

在老潘家,老潘是家里的舵,他将饭店按照股份制分给了每个孩子——两儿两女,以及他们的配偶。

“黄河养活了我们一家子。”当年在无奈中选择在黄河边生活,现在的老潘可谓是儿孙满堂、安享晚年了。老潘的每个孩子又都生育了一儿一女。全家十八口人,都生活在黄河边上,老潘觉得很幸福。

黄河的环境越来越好

老潘说自己是黄河里的一条鱼,离不开黄河水。“近些年,政府一直在治理黄河的污染和占地问题。”老潘很关心黄河。

在老潘小时候,黄河水环境还不错,水还是清的。后来,黄河沿线的工厂各种排污,“到处都是泡沫板子、塑料垃圾,水也是浑得很,发黑。过去黄河水每涨一次水,鱼都要呛死一回。因为水太浑了,温度一高,鱼就被蒸死了。近几年,国家把黄河治理得了,绿化好了,水土不流失了,水质明显好了,变清了很多,鱼也肥大了很多。”

2019年3月下旬,大荔县政府沿黄河、洛河、渭河逐地检查核实问题,共排查出破黄河流域“四乱”问题39处,并且建立了问题台账、制定了解决措施和整改验收标准,6月底前,“四乱”问题已经全部整改到位,创建了河畅、岸绿、水清的良好氛围。大荔县在进行了大棚房整治、河湖“清四乱”、脱离实际造景造湖、违建别墅清查整治、“景观亮化工程”等過度化重大考验之后,主动融入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中,走出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大荔路径。

2019年以来,大荔县检察院在大荔县范围开展公益诉讼法律宣传3次,发放公益诉讼宣传册800余份,宣传公益诉讼的职能、范围及最高检的立法精神和工作要求,提升群众对公益诉讼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可度,广泛凝聚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依法行政的共识和合力。老潘也收到过这些宣传册,《方圆》记者临走时,他说要给记者拿上几份,“看一看,学一学”。

老潘的性格犹如黄河水,他一直坚信:“无论经历了什么,最后都会好起来。”过去荒年的时候,老潘父亲在江苏地区捕鱼,一张网就能养活一家人。“黄河在,家就在,饭碗就在。现在,黄河的环境越来越好,我有捕鱼的手艺,我不愁日子。”

猜你喜欢

老潘大荔县水文站
黄河流域需要更多“冬枣式”农业——关于大荔县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考
陕西省大荔县:推进数字化乡村建设 打造乡村便捷新生活
SL流量计在特殊河段的应用——以河源水文站为例
陕西大荔县饶益寺历史初探
老潘和铁头
王迅:“老潘”代表了社会中的大多数
千万别多想
郭家屯水文站单断沙关系分析
草坝水文站两种蒸发器对比分析
韩府湾水文站报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