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以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为例
2020-01-07冯智勇狄雅婵
冯智勇 狄雅婵
(1.石家庄通合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庄 050000;2.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会计二系,河北 石家庄 050051)
1 高职院校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人才培养侧重财务会计而非管理会计
目前,财务会计类课程依旧是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要课程,交叉学科和新兴的科学技术的应用类课程少之又少,在课程的授课方式上,仍然运用“填鸭式”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后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或是习题。此外,学科之间重复的课程内容较多,管理会计中财务分析与预测、财务战略规划、资本市场运作等等相关内容,在课程体系中涉及较少。
1.2 教师缺乏管理会计实务经验
高校教师侧重于理论的研究,缺乏管理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同时,教师对于互联网+时代下,大数据应用技能及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有所欠缺,更无法在教学中进一步结合,严重影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结合讲授,从而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
2 确定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要改变现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了解市场需求,跟上时代发展,树立“互联网+”下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既要会核算、分析和监督等会计专业知识,也要具备对大数据的整理、加工、分析能力和实务操作基本能力,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能在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为其提供预测、决策支持和优化、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的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
3 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构建以“管理会计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12X35”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1”是指以管理会计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经过3-5年的培养,让学生具备对大数据的挖掘、整理、加工和分析能力、实务操作基本能力与会计理论研究能力,为未来在企业中进行预测、决策支持和优化奠定基础。
“2”是指双主体育人,学校与企业共同讨论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从而培养社会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校企双方共同做好育人工作,重要的是通过对目标与利益的有效整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发挥双方优势,形成由高校牵头,行业企业参与,以校企合作为主体,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X”是指职业技能证书,学生在毕业前,不止拿到毕业证书,还要考取行业认证的“X”证书。职业院校毕业生没有学历证书,在职场就业中处于劣势,增加了“X”证书,无疑是对学生在专业技能上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就业的可能性,为学生对口就业开辟了窗口。
“3”是指在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上,采用3阶段,螺旋上升式逐步提高学生管理会计实践技能。具体3个阶段是:第一学年进行会计基础3个单项技能的实训;第二学年进行财务会计、税费计算与纳税申报、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多项技能,逐渐掌握会计核算、财务预测、本量利分析、数据库等具体专业技能的训练。部分实践课程由校企合作单位河北顺捷集团业务精英进行讲授;第三学年进行岗前的综合技能训练,完成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实践,其课程内容包括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经营决策内容的实训,既有手工核算,又有软件操作、数据分析,综合提高学生对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为后期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5”是指5项融合,即学做、理实、职业课程、实训场所工作岗位、创业就业五融合的理念。在整体课程体系设计时,充分考虑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的融合,合理安排理实比例,实现学做一体,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积极参加创业大赛,将创业与就业融合。在认真进行岗位分析基础上,将专业课程匹配岗位技能。实训室布局仿真模拟真实企业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感受企业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