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0-01-07吴建军

科学咨询 2020年2期
关键词:科学实验科学知识生活化

吴建军

(浙江省兰溪市第二中学 浙江兰溪 321100)

初中科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掌握科学知识,并结合生活实践经验深入探索。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科学知识教学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具体科学教学前,应当进一步探究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提出具体解决策略。

一、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

生活化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1],能促使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对科学知识的深入学习。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生活化教学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学习、深入思考、积极探究,并进行总结与反思。对科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将促使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完成科学知识的学习,有效地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拉近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2],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在科学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验能力,强调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二是帮助学生理清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并找到运用的方法;三是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促使学生在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中掌握更多科学知识。

二、初中科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理念落后,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由于初中科学教学内容比较多,且知识点散而复杂,学生的学习难度比较大。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在科学课堂上总是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解所有的知识,而没有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与时间。同时,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不利于科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造成了极大阻碍,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的初中科学教学中,很多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3],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注重倾听教师的讲解,自己不去思考与探究。教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到科学知识学习中去,培养合作能力,在合作中主动探究更多的科学知识,并深入到生活实践中,掌握生活中关于科学的知识,实现学生素质的高质量提升。

(三)不注重学生科学实验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部分科学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4],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因而将学生局限于科学课本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进而导致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不佳。

(四)对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校对科学实验教学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校对科学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大,导致科学教师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教学技能不够专业,大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教学,没有对探索发现科学知识的过程给予足够重视。其二,在科学知识教学中,科学实验室的物质短缺,不能满足所有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需求,甚至出现两组学生共用一个实验器材的现象,严重降低了科学实验的教学效率。

三、初中科学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借助生活情境,导入科学教学内容

科学知识繁多,让学生一下子掌握可能会存在困难,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方式导入科学知识,保证学生可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集中注意力。教师应在课堂上注重生活化内容的引入,增加课堂导入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导入之前,要给学生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自己所要学习的科学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引入生活实例,合理导入科学教学内容。

例如,在“汽化与液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着急给学生讲解科学知识,而应向学生展示一个生活现象:在手上沾一些酒精,然后在黑板上写字,黑板上的字迹很快就不见了。这个时候,全班学生都将注意力放在了黑板上的字迹为何消失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塑料袋放入热水中,从热水中取出后,再次放入冷水中。在这个实验中,学生观察发现,酒精在热水中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塑料袋鼓了起来;放入冷水之后,酒精从气体变成了液体,体积变小,塑料袋就又瘪了。这样的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初步认识到了汽化与液化的现象。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探究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用生活中的现象导入科学知识,进一步拉近了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强化合作学习,生活中探究科学知识

生活化教学强调采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毕竟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对生活实例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借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一起头脑风暴,思考科学知识,然后进行分析与总结,能得到更加科学的定论;同时,能借助科学问题让所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科学问题,将使科学答案更加合理。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小组合作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并针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思,将促使其科学综合素养全面提升。

例如,在“能量的相互转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合理分组,保证小组成员互补,让他们对能量相互转化的知识进行共同探究。同时,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如果学生在合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当给予适当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相应的科学知识。在完成分组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能量转化的现象,如锯木头时锯条发热,气体膨胀做功使温度降低以及小型水电站的运行等,并进行综合讨论,分析具体情境中能量的存在形式,促使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进行分析,掌握科学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锻炼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加强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力

科学实验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多开展科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实验材料,开展科学实验,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生活实践能力。科学实验教学还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科学实验操作中完成科学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具体的实验步骤为:取一株健康的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24小时,进行暗处理;再选择两片叶子,分别套上透明塑料袋套,其中,A组塑料袋中加入NaOH溶液,B组中加入等量清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验证两组实验是否有淀粉生成;随后,学生就会发现A组没有变成蓝色,B组变成了蓝色。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了解到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并在交流与合作中掌握了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知识点,更好地理解了科学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科学知识教学时,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科学课堂,对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与严谨的科学教学态度,并应用到科学教学中,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合理利用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科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不断地反思,及时反馈自己的教学成果,找到其中的优点与缺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学习,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科学实验科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天宫”上的科学实验
蜗牛看牙医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将于4月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