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熹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0-01-07奚正新

科学咨询 2020年32期
关键词:道德修养受教育者朱熹

奚正新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重庆 401120)

朱熹作为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理学的集大成者,被世人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其一生从事教育,更致力于伦理道德思想的建设。朱熹主张从德育入手,围绕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给学生以道德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朱熹的德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还对今天学校德育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朱熹提倡“德教为先”,把德育放在首位

朱熹针对当时南宋书院只注重学生智育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德育的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提倡“德教为先”,要把德育放在首位。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立学教人”, 即向学生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做事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教育,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果一个学生只是单纯地追求知识,而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那必然会偏离甚至失去正确的方向,学到的知识也不会发挥积极作用。[1]朱熹所提倡的“德教为先”与我们今天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不谋而合。近年来,一起接一起的校园恶性案件给我们学校德育教育一次次敲响了警钟:即使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如果其道德品质低下,迟早也会给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因此,在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中,一定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1]

在德育过程中,朱熹又提出在不同的阶段德育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之事之所以。”在朱熹看来,“小学”德育应侧重于“事”,“大学”德育才侧重于“理”[2]。也就是说,“小学”应教给学生如何依此规矩去做的方法,“大学”则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研究这样做的道理或原理。朱熹的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布鲁纳的认知生长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根据以上认识,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德育应该以侧重“做事”为主、辅之以理,从做中学,“做事”的过程即是“明理”的过程,这也是符合人的道德发展基本规律的[2];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德育应该向以侧重“明理”为主转变。

二、朱熹重视德育原则与方法,提出了独特的德育方式和途径

朱熹十分重视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强调在德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塑造,提出了“立志”“克己”“居敬”“内省”“穷理”的要求,将德育的原则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一)立志。朱熹非常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他认为,受教育者首先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的奋斗目标,才能调动自身的积极因素,才能自觉地激励自己去追求道德理想,实践道德价值[3],这是关系到德育效果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开展对学生的立志教育,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和消极思想的浸染,在充分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树立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当然,远大的志向还要通过努力实践去实现。因此,朱熹在强调立志重要性的同时, 还强调道德践行。

(二)居敬。朱熹说:“居敬是个收敛执持的道理”[4],就是唤醒人心、坚持修养的有效方式。“居敬”就是通过“收敛此心”, 使人心有所主宰,随时保持一种清醒、一种执着,一种不为外动的状态。他认为,学生应该尊敬自己的老师,着装也应整洁干净,交往中应使用恭敬的语言[3],要“坐得端、行得正”,使自己的言行随时都符合道德的规范并长期坚持。作为德育工作者来讲,我们就是要教育学生自觉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从而使自己的信仰有所敬畏,使之坚持。

(三)克己。就是要求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3]。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克己复礼”,就是要人们克制自己的“私欲”“贪欲”,用道德的标准去坚持“礼仪”和复归“天理”。那么,如何“克己”呢?朱熹认为,一是要做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自我克制欲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二是要做到自我约束,自我警醒,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的内心常处于一种警戒的状态之中[5]。他要求受教育者一旦产生任何违背伦理道德的欲望时,就要立即展开自我斗争,自觉消除这种欲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塑造高尚的人格。学校的德育教育要加强对学生自制力和自我约束力的培养,让学生自觉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把人性的私欲和贪婪的火苗扑灭在萌芽状态。

(四)内省。就是在“克己”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伦理道德的准则来检视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言行。内省是道德教育与行为养成的重要方法,靠受教育者的自我监督、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来控制自身的道德行为[5],是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受教育者只有具备了较高的道德内省能力,才能有效地开展其自我教育和道德实践。因此,学校的德育教育要不断加强对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使自己一步步走向成熟。

(五)穷理。朱熹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的运行皆有一定原理或道理,道德教育也不例外。他要求受教育者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儒家社会伦理道德的这些原理中去,探求其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在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中,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朱熹的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科学理论和社会知识,探求事物的真理和规律,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学校德育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不仅表现在学生对道德认知热情不高,德育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僵化、缺乏创新,效果不佳,还表现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目前,不少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出现了信仰危机、信任危机,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是非观念差,爱国主义思想淡薄;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又过于片面地强调课堂教学,片面地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片面地强调分数,而忽视了德育的实践环节,忽视了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在其它学科教学中也很少有学科思政概念的体现。反思德育教育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需要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如何将“强制灌输”与“自我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觉地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这才是当今学校德育工作和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

朱熹的德育教育思想内涵丰富,不仅强调要“诚意”“正心”,还要“修身”,主张自我修养的主动性、自觉性,更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身的不断修养来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担负起国家、民族的责任,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朱熹的德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传统道德观和一些具有永久性、普遍性的价值因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对我们当今学校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6]。

猜你喜欢

道德修养受教育者朱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生活教育”
“朱子深衣”与朱熹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