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之我见
2020-01-07尹丽红
尹丽红
(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五小学 黑龙江黑河 164300)
小学生非常喜欢儿童诗,所以我特别注重诗歌的教学。我的学生经过六年的诗歌学习,都能独自创作诗歌,修改诗歌。这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儿童诗在低年级课本中,出现的篇目较多,儿童诗朗朗上口,深受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学生喜欢读,读出来的声音稚嫩动听,每篇诗歌学完之后,学生们都意犹未尽,会按着课后的要求,续写诗歌,孩子们写的诗歌,是我们成年人无法比拟的,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清澈透明,他们是天生的小诗人。
我坚持每周一节的诗歌课已经持续多年,儿童诗的教学也逐步完善,日益成熟,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儿童诗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教学方法的陈旧
对诗歌课的教学,一些教师始终用自己的老方法,老的环节来进行教学,有得过且过的思想,这种思想应该摒弃,应增强学习,让自己班级的学生每次的诗歌课上,都看见一个感兴趣的题目及全新的、令学生都能积极参与的教学环节,教师观念的改变,直接影响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部分教师应转变思想,努力前行。
2.学生的好词佳句积累较少
教师通过平时的教学使学生多积累好词佳句,每个同学都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子,对于不喜欢积累的,要循序渐进地指引,好词佳句多了,写诗的时候就有灵感了,内心的想法就丰富了,写诗的灵感也就上来了。
3.儿童诗创作的雷同
做了二十三年的语文教师,教学儿童诗也有十几年的时间了,每次教学诗歌的时候,一个班级雷同的诗歌不占少数,分析一下原因,是因为教师出示例诗的时候,学生只是单一地去模仿,没有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对有新的思路、新的想法学生加大表扬力度。
那么,我们又应当怎样更好地开展儿童诗教学呢?下面我将回顾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有关儿童诗的教学方法。
一、引导学生感受诗的美
我所教的一个学生,非常喜欢读诗,每次读的时候都是无比投入,我们都会沉浸其中,随着阅读量的增大,诗的积累也增加,这个学生能从中感受到诗的意境,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我以此为契机,引导班级的学生多读诗,从中感受诗的美,再读中感悟领会。使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
在教学《风在哪》这篇儿童诗时,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很好奇的时候带领他们一同到室外去感受一下,让学生们感受一下是不是小草招手的时候、树叶飘落的时候、花儿点头的时候,还有小朋友们红领巾飘动的时候风就来了呢?带着这种独特的感受再去学习,课堂中精彩的表现一定会接连不断。这都是因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诗歌教学中的个性阅读、独特体验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二、让创作的灵感常驻心中
小学生的心灵世界天真但富有诗意,是天生的诗人,孩子们是多情的,他们稍加引导,就会写出最美的诗,每周一节的诗歌课上,我主要是从以下方面着手指导孩子们写儿童诗的。
(一)打开兴趣的大门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有很多篇文章从课文的题目就能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小溪生病了》《小马过河》《小鹰学飞》《风在哪》等课题,它们是文章的眼睛,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有利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比如看到《小溪生病了》这个题目,学生马上就会问小溪也不是人或动物,它怎么会生病呢?生的会是什么病呢?能治好吗?等等的一连串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抓住此时的教学契机展开教学,在学生对课题产生兴趣的同时也就是打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大门,打开了想象的大门。
(二)张开想象的翅膀
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如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课文所描写的人物、事物的感人之处等。教学中,要抓住语言训练与情感因素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将书面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作者所描绘或记叙的那一客观事物,使其产生如见其人、如视其物、如临其境的状态,构成一种心理图像,使语言的感受、理解与思想情绪揉为一体,既理解内容又体会感情。如《军犬黑子》一课,作者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的语言,可以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诗歌教学也是一样,要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教学时,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师生要以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去从教从学,使学生由愿学、乐学的层次升华到愉悦的“会学”境界。例如在教学《春天》一课时,我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学生们积极参加课堂学习,学生不但抓住了课文是按一定顺序描写的,还体会到了描写景物时要抓住有特点的事物利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景物写具体。因为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空间,学生们会学习了,还学得很好。在本单元描写风雨的习作中,学生们就是利用了《春天》中学习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进行诗歌创作,每个学生的习作都可圈可点,我想这就是激学带来的成果,让学生终身受用。
三、在感悟中进行创作
诗歌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然而学生要真正读懂诗歌,重点应放在“悟”上。就是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学生群体中的每个个体来说,“悟”的程度、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不能消极等待学生慢慢地“悟”,而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因势利导,激励学生“悟”出道理,“悟”出真意,想方设法缩短学生“悟”的过程。教学中,要抓住语言与情理的结合点,引导学生使其受到语言训练、情理的教育和感染。例如在《谁敢试一试》一课教学时,我们要从一个老师让学生拧瓶盖的故事中让学生悟出一个道理,这时教师就不能仅仅重视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而是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的过程,抓住课文中“困难”和“容易”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到体现“困难”的语句进行感受和理解,因为这样的困难,所以才有了大家不敢试的理由,而最后一个小个子的女生却因为自己的勇敢将瓶盖拧开了,因为有了学生和文本的深入对话和心灵的感悟,学生们才会对“勇气和自信是你永远的朋友”这个道理铭记在心,并会伴着他们一起成长下去[1-2]。
总之,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学会如何感悟上,也就是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写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这也是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儿童诗的教学,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写诗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