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德育建设策略新探

2020-01-07李文斌

科学咨询 2020年2期
关键词:潜意识育人德育

李文斌

(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怀化 418000)

为了更好地探究德育方式,我们在问卷星平台上对我校五年制初等教育专业二年级两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设计了9道题。参与形式为自愿。发放问卷13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6份。

一、调查结果分析

目前,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认为学校每周定期组织召开的主题班会活动是一项不错的制度。同时,学生认为学校统一开展的德育活动形式或载体还比较单一,不够丰富有趣。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学生认可度高的是德育与课堂的融合,师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教师的言传身教。而学生比较期待班主任改进的是师生的沟通、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等。

二、德育工作策略新探

(一)丰富德育活动的形式或载体,拓展德育活动的空间

传统课堂的变相延伸已经不适应九零后、零零后。时代的变化和学生思维的变化,不但倒逼课堂的教学改革,也催生新形势下德育的转型和创新。

1.将德育课堂延伸至操场上,用游戏育人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体育课、操场、游戏一直是学生校园生活的天堂。同时,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能接收到新知。如果我们能把主题班会,适当与游戏课程结合,并在操场自由的空间开展,德育工作或许不会太乏味或无趣。

2.将德育课堂延伸至社区,用生活育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在西方国家,社区意识很重要。如果学生要上名校,他们必需具有一定的社区服务或活动的经验。而在中国,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父母不会轻易让孩子与社区进行关联。显然,我们的课堂还存在与社会脱节的风险,我们的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与社区的联系还不够,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还很单薄。

如果我们能与社区进行联系,组织开展我为社区建设出一份力、我给社区添美丽等形式的主题活动,学生不但能接触到真实的生活,还可以在真正的情境中学会做人做事。

3.将德育课堂延伸至未来的职业场所,用职责育人

学生以后会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如果我们能在学生成长期间,组织他们多接触未来的职业场所,了解工作的内容和职责,体会工作的酸甜苦辣,这也是一种人格的养成教育。

4.将德育课堂延伸至红色革命基地,用历史育人

革命先辈的故事、红色根据地的历史,天然就有着浓厚的道德教化的因素。在那些特殊的地理空间和历史发生地,学生对书上抽象的概念会产生全新的人生体会。

5.将德育课堂延伸至寒暑假期,用劳动育人

如果能让学生在寒暑假多帮助家人做实事,多体验生活,也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

6.将德育课堂延伸至舞台上,用艺术育人

我们可以将一个德育案例转换成舞台剧,让学生在苦涩、欢乐中体会好与坏,这也将是很生动的课堂。

(二)加强学校和家庭等的合作,打造德育共同体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开始,也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参与者。广州李进成老师指出:“孩子是家庭关系的复读机”。我校学生虽然已经是14岁以上的孩子,他们的成长依然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呵护。班主任能把家长发展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同盟军,将得到更多有力的支撑力量。

(三)班主任要不断增强专业能力,提升个人的独特魅力,发挥好引领作用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路上非常重要的引路人。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个人素养及人格魅力,不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建设。北大附中为民学校的王礼维老师曾指出:如果班主任的学科影响力非常强,会在学生心中形成很强大的吸引力或威信,学生会非常崇拜老师,也会非常认真地谨遵师训。

(四)班主任和家长要注重孩子潜意识的培养

有教育研究者指出,0~3岁是一个人成长非常关键的时期,80%的潜意识在此阶段形成。这种潜意识将伴随学生终身。虽然,3岁之后的潜意识依然可以培养和改善。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经历”,去改善学生已经融入骨血的“潜意识”。笔者曾带过一个班,在接手前,该年级曾是教师眼中最差的班,也是教师最不想去上课的班级。学生对我的上任也不抱任何希望。但经过一个学期与学生多次近距离的快乐相处和并肩奋斗,即与学生一起排练体育节比赛项目、元旦晚会等。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在校内评比中,我班争取到一个个荣誉。通过教师实实在在的表扬和鼓励,学生心里有了积极向上的心灵种子。最终,该班在毕业前,班风和学习氛围有极大改善,顺利扭转了差班和差生的印象。

(五)打通课程界限,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德育课堂

打通学科界限,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丰富有趣的德育体验。例如,把政治课与音乐课结合,把道德理念谱写成一曲可以合唱的歌。把政治课与美术课、语文课融合,让学生把一个个案例画成一个个绘本,并在讲台上或展示平台上宣讲出来。把语文课与音乐、舞蹈课整合,让学生把自己或他人的故事改编成一个个音乐剧或话剧,让学生在舞台上学会做人。

(六)加强职业认同感和目标教育,让学生在“雨林模式”中自然生长

学生的成长除了适用“耕耘”模式外,“雨林模式”也可以尝试。“雨林模式”是一种崇尚自然生长的教育模式。学生目前有一种反馈,即找不到人生目标,很迷茫,希望学校在德育课堂上为自己找回方向。面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学校可以加强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明确学生未来职业的价值、意义,为学生指明奋斗目标和出路。例如,邀请优秀毕业生来校演讲,或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找到优秀的榜样,找回自信,收获一种热气腾腾的生命状态。学生一旦找回人生航向,前行动力也将回归。此后,再给目标已明确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成长、成才环境,并给予一定信任和适当的引领,师生可能都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猜你喜欢

潜意识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