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婚礼服饰的艺术特征与影响因素
2020-01-07卞向阳李梦珂
卞向阳, 李梦珂
(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200051)
礼服在历朝历代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婚礼服饰是礼服的一种,特指新郎和新娘在婚礼上穿着的服饰,包括服装、配饰。婚礼服饰有着独特的色彩、样式与寓意,可以装点婚礼、烘托气氛、扮靓新人、传递情感[1],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追求。明代婚服是古代汉民族礼仪服饰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唐宋与清代汉族婚服形制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婚服的传承与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时代的发展。文中通过绘制明代不同阶层着装搭配图示,以理清明代婚礼服饰的着装搭配与艺术特征。
1 明代婚礼服饰概述
1.1 历史追溯
先秦时期,新郎和新娘所穿礼服被称为玄纁色礼服,即黑红色调的礼服,新郎着“爵弁玄端”,新娘着“纯衣纁袡”。到了汉代,婚服以袍服为主形制,“重缘袍”是汉代女性婚服的典型,其最大特点是不同的袍服缘边被饰以不同颜色,叠加穿着形成层次繁复的视觉效果。魏晋南北朝时期,襳髾袿衣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婚服,形制为长襦,从腰部围裳中伸出长飘带,在下摆添加相连接的三角形装饰,层层相叠;男子则着大袖衫,戴漆纱笼冠。隋唐时期,庶人结婚男子着绛公服,女子着花钗礼衣,另有穿襦裙婚服;贵族品官的子孙结婚,男子可按品级穿冕服、爵弁服,女子则按品级穿花钗大袖礼衣、花钗翟衣和袆衣。唐代女性婚嫁服饰总体色彩是红男青女。宋代的婚礼服制既传承汉唐,又有所发展,宋代男子婚服制度规定:三舍生及品官子孙可假穿九品幞头公服,其余庶人着皂衫衣、折上巾;宋代女性婚嫁礼服的形制是上着大袖、下着长裙、外披霞帔;上等官媒穿着的是宋代流行服饰“褙子”。宋后期,男子开始着深绛色婚服迎亲,女子从夫色,红色女性礼服逐渐出现。元代蒙古官宦女眷婚礼服饰戴罟罟冠,穿袍服;元代汉族庶民女子穿长袍,外加半臂,亦有上衣下裙;元代蒙古官员男子婚礼服饰多戴“四方瓦楞帽”,穿辫线质孙服。
1.2 形制特征
明代是中国传统婚服发展的高峰时期,在唐宋婚服形制的基础上,形成了明代沉稳端庄的服饰风格,并为此后数百年女性大红吉服、上衣下裳、凤冠霞帔的传统婚服形制奠定了基础。婚服作为特殊场合所穿服饰,与一般服饰形制相比蕴含着更深厚的礼仪文化内涵,同时也传达出喜庆吉祥之意。二十四史中《明史·舆服志》最为细致,其全面保存了明代舆服制度的基本史料。文中以此为主要依据,进行明代婚礼服饰形制考证,归纳总结不同阶层男女婚礼服饰的搭配情况,具体见表1。
表1 明代不同阶层的婚礼服饰着装搭配
明代皇帝大婚按照礼制着衮冕服,皇后着袆衣、九龙四凤冠,具体如图1所示。皇室宗亲婚礼服饰的规格相比帝后依次减等,但居于文武官员之上。
图1 明代帝后婚礼服饰Fig.1 Emperor and empress wedding dresses in Ming Dynasty
官员男子婚礼一般穿吉服,即带“簪花”的乌纱帽和胸背缀以本品级补子的大红圆领袍,肩部斜披一幅红色锦缎,称为“披红”或“挂彩”。官宦女眷婚礼可以穿着与其母亲等级身份对应的命妇着装,头戴翟冠(凤冠),身穿真红大袖衫或圆领女蟒服,下裳为大红褶裙,头罩红色方形巾帕(称为盖头),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明代官员男子和官宦女眷婚礼服饰
Fig.2 Official men and female family members' wedding dresses in Ming Dynasty
普通士民男子婚礼多用带簪花的方巾,着交领、大袖袍,左右开衩,缀以形制为双摆在内的道袍作为婚礼吉服,另肩部斜披红缎一幅;士民女子婚礼多着大红通袖袍,配以团花、云纹霞帔、销金盖头。明代庶民男子迎娶妻子俗称“小登科”,可以穿青绿色的九品幞头官服[2],但一般穿符合本人身份的吉服,如生员婚礼可戴儒巾,穿青圆领,衣身两侧开衩,双摆缀蓝色衬摆,肩部斜披红色锦缎一幅;庶民女子婚礼通常戴髻(或金冠),穿大红袍(或袄衫),头上罩红盖头[3],出嫁时可僭越享受贵妇凤冠霞帔的衣装殊荣,常见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官绿裙和红缎绣花鞋的组合,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明代庶民男子和女子婚礼服饰Fig.3 Common men and women wedding dresses in Ming Dynasty
2 明代婚礼服饰的艺术特征
