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2020-01-07张峰
张 峰
(甘肃省徽县栗亭初中 甘肃徽县 742308)
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已成为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新理论[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以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理论水平,这是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语文教师应深入研究人文教育,形成系统的理论探索,以人文教育观点理解中学语文的教材与教法,用人文教育思想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以适应培养创新型、发展型人才的需要。结合多年任教中小学语文的经验,笔者认为,中小学语文课实施人文教育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出明确适当的目标,让学生明确任务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应让学生认识学习的目的、任务、要求,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促进学生发展,淡化“学科本位”[2]。学习目标愈明确,愈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如在教学《春》一文时,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认知目标——说出本文准确运用比喻、拟人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语句;情感目标——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有所增长;技能目标——能准确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这样,学生就能带着着问题去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反之,学生学习随意性比较大,效果就比较差。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不同步时,他们很难真正领悟作品的意蕴。教师应根据学生主体的实际,设置学习情境,形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设疑”、以问题入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杨修之死》一文中,曹操表现为一个老谋深算,虚伪奸诈的人;而在古诗《观沧海》《龟虽寿》中,曹操却表现出慷慨激昂、乐观积极的一面。由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一场辩论: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怎样认识这一历史人物?在讨论中,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引出《三国演义》《三国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对曹操的评价,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课外知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建构知识体系,重视学法指导
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是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在老师和同学对事物的讨论中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把原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出新的知识经验[3]。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更多地通过讨论、谈话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统编教材具有典范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它只是一个例子,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桥梁。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把课内和课外、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四、学会迁移运用,变学会为“会学”
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主张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去学习、分析、理解、掌握新知识,产生新技能,变“学会”为“会学”。如教学作文时,教师往往以范文为例。因此,教师必须讲好范文,多引入一些与范文类似的篇章,使学生把握范文的文体、写作特点、修辞手法等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在写作实践中迁移运用。如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后,笔者要求学生假设于勒发财回来了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用略显稚拙的笔勾勒出了菲利普夫妇爱财如命的嘴脸,也体会到了菲利普夫妇作为小人物的辛酸。又如,在对《父亲的手提箱(节选)》一文进行迁移时,教师可让学生先谈谈怎样理解感恩,领悟父母对自己的爱之深。总之,通过迁移,人文精神将能贯穿语文教学活动的始终,使课堂散发出人性之美。
五、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创新发展能力
首先,巧设练习是发展创新能力的途径。好的练习能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向“会学”转化。如在写作议论文中的驳论文时,教师可结合典范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写法:先摆出对方的错误观点作为批判的靶子,再正面说理,举例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升华观点。这样的练习既可复习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掌握驳论文的写法。其次,大胆质疑、求异想象是创新的手段。如教《马说》一文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怎样看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问题:是不是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呢?这种练习容易让学生产生想象。有的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会被埋没;有的说,千里马的才能并不是由伯乐决定的;有的说,只要是千里马,什么时候都不会被埋没。三种答案都符合题意,而第一种与文章之意相符;第二种持相反态度;第三种表现了积极的人才观。三种观点虽然不同,但都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大胆质疑、求异,进行创新。
学以致用,还包括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课外,如报刊杂志、文学作品、广告、通知、标语等,甚至延伸到历史、地理、政治等其他学科,以“求知”促“创新”。现行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后都配有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设计出更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性小活动,如演讲、班级论坛、读书报告会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自我展现的舞台和机会。以活动的形式整合知识与方法、“工具性”与“人文性”,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能进一步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人文素养。
总之,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听、说、读、写、思、演等语言运用能力方面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超越的人性观、旨在陶冶的课程观应为中小学语文实施人文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纲领和行动指南。中小学语文教学承载了人文教育,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主阵地,体现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对人文教育的要求、中小学语文课与人文教育的密切关系、人文教育在中小学语文课中的核心地位及积极作用。教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要把握好实施的具体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小学语文作为人文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