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变异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0-01-07刘颖

生物化工 2020年4期
关键词:病原耐药性病原菌

刘颖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山西运城 044000)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变异主要是指微生物对于某一种抗菌药从敏感转变为耐药,同时部分微生物表现出对多种抗菌药具有多重耐药性。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变异的问题,且病原微生物的耐药程度不断加重,耐药速度和耐药频率不断加快,耐药微生物不断增多,由此导致的不利后果不断加剧。因此,研究和探讨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变异的有效应对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变异对人类的影响

目前,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的速度逐步加快,耐药的频次增多,造成了严重的耐药效果。有关研究数据表明[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比例高达88.8%,对红霉素的耐药性高达44.2%。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后,会导致患者无法获得有效治疗,使病人患病时间延长,加大了患者死亡的风险,并会延长流行病发生的时间,增加他人受感染的危险程度,大幅增加抗感染的费用花销。例如,在美国由于病原菌的耐药性每年会多花400亿美元用于抗感染,每年仅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造成的感染就要多花1.22亿美元。据有关报道显示[2],因为在临床科室中不断增加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等的使用频次,肠球菌对该类抗菌药物产生了耐药性,由此造成的感染现在已经没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措施。因此,采取科学的方法来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变异的不断蔓延,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已经成为事关人类发展的大事。

2 抗生素的使用与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变异现状

抗生素是抑制细菌生长、杀灭细菌的化学物质,多由微生物合成,有2/3是经链霉菌产生。耐药性是指对某种药物具有敏感性的菌株出现变异,从而生成了对该药物具耐药性的菌株,出现了耐药性变异。不合理使用、广泛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造成了抗生素药物与病原微生物的反复接触,逐步降低了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严重的还会丧失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导致抗生素大大降低了对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效果,严重的甚至毫无效果。

据调查[3],一种新型抗生素从研制到临床使用需要经过5~10年,但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仅需2年。例如,青霉素于1939年开始批量生产,但短短4年后就出现了耐药菌株;1987年,英国和法国发现了耐受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短短2年后美国就有约30家医院发现了耐受万古霉素的肠球菌;199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了对全部抗生素耐药的肠球菌菌株。

病原微生物耐药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青霉素对于具有耐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几乎没有治疗效果,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对大部分抗生素具有很强的耐药性。另外,脑膜炎双球菌对于磺胺类药物,痢疾杆菌、结核杆菌对于链霉素的耐药性也在逐年增加。有研究表明[4],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已达到全部住院感染人数的30%。仅在美国每年死于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就多达6万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5亿美元。

3 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情况

3.1 病原微生物固有的耐药性

病原微生物固有的耐药性主要是病原微生物代代相传的、由染色体基因导致的天然耐药性。该耐药性属于微生物的一种自然生物本能,也许与病原微生物的种属具有密切关系。

3.2 获得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与抗菌药接触后,因遗传基因发生变化,代谢途径出现改变而导致出现耐药性。病原微生物为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出现的变化而产生耐药性变异,其繁殖速度较快,且本身的遗传物质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大大提高了变异的概率。尽管大多数遗传变异是不利的,但病原微生物防御抗生素产生的遗传变异是有益的。

3.3 交叉耐药性

交叉耐药性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产生对某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后,对相似的其他抗菌药物也会出现耐药性,从而导致可应用的人类抗菌药物越来越少,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3.4 多重耐药性

多重耐药性主要是指某病原微生物产生对各种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细菌中携带一种称为质粒的遗传物质,质粒和转座子会加速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转移速度。所以,多重耐药性质粒出现转移能使细菌出现多重耐药性。因细菌遗传物质的功能性和适应性导致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细菌耐药性问题。

4 防范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变异的策略

4.1 明确诊断,合理应用抗生素

(1)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检测患者是否属于病原菌感染,只有在确定感染的情况下,才有必要使用抗菌药物。(2)应确定微生物感染的类型,以便对症下药,如果某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不敏感,滥用抗菌药物则有害无益。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5],我国在治疗病毒性支气管感染患者时普遍存在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实际上,病毒对抗菌药物并不敏感,而该病治疗中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97%,这一现象需引起人们的警惕和重视。(3)应为抗菌药物设置临床使用权限,严格实行处方管理,避免患者自己滥用药。医师在为患者开具处方时要再三确认3点内容:病原菌分离、鉴定的结果,药敏试验结果和当地的细菌耐药性监测资料。在此基础上,医师应尽可能为患者开具廉价且治疗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4)医师有必要为患者讲解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如引发耐药菌定植和感染、加大耐药菌在社区人群中的感染概率、引发不良反应、造成额外的医疗负担等。

4.2 严格指征,严格管理抗生素

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有明确指征,因为联合用药对药物耐药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如果某病原微生物感染只靠单一药物便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则无需联合用药。在确需联合用药的情况下,应当选择对该病原菌敏感且具有协同抗菌效果的药物。控制细菌耐药性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将有越来越多的耐药细菌出现,届时人类在面对感染性疾病时将束手无策。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严格限制抗生素的使用。一般来说,对于病毒性感染,只要未出现继发性感染,就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在病情不是十分严重且没有高度怀疑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应慎用抗菌药物;对于皮肤局部感染者,可适当使用杆菌肽、新霉素等专门用于局部治疗的抗生素,其他抗菌药物能不用则尽可能不用。

4.3 做好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在临床治疗中,滥用抗菌药物是导致病原菌耐药性增大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这就要求尽快将药敏试验纳入抗菌治疗的常规检查范畴。考虑到病原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不同类型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抗菌药物本身也分为多个不同种类,准确合理地选择抗菌药物就成为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目前来说,一个较为理想的办法就是对患者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4.4 加强监控,掌握抗生素耐药性变化

目前,针对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变异问题,世卫组织专门建立了国际性耐药监测网络,每年从全球各地的医学实验室收集、汇总病菌耐药性检测的有关数据,并定期对外公布,这对各国的卫生工作者了解和掌握病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很多著名的耐药性监测组织,如美国的NARMS、欧洲的EARSS等。国内也有类似的耐药监测网,但在监测方案、实验方法、判断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造成耐药监测结果没有可比性,不利于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总结。因此,国内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的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并在实验方法、材料、判断标准等方面尽快达成统一,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得出更为准确、统一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耐药监测数据,供各地的医疗机构、制药企业以及卫生保健部门参考,特别是帮助医疗机构掌握本地区、本单位一些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变异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宝贵指导。

4.5 加强宣传教育

在新形势下,应积极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知识,使公众深刻认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巨大危害,要把宣传工作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一项常态化工作常抓不懈,不但要发动广大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宣传,还要动员社会媒体的力量,真正使宣传工作深入到群众当中,促使人们掌握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自觉抵制滥用抗菌药物的行为,不随意购买、服用或停用抗菌药物,做到安全、合理用药,从而杜绝或延缓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变异的产生,保护人类社会有限的抗菌药物资源,增强人们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

5 结语

目前,病原微生物普遍产生耐药性变异,并逐步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难题。有效应对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变异的不断扩展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抗生素的使用与病原菌耐药性变异问题,提出了防范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变异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对促进我国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变异应对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病原耐药性病原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不孕不育女性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红尾皇冠鱼头洞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性分析
159株淋球菌对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实验研究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多重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6种常见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