2.1 以红显吉的色彩搭配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哲学思想在婚礼服的色彩特征中得到很好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符号语言。婚礼服色彩从周制婚礼中肃穆凝重的玄纁色,至盛唐雍容华贵的绛红色搭配青绿色,再至明代发展为代表吉祥寓意的红色。《明史·舆服志》中规定,寻常百姓结婚,可以穿九品官服,但不许用黄色[4],黄色是皇家专属用色,不得违制僭越。明代除了对黄色使用的限制,对红色的使用也有明确规定。洪武年间,礼部官员搬出了服色五德论,认为明朝属火德,应尚赤,因此红色被皇家独专[5]。明代中后期,政令限制作用削减,人们基于对上层阶级的敬仰,大红色成为女性婚服的标志色,红色在婚礼中不仅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更成为“炫富”的颜色。庶民女子婚服形制常见为身着真红大袖衫,戴大红盖头(见图4),着红绣鞋。真红即大红色,象征吉祥、幸福、喜庆,寓意着生命、爱情的美好。男子婚服亦以红为贵,但不同阶层严格限制了婚服服色,一至四品官员男子婚礼才可以穿绯色公服(见图5)。历经沉淀,红色被注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以及民族感情,中国红的深厚内涵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中。
图4 汉族传统新娘大红盖头Fig.4 Traditional red head scarf for bride of Han
图5 明代品官大红圆领吉服Fig.5 Official red round neck suit in Ming Dynasty
2.2 饱满精致的纹样
自宋代以来,理学逐步发展,装饰纹样开始与社会观念相结合,从传统的叙事为主发展为对美好愿望的表达。婚礼服饰上的装饰纹样同样也是形式与内涵美的统一,展示出中国服饰纹样的艺术特色。
动、植物题材的纹样是明代婚礼服饰中最常见的装饰纹样。植物纹样以折枝、缠枝、团花最为常见,缀以叶子、藤蔓等构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纹样,多以对称的方式呈现,传递出美好寓意,如牡丹象征富贵,葡萄瓜瓞象征子孙绵延,并蒂莲花比拟爱情忠贞。莲花因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被视为君子之花,缠枝纹妆花缎中的莲花纹在明代婚礼服饰中以精美的图案和精细的织工成为经典。图6[6]为北京定陵出土的并蒂莲织金妆花缎,是明代孝靖皇后大婚时所穿礼服中的纹样,可作为明代贵族婚礼服饰材质与纹样的参考依据。
图6 北京定陵出土明万历喜字并蒂莲织金妆花缎Fig.6 Wanli xi word and lotus zhijin zhuanghua satin in Ming Dynasty unearthed in Dingling, Beijing
明代服饰中的动物纹样常见于官员男子婚服的补子图案中,文武官员补子的图案依据明代服制,为文禽武兽,如狮子滚绣球象征喜庆,鸳鸯鸂鵣象征爱情美好。民间婚礼服饰中,多用瓜果等植物纹样寓意吉祥、福气,如石榴纹样象征多子,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寓意早生贵子;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鸳鸯戏水、鸾凤和鸣等。明代服饰纹样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7],婚服也因纹样的装饰而更加精美且兼具文化内涵。
2.3 礼制规范下的材质工艺
明代丝绸织造技艺空前,在技术、种类、花色上都有所进步,丝织业工艺精湛。婚礼服饰作为重要礼仪服饰,其工艺更加精细,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婚礼服饰亦强调边缘的线形勾勒,通过镶饰、嵌条、滚边的装饰,使边缘层次分明,精美、富丽。
定陵孝靖皇后墓出土的几件女衣上绣有百子图,洒线绣孔雀羽金龙百子戏女衣如图7[8]所示。从纹饰上看,图7为明代皇后吉服,构图与配色巧妙,百子图寓意多子多福多寿。图7中女衣图案的内容、构图设计、配色、用线、施针都展现出了高超的刺绣工艺。女衣用一绞一的直径纱作为绣底,用3股彩丝线、绒线、捻金线、孔雀羽线等6种线,结合编金、缠针、盘金、钉线等12种刺绣针法绣制而成[9],层次质感丰富,为极致精美的明代婚礼服饰奠定了基础。明代婚礼服饰中霞帔的装饰工艺以刺绣为主,勾勒出清秀精致的装饰风格。图8[10]为江西南城宁靖王墓出土的整套凤冠霞帔,精美的罗地压金彩绣云凤纹霞帔,以四经绞罗为地,以平金绣在云纹、凤鸟轮廓线和凤尾处钉上金线,又以彩色绒线套针绣出云彩与鸟的主体。霞帔在官宦女眷婚礼服饰中具有代表性。
图7 明代皇后洒线绣孔雀羽金龙百子戏女衣(复制品)Fig.7 Empress's costume embroidered peacock feather, golden drogon and hundred playing children patterns in Ming Dynasty (replica)
图8 罗地压金彩绣云凤纹霞帔Fig.8 Cape embroidered clouds and phoenix patterns
不同阶层人物的服饰形制各有差异,可以运用不同绣法进行展现,针法随形制而多变,形制因针法而凸显魅力。
明代婚礼服饰所用面料材质与一般服饰相比更趋精美华丽。贵贱有别、服饰有等的服饰礼仪制度使婚礼服饰在材质方面有严格的规制,官员与庶民男女婚服材质根据等级明确区分,贵族、官员婚礼的礼服才能以锦绣、纻丝、绫罗为面料,以美玉、宝石、珍珠及金、银为装饰。 《大明会典》记录贵族女装用料均为“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而一般庶民婚服只能用绸、绢、素纱;庶民婚服配饰不许用金、玉、珠、翠,只能用银[11]。不同身份需遵循本阶层相应的制度规范,不得僭越,因此婚服在材质上越奢华、工艺越精湛,其穿戴者的权位官秩通常也越高。
3 明代婚礼服饰的影响因素
3.1 政治制度的更迭与婚礼衣冠服制
