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与塑造
——手机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及思考
2020-01-07王春丽
王春丽
(红旗渠干部学院 河南林州 455000)
一、手机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手机媒体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1.开阔视野,丰富业余生活。移动网络的出现使得青少年能获得更加丰富的讯息。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全球的奇闻异事、参与电子游戏竞技、观看影视作品、直播、通过聊天软件与外界交流等等。尤其是手机社交软件的应用,它打破了传统面对面、语音通话的限制。青少年通过微信、QQ中的虚拟空间能随时、随地进行交流。这使他们与朋友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以上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使青少年原本单一枯燥的生活变得多彩多姿。
2.拓展学习路径,增长知识。以智能手机为载体的“移动学习”“掌上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具有移动性、灵活性,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给广大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渠道,使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1]“学而思网校”“新东方网校”“流利说英语”这些软件的移动网络课堂在设计方面以寓教于乐为导向,趋向于人性化、兴趣化,打破了单一的课堂输入式教学模式。
3.利于沟通,确保安全。笔者就所在城市的一所初中——安阳市第五中学的十组家庭就“为何要让孩子佩戴手机”问题进行访问后发现,在这十组家庭中所有父母同意孩子佩戴手机的首要原因都是考虑安全问题。他们认为青少年携带手机能更好地和家人拨打电话,进行沟通。
(二)手机媒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1.思想道德方面——缺少“把关人”,泛娱乐化浪潮兴起。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各行各业的管理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许多大众传媒在经济利益和商业经营理念的驱动下,自身引导社会舆论,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社会职能逐渐让位于娱乐职能。[2]这种模式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手机媒体作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最高的社交工具,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泛娱乐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嬉笑怒骂、插科打诨、反对权威,秉持去崇高和去理性化的道德相对主义的价值观。这种定位模式阻碍了青少年的直观认识和了解社会,使青少年长期处于一种虚拟性的环境中。一些不正确、非现实的价值观、人生观扑面而来。这种日趋复杂且难于管理的媒体环境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认知产生偏差甚至走向极端。因此,他们会产生一些违反法律道德底线的行为。
2.心理健康——角色定位的模糊与混乱。手机媒体是一个开放的网络空间,也是一个虚拟性空间。借助手机媒体,网民不分年龄、性别、国度,不分时间、地点、环境地进行着互动和交流。手机媒体中的个人,人人都是“自媒体”。在这些交流中,有些是正能量的、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声音,也不乏一些消极萎靡之作。
手机媒体的虚拟化、匿名化、开放化使青少年在没有管束的区域内实现了自由化,但在更大程度上产生了虚拟与现实认知的偏差,角色定位模糊与混乱时有发生。
3.日常行为——边缘化倾向日益明显。这种边缘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
在家庭中,手机成为阻止家庭成员交往的主要因素。留意当下的生活状态,我们不难发现不光是青少年对手机“爱不释手”,成年人、老人甚至处于牙牙学语阶段的孩子都成了手机迷。家庭成员沉溺于手机媒体的虚拟世界中聊天、看视频、玩游戏无法自拔,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彼此之间在家庭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小。有些青少年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出现叛逆、疏远家长的行为,网络交际日常活跃、跟家长没话说变成了生活的常态,边缘化倾向日益明显。
在学校中,手机媒体的出现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教师权威”。不少青少年认为教师过于刻板、不讲情面、只会教书,而被当下流行的“公知”“网红”所吸引,认为他们说的都是对的,他们是生活中的智者,是学习的榜样。在社会上,手机媒体充斥着青少年的生活,使得他们过早成人化、形式化。
二、基于青少年使用手机媒体的几点思考
(一)政府适当调控,加强网络监管
消除手机媒体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政府调控首当其冲。国家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营造绿色互联网理念,强化媒体人的道德意识和职业素养,做好手机媒体的把关人,清除其中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青少年心智发育的不良内容。
(二)建立家庭“绿色保护带”
家长应为孩子树立榜样,避免在青少年面前过多使用手机,通过以身作则来影响青少年远离不良手机媒体信息带来的干扰。与此同时,家长要多与青少年进行思想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了解青少年使用手机媒体的习惯、思想,充当青少年使用手机媒体的把关人,引导青少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地接受网络带给我们的创新视角和技能。
(三)学校营造氛围,创新校园文化
首先,学校可以创设相应的手机APP软件来辅助教学工作,实现教学软件的点名、课前预习、课后答疑和督导。其次,学校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使青少年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善用媒介、优化信息,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最后,学校可以利用手机媒体的便携性、便利性、信息化特点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3]
(四)巧妙利用手机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
归根到底,手机媒体于青少年而言虽然有许多负面影响,但还是能为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社会各界应联起手来为青少年打造健康的手机使用和网络环境、信息传播平台,使青少年在使用手机媒体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