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2020-01-07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何平滚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何平滚
当今时代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当今社会是张扬个性、放飞自我的社会。当市场经济浪潮席卷而来、扬优成势的时候,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竞争带来压力,压力催生动力,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竞争上岗择业,是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时代的客观选择。要想在白热化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则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个人心理素质、较好的身体素质等。因此学校教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调整观念,贴近生活,接地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主动向素质教育转变。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教学必须对接学生的自我需要,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和谐的发展,而语文则是中小学阶段各门学科的基础,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中,则行之有效功不可没。下面笔者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谈几点有关素质教育的粗浅看法。
1 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很有必要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长期以来,学生读书是为了考试、为了高分、为了排名。考得好,老师表扬,家长高兴;考得糟,老师批评,家长失落。唯分数是论、唯名次是论、唯文化课是论至今仍主导着中学校园、主导着教师教学、主导着社会评价,严重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固化了学生富于创造的天性,将学生培养成“智商高情商低、考分高能力低”的畸形人。同时,鉴于中小学生视力的大幅下降,教育主管部门专门出台文件要求采取措施,保护孩子的眼睛,并一再倡议要为中小学生减负,确保孩子的睡眠时间,但一些重点中学依然我行我素,把升学率,把学生考进985、211高校、一本院校的数量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有些学校的应试教育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特别是高中生,每个人在路上都行色匆匆,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书、刷题,一根根空笔芯、一堆堆草稿纸、一摞摞习题册,便是当下高中生为应试拼搏的见证。学生本是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但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刷题上。为了学生能获得高分,学校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日考、周考、月考、专项考、综合考,考得昏天黑地、考得筋疲力尽,教师学生在起起伏伏的分数排名中有乘坐过山车的感觉,身心备受煎熬。读书本身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收获成长的过程,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逆反心理、厌恶学习,这种状况倒逼教育教学必须改革,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促进素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纵观当下社会发展形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要求,对人才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教育的使命是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生命个体的自由充分全面发展,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没有可以享用终生的能力。知识需要不断更新,素质需要及时提升,能力需要经受锤炼。社会不再像以前那样过于关注个体过去拥有多少知识、占有怎样的知识,更关注的是个体是否具备快速适应社会、善于学习主动求变的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身受用无穷”,可见,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比拥有再多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迈出素质教育的新天地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是要转向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目标上来,即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时不我待。
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和教育教学规律,面向一切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个体的自由充分发展才是教育的归宿和落脚点。但目前也有人又走入新的误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学有所长。在这种舆论导向下,相关兴趣班、特色班等课外辅导班遍地开花、红红火火,家长趋之若鹜。音乐、美术、舞蹈等固然重要,但学生对音乐、美术、舞蹈等内涵的学思践悟,始终离不开文化知识的沉淀和涵养,否则一切技能、技巧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文化课中语文课更是基础的基础。待人接物、人际交往、求职面试、协调沟通、商业营销、活动策划等等,哪一项不需要“听”功、“说”功、“读”功、“写”功?毫无疑问,“听”功、“说”功、“读”功、“写”功的练就,语文教学居功至伟。由此观之,语文教学中必须贯彻素质教育,改变过去的知识传授为综合素质的培养。
2 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可行
2.1 通过经典作品渗透德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人的思想出现偏离,黑白不分,是非颠倒,自私狭隘,唯利是图,必然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不利。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充满正能量的文学作品正面引导学生增强明是非、辨对错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乐观豁达、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充分自信。例如,讲解《荷花淀》时,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独特的美:本是硝烟弥漫、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写得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水生嫂,其身上散发着普通劳动妇女勤劳朴实、深明大义的光辉,平凡中彰显伟大,全心支持丈夫上前线,自己在家默默操持家务,不让丈夫分心,这一切对学生的灵魂产生强烈的震撼:为大家舍小家,爱国奉献情真意切,学生内心也得以净化和升华。
2.2 借鉴美文佳作,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文化素质
改革开放的今天,对人才的争夺已演变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才炙手可热,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广阔的舞台,正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思维活跃、善于表达、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没有真才实学,走上社会,难以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学生在校就要增强危机意识,主动“充电”,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选择机会。语文课本中美文佳作很多,如历久弥新、散发艺术芬芳的《蒹葭》,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学生通过对它的朗读和欣赏,能深刻领悟其虚幻难实、神秘莫测的朦胧意境;意在言外、连类无穷的象征格局;一唱三叹、层层递进的美感形式。在陶醉其中的同时,学生也有模仿创作的欲望,无论口头还是书面表达能力会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
2.3 学习课本人物,引导学生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生活不会是一马平川,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学生无论是在求学路上还是未来融入社会,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恐难应对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更需要平和冷静的心态和坚韧顽强的意志,急躁冒进、鲁莽冲动往往会事与愿违、错失良机,正视现实、直面人生、阳光开朗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标志。语文教材中呈现的一些典型人物,她们的性格和经历能给学生有益的启示,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可低估。如《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不向命运低头、在逆境中奋起的心路历程强烈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要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里不只有阳光鲜花,更有风霜雨雪,一个人遭遇不幸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内心的绝望、心灵的沉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息尚存,不落征帆才是健康向上的心态,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内心强大的人必将赢得幸福的人生。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为着力点,顺应学生成长和语文教学规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