陈宝良在《明代社会生活史》开篇中说到:“一代社会生活的形成乃至变异,必然意味着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社会秩序的变动。”[12]社会生活中的着装方式代表着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服装的制度同时也隐含了国家的礼仪制度,体现着时代审美与风格。婚礼服饰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服饰审美倾向,同时也是政治伦理观念的承载符号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具象表征。明代以法律的强制力量来宣扬教化、申明礼制、控制民众,以建立一个贵贱有别、尊卑有秩的等级社会[13]。明代建朝伊始,便开始了政治制度的变革。在服饰制度上,规定要恢复与彰显汉宫威仪,要求延续古代汉民族封建的等级制度。统治者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要兴复汉族衣冠服制,并且严格规定了不同阶层、不同等级的服饰制度,不能僭越。明代礼仪服饰制度确立后,被载入典章规制和《大明律》中,强化了服饰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教化中的重要意义[14]。礼仪服饰制度体现在明代婚礼服饰中,主要有两方面特征:①政府不断变革的服饰禁令,限制了服饰的自由创新,服饰制作必须符合政令规制,与穿戴者身份匹配;②随着社会的发展,士民阶层逐渐活跃,从而引发了服饰创新与变革,具体体现在明代中后期出现的服饰僭越现象中:凤冠霞帔开始在平民女子婚嫁中使用,原为品官服色的大红色亦被用作平民婚服服色,突破了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清稗类钞》记载:“庶人婚嫁,假用凤冠霞帔以及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于典制实无明文也。”[15]意为明代的新郎可穿九品官服,新娘结婚时可使用凤冠霞帔,但是这种“假借”是没有明文规定的。
3.2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婚礼服饰文化
明代服饰制度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演变。明初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经济,提倡舆服节俭,在制定舆服制度时,出发点首先是简朴,其次才是合乎礼仪;婚礼服饰以勤俭朴素为原则,庶民阶层不论贫富都严格按朝廷规定穿戴婚礼服。至明代中期,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程度发展,在商品经济影响下,手工业日渐鼎盛。发达的丝织业与金银首饰加工技术为明代舆服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完善的技术支持,婚礼服饰基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也出现了繁荣、创新发展的局面,其演变的一大特征表现为突破传统的等级制度,从实用化走向个性多样化。明中后期,纺织技术的进步和改良为婚礼服饰材质、工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婚礼服饰的面料更加丰富,其中丝绸为上等面料;制作工艺包括织金、妆花、过肩、闪色等,贵族及官员婚服纹样均用刺绣,平民阶层婚服的刺绣工艺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3.3 社会风尚的形成与婚服新动向
婚礼服饰的变迁,透视着社会风尚以及服饰消费观念的转变。明代社会风尚的变化可归纳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①僭礼越分。明代中期以后,统治者对地方的强权制约逐渐缓解,社会观念也随之改变,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一改原本质朴敦厚的社会风气,逾礼僭越、尚奢竞靡、追新逐异的服饰潮流在城市中得到认同并逐渐蔓延。婚礼服饰制度打破了等级森严的服饰礼制,庶民婚服更是奢华艳丽,追求创新时髦的款式,社会秩序动荡。②求新尚奢。与明初整齐划一、等级分明的服饰不同,明晚期俗尚奢侈、追求华美,庶民婚服用绮纨制作,着布袍婚服会被人耻笑,纹样一概崇尚彩绣,颜色多采用纯红,衣饰也不断革新,花样繁多、异彩纷呈。从明晚期“苏样”“苏意”以及“服妖”的出现,可以感受到人们对时髦服饰的追求,这种社会风尚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代婚礼服饰的发展演变。
4 结 语
明代统治者重视礼仪制度,因而明代婚服整体风格沉稳端庄、气度宏伟,明代婚服是清代汉族婚礼服饰形制的蓝本。文中通过对明代婚礼服饰艺术特征的概括,总结了不同阶层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分析了以红显吉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明代婚礼服饰是中国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文化解读,有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当代服装设计提供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