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穿山甲”需从药典除名
2020-01-07王琦
在最新出版的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穿山甲、马兜铃、天仙藤、黄连羊肝丸等四个品种未被继续收载。《中国药典》2020版编制大纲中明确提出,野生资源枯竭的品种将从药典退出,这或为穿山甲未收载进本次药典的原因之一。
穿山甲是全球最为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国内穿山甲的种群数量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经下降了90%,距离灭绝仅有一步之遥。今年6月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如今,穿山甲从《中国药典》“除名”,体现了对野生资源保护与中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我国古代素有将野生动物入药的传统,《本草纲目》记載的许多药物都取自野生动植物。然而,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野生动物的药用价值往往并没有传说的神乎其神,有的甚至缺乏科学依据。比如,穿山甲的鳞片被视为名贵中药材,有缓解关节炎、改善泌乳、安神疗伤等功效,以至于穿山甲成为世界上非法走私量最大的哺乳动物。但现代西医指出,穿山甲的鳞片只是角质化的皮肤附属物而已,它的成分和人类的指甲毛发没有本质区别。
近年来,取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药用标准成为大势所趋。1993年,我国全面禁止进行犀牛角和虎骨相关的一切贸易活动,开始用水牛角和豹骨代替。从2010年版《中国药典》起,不再新增收载濒危野生动物药材,而是引导用体外牛黄、人_T-麝香、人_T-虎骨等替代品用于药材。如今,穿山甲保护提级并从药典中被除名,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如果说在古代科学落后的情况下,采用野生动物来治病纯属迫不得已,那么在医学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以野生动物入药。野生动物的药用功效被夸大,不仅威胁到野生动物尤其濒危物种的生存,而且不利于中药的可持续发展。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就提出,“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最近一次中国中药材资源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现有12 809种中药材,其中濒危野生动物药材仅有十多种。继穿山甲之后,其他濒危野生动物的“除名”工作也要加快步伐。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疾控中心王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