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底盘的检修》课程研究实践报告
2020-01-07甘慧萍杨玲玲
甘慧萍 杨玲玲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616)
1 提出问题
《汽车底盘的检修》是一门兼有理论和实践的专业课程,在课程标准的设置中,理论讲授环节有52学时,实训操作环节有72学时,整个授课环节将对汽车底盘的行驶、转向、制动和传动四大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进行学习,在实训环节分项目对离合器、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差速器等17个项目进行拆装和检修实践。
通过对近4年的课程实施情况分析,本门课程存在几个问题:第一,授课对象的无差别性;第二,授课内容缺乏系统性;第三,授课方式单一。这几个问题对于教学的开展非常不利,对于更高标准地实现教学目标也有一定的弊端。
2 解决问题
课程除了课程标准和教材外,还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也需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支持,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需要学生课堂教学之外的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最终,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还需要考核和评价,所有的环节都是缺一不可的,每一环节在整个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1 根据授课对象进行差别性授课
本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生源有2种,这2种学生的学习背景完全不同。第一种是高中毕业生,即高招生,这部分学生有良好的新知识学习能力,有很好的的理论知识掌握背景,但是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比较欠缺。第二种是学校开展的单独招生,即中职毕业生。而单招生在其中职学校过程中,就已经对专业课程进行了初期的简单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一定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但是他们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和更深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
因此建议将两种学生进行分班授课,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设计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授课计划,依据不同的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
2.2 制定系统的授课内容
系统的授课内容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也可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任务。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授课内容的制定都是因地制宜、随机应变。理论课程的讲授过程受到的影响尚不深刻,但是对于实训课程来讲,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仪器设备设施的落后是其中最突出的,在同一教学项目中,设施设备短缺,无法按照计划的课时及时完成;仪器设备年久失修,无法进行课程内容项目的制定,即使制定了也无法实施,所以应当补充教学设备。其次,部分教师未能经过系统的培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无法设计系统的授课内容。
2.3 采用多种授课方式进行混合式教学
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采用“边做边学”、“边做边教”,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教学的建设与实施,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学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并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这说明对《汽车底盘的检修》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企业和行业所要求的。
3 研究成果及实践检验
本课题成果自2018年起,连续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底盘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进行了应用,学生授课人次达200次。由于教学内容结合专业实际岗位,教学组织实践活动性强,教学评价目标客观准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普遍增强。
本成果提托的课题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对《汽车底盘的检修》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研究:编制试验实训指导书2套,实验实训工作单2套,教案2套,实训考核单2套,多媒体电子课件2套,公开发表论文3篇。
本文是在传统的教育思路上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在教学环节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对成果进行了实践检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