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也是艺术创作
——浅谈补白
2020-01-07杨艳丽
杨艳丽
(甘肃省秦安县兴国第五小学 甘肃秦安 741600)
许多文学创作中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能使人的思想飘荡、思维跳跃,也能使作品有特点,在此基础上升华主题。在日常教学中,这些“空白”需要教师推敲打磨,使学生读之有味,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补白对阅读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空白原是绘画、文学、书法、戏曲艺术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让艺术作品味道丰满、虚实兼备,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读者的思维跨越时间与空间,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优质胜的好文章。在创作时,作者对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会仔细斟酌,酝酿许久。其中的一些“空白”之处,恰好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妙意境。
补白是指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补充说明课外知识。在语文的教学中,补白是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辅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教学方法。以课文《虎门销烟》为例,虎门销烟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即可作为本课内容最好的补白。清末的中国内忧外患,遭到众多外国侵略者的不断剥削。我国先进爱国分子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进行了一系列爱国运动,虎门销烟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倘若这段历史背景留有空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不够全面,难以体会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
由于小学生的见识还不够广阔、理解能力有限,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对课文进行补白。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对课文的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使他们加深印象,更好地学习。结合多年教育经验,笔者认为,在课文的适当位置进行补白,可以产生以下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语文教学而言,名家名篇由于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距离就比较远。教师就要对这些名篇的背景进行补白。恰到好处的补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很大的帮助。在新课标背景下,人们往往把精力投注在认识语文新课标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拓展对新课标内容的学习、理解,以及倡导语文教师形成新理念、运用新理念的操作设计上。此类研究虽然可以提高教学水平,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缺乏对语文课文宏观背景的补白,因而削弱了对语文课程标准内涵的认识。因此,笔者认为,背景补白尤为重要。
所谓背景补白就是指详细说明对事态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引导学生去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任何文章的创作都不是为了我们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者往往是为了在自己的语境中,向自己面对的对象或假想的读者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而创作的。因此,文学作品中往往包含了作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背景中的思想倾向。教师在教学中对作者和背景进行补白也是尊重创作主体的体现。背景补白一般放在课程开始时、对课题提出质疑后最好。如苏教版六年级第4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讲述的是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后,音乐家肖邦流落到了异国他乡,仍不忘亡国的仇恨,在自己弥留之际,还请求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到祖国,表现了肖邦对祖国强烈的爱。理解这篇课文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了解当时波兰的局势以及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原因。这样对背景进行补白,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忧国忧民的情感。如果孤立地理解课文,学生就只是囫囵吞枣,何谈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
二、有利于对标点符号的运用和理解
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正确、恰当地运用标点符号,有利于读者的深刻理解。标点符号中的省略号所在的位置往往会被教师用来补白。因为省略号往往能够让读者产生联想,进而补充文中空白,使人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知更加生动、形象。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讲述了作者在游颐和园时所见的景色。文中,当作者走进玉澜堂,“眼睛突然一亮”,该段以省略号结尾,给读者带来了美景如画的无限遐想。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多张玉澜堂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描述景色,对景色进行补白,进而深刻理解作者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有利于对词语的运用和理解
国外学者德谟克利特曾说:“言辞是行动的影子。”词语的运用应该更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寓意和思想,在句子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词语是语言形象、情感的聚焦点。教师通过对词语的补白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和深度理解词语的内涵和形象,让学生在词语和语境的联系中深度理解文章内容,与文章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想沟通。在课文《埃及的金字塔》的首段,作者用“巍然屹立”“傲对碧空”来描写金字塔。笔者认为,只用这两个词来描写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并不能充分给予学生对金字塔形象的认知。这时,语文教师便可以对金字塔进行补白,用一些词语加以描述,如历史悠久、宏伟壮观、巍峨耸立、巧夺天工等。教师运用词语对金字塔进行补白,将更有利于学生对金字塔的理解。
四、有利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
著名学者蒙田在其《随笔集》中提到:“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意思是说,作者通过语言与读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在古代的诗词歌赋中,简短的几句话就能表现作者的感情色彩。而以小学生的水平,在没有教师的补白下,他们是难以深刻理解这种情感和韵味的。我国古代学者韩愈曾说:“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也就是说,只要读者能够在词句间读懂作者的思想,作者就可以大量留白,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将这些留白补充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因为古诗辞赋是作者反复推敲、仔细斟酌而成的高度凝练的语句,其中的意蕴、哲理、情感、思想更为复杂、丰富。在一些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在情感激荡处、高低起伏处、承转结合处进行补白,常常能达到画龙点睛的良好效果,可以使学生背诵更为熟练,更能掌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思想,在无意识中达到或超越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材中,于谦的《石灰吟》与王冕的《墨梅》在同一课出现。两位作者托物言志,表达的是清白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语文教师可以用表达同样思想情感的《竹石》《画菊》作为补白,或将两位作者创作时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作为补白,帮助学生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补白对阅读教学而言,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常规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方式。它不仅能对文章的字、词进行补白,而且能对文章的标点进行补白,更能对作者的情感进行补白。把补白融合在整个语文课文的教学之中,能够使语文的教学过程更生动、形象,也能使语文的教学内容更加完善、丰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趣味,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飞速提升。当然,实践出真知,补白也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来设定,不能脱离实践。只要语文教师能深度挖掘文章,发现空白,挖掘潜在信息,抓住丰富内涵,在适当处进行补白,就能让学生在实质的语言文字和虚幻的精神世界间搭起一座桥梁,更好地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