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伪存真: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向“实然”
2020-01-07张娜
张 娜
(1.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19;2.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8)
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便拉开帷幕,此次大考不仅考出了我们的优势,更考出了我们的不足和短板。此次疫情的发生,让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再次登上热搜榜。关于生态文明,我想在这里谈谈个人的感受。
在此次疫情发生之后,母亲常常向我感叹:你们都不买车,看现在离得这么近,想给你送点东西,或让你来给我捎点东西,多不方便呀!“方便”,是我们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首选。诚然,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方便的确体现了现代化的特征;另一方面,方便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伪”认知。大家似乎都明白,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严重性;也明白由于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而严重造成交通堵塞。但是,如果让你放弃开车,改用其他绿色环保方式出行,大概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会持反对意见,大家会给出千万条理由和原因,而最主要的原因大概就是“方便”。这是人们发自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回答,也是我想表达的生态文明的一种“伪然”状态。即,人们明知自身行为的问题所在,但在实践行动上却以种种理由为自身辩解。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我想说,尽管在国家理论规划、实践制度等层面上,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高度的认知。然而,我们如何让理论和制度能转化为民众的实践性行为;在构建美丽中国的“绿色蓝图”过程中,怎样才能将真正做到“去伪存真”?
此次疫情让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突发性地按下了暂停键。当一切静下来、慢下来之后,我们会认真去思考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展就一定要体现为增长吗?增长了就意味着一定发展了吗?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非“刚需”增长,尽管它是不符合社会生态的,但我们却从未反思它的“伪然”性,并心安理得地努力践行它,认为它是发展的具体表现。例如,在超市购物时,为了一时方便,我们都会购买塑料袋提装物品。对此,如果每人每天少用一次塑料制品,我们的生活不会因此不方便,自然环境却会少一些白色污染而更舒适。这时候真是该我们认真进行自我反思的时刻了。
在认真研读有关生态文明的文献资料时,我的内心常常充满着疑惑与纠结。疑惑的是我们真的能走向真正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吗?尽管郇庆治教授已深刻分析了增长中经济与增长经济的区别,似乎处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我们比起资本主义来讲,更有利于达到生态文明的目标[1]。但是,当今正在趋向于经济增长的中国社会,正如方世南教授所说,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来讲,社会基本矛盾已经演化为难以抑制的经济增长动力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发达地区,就全中国来讲,我们已经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当经济利益或生活方式便利化等因素与生态环保处于对立时,我们真的能做到三思而后行,理性对待吗?
纠结的是当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及重要性后,我们敢于向一些不合生态文明的行为说“不”吗?就像在此次疫情期间,我面对母亲生病,近在咫尺却因无便利工具——汽车而带她去看病,只好买些药在家苦熬。事后,母亲多次提起此事,我终究不敢再坚决地说不买车的事了。因为讲真话并非容易。每每看到校园里越来越多的汽车在行驶,我知道尽管不应该但又不知该如何去劝诫大家。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当我听到疫情期间武汉人民喊出“假的,假的”之时,我知道要真正做到“去伪存真”,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坚定的信念以及强有力的行动的。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充分地认识到人类与地球的关系,才能合理地控制人类不断增长的贪婪欲望。从我做起,自然才有可能与我们达成“和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构建才能在实践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据有关报道显示:在此次疫情发生期间,由于国家的封城、停产、限行等政策,短短一个月时间,困扰京津翼地区多年的雾霾在此时消失了。这难道不是大自然在对我们进行沟通吗?诚然,在一片复工大潮的推动下,我此时此刻提出这样尖锐的问题,并非是说人们应该不生产、不上班,而是想表明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艰难与不易。笔者真心希望在此次疫情结束之后,我们能让自己少一些生态“伪然”的行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贪图一时的方便,随性而为。人类正是由于一次次的自我放纵和自大傲慢,才一次次被“盖娅”深深打脸。这样的经验教训难道还不够多吗?要多少次,我们人类才能让自己学会高雅和文明呢?
生态文明已向我们敞开怀抱,让我们真心相待。我们人类也要去伪存真,用每一个人自身的担当去共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然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