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东乌旗朝不楞铁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浅析
2020-01-07王飞董红伟梁慧斌段绪峰王铎道刘战鹏
王飞 董红伟 梁慧斌 段绪峰 王铎道 刘战鹏
(天津华北地质勘查总院 天津 300170)
0 前言
上世纪70年代中期(1976年前后),原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队在本区开展1:20万区域地质填图时,发现少量锰和铁矿化露头,并且对其进行了追踪检查,至此拉开了朝不愣铁多金属矿勘探历史序幕。经过多年的地质勘查和详细的综合研究,证实其为一处以铁为主,伴生锌、铜、铋、铅、钨、锡、金、银、镓、铟、镉、硫和砷的多元素矿床[1-3]。文章在前人勘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简单论述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粗略分析了其控制因素。
1 大地构造地质背景
朝不楞铁矿在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罕乌拉-伊尔施加里东褶皱带。地处中亚-蒙古巨型造山带和中国东部滨太平洋中生代岩浆岩带这两大构造域的交汇部位,构造演化复杂,岩浆活动类型多样,断裂发育,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3-5]。
2 矿区地质概况
2.1 地层简述
矿区内出露地层比较简单,主要是古生界中泥盆统浅海相沉积和中、新生界陆相沉积地层。从出露地层看,中泥盆统塔尔巴格特组(D2t)主要由大理岩、砂质板岩、变质粉砂岩、变质砂岩、变质长英砂岩和变质砂砾岩等组成,厚度大超千米。由于受强烈接触变质作用影响,多已形成角岩、大理岩和矽卡岩等热变质岩。中—下侏罗统主要由粉砂岩、砂岩、砂砾岩及板岩组成;上侏罗统查干诺尔组(J3c)和布拉跟哈达组(J3b)主要岩性为流纹岩、流纹质角砾凝灰岩、晶屑岩屑凝灰岩、流纹斑岩和石英斑岩以及少量安山岩和玄武岩。第三系(N)和第四系(Q)主要是粘土、砾石、残坡积物和风成砂。
2.2 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比较发育,侵入岩和喷出岩均有出露。侵入岩主要有海西期的辉长岩和燕山早期的黑云母花岗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及其派生脉岩等;喷出岩有中泥盆世的海相火山碎屑岩和上侏罗世的陆相火山岩。
2.3 构造概况
矿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较为发育,构造变动主要有四期:加里东中晚期、海西晚期、燕山早期及喜马拉雅期。其中以海西早期构造活动表现最为强烈,它是本区主要褶皱、断裂形成的构造期。而燕山早期及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对前期构造线的叠加改造。
矿区内断裂构造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北东向构造主要为压扭性,北西向主要张扭性。北东向断裂带位于矿区南部,长度为10km,宽度为几十米到数百米,断裂破碎带内见有碎裂石英脉、千糜岩化和硅化粉砂岩和断层角砾岩,局部地段见有含矿矽卡岩块体。综合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朝不楞矿区及外围的北东向断层破碎带大多为容矿和导矿构造,属成矿期前或同成矿期构造,而北西向张扭性断层对铁多金属矿体产生有明显破坏作用,属成矿期后构造[3,6]。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体总体产状是走向北东50°左右,倾向南东,倾角一般是70°-80°或更陡。受成因控制,单个矿体规模较小,一般长数十米至百余米,个别者可达300~400米,倾斜长度数十米至200余米。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数十厘米至17米,最厚达33.5米(图1)。单个矿体在剖面上的形状有扁豆状、似层状、枝叉状、楔状、曲棍状、条带状,牛轭状及不规则状等。
图1 朝不楞铁矿区矿体平面图(据邵和明等,2001)
3.2 矿石特征
3.2.1 矿石矿物成分
矿石矿物主要有磁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伴生矿物有斑铜矿、辉铋矿、辉铋铅矿、辉钼矿、白钨矿、孔雀石、毒砂和赤铁矿等;脉石矿物以钙铁石榴石为主,透辉石次之,其次还有少量的黑云母、角闪石、石英、斜长石、绿泥石、绿帘石、黝帘石、符山石、阳起石、次闪石、透闪石、磷灰石、萤石、锆石、方解石。
3.2.2 矿石类型
矿石具交代网格结构和晶架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及斑杂状构造。
根据矿石中的主要矿石矿物含量划分为铁矿石、铁锌矿石和铁铜矿石。以铁矿石和铁锌矿石为主,铁铜矿石少量。
4 控矿因素
该矿床的形成是受地层岩性、岩浆岩和构造等多种因素所控制的。
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地层与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内,说明矿体的生成与黑云母花岗岩有密切的成因关系。中泥盆统塔尔巴格特组下段(D2t1)为浅海相沉积,岩性为一套浅海相泥砂质岩石夹灰岩及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和泥、砂质岩石频繁交替出现的地层,接触面多,其层间为构造薄弱部位,极易产生错动和破碎,又易破坏含矿气液的平衡状态,是花岗岩浆侵入接触时形成铁、锌多金属矿的有利地段[7-9]。同时,铁矿带靠近花岗岩岩体的北东向边缘展布,说明铁矿带的生成也受北东向的区域构造所控制。同时有的矿体群在平面上呈雁行式排列,在剖面上呈重迭扁豆状排列的现象,说明在成矿作用时,层间裂隙为形成矿体提供空间,成为矿体生成的有利部位。
5 结论
综上所述,朝不楞铁多金属矿的赋存与富集是受黑云母花岗岩,浅海相泥砂质岩石夹灰岩及火山碎屑岩、地质构造的多次控制,即多因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