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贵州基层中医药发展路径探究

2020-01-07简燕进肖文冲

科学咨询 2020年32期
关键词:中药材中医药贵州

简燕进 肖文冲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铜仁 554300)

健康是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状态协调,与自然界和谐共处,能够较好适应社会关系的综合状态[1]。2019年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医药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长河里,为人民健康乃至人类健康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无论是日常养生保健,还是疾病防治,哪里有健康需求,哪里就有中医药的天地。这充分表明中医药对于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不可磨灭的、经久耐用的重要作用。

一、中医药在服务贵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绿色发展的标志。因此,贵州贯彻新发展理念,可以大力发展中医药。贵州省发展中医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贵州拥有“天然氧吧”之称,处处金山银山,山清水秀,适合多种中药材种植;截至2019年6月,贵州各地种植天麻、太子参、百合等中药材80余种,种植面积近800万平方米;同时,贵州拥有4800多种野生中药材,居全国第二位;贵州人民“靠山吃山”,依靠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广大民间常常把中医(草)药作为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首选方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知晓率、接受率较高。

二是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手段。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推进健康乡村建设,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中西医并重。那么,发挥中医药在人民群众养生保健、身心调理和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也是中医药独特有效的优势所在。因此,贵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健康乡村,需要充分利用贵州发展中医药的得天独厚优势环境,造福一方百姓。

三是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造福之举。中医药具有厚实的群众基础,贵州人民群众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中老年人对中医药的知晓率、信赖度、使用率都较高。目前,在贵州脱贫攻坚的产业发展中,指导群众种植中药材收到了积极效果,形成了农康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因此,贵州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协力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前景光明。

四是提高中医药话语权、彰显中医药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发展中医药、推广应用中医药,加强具有中国风格、本土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并积极引导中医药人才到乡村、社区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专业技术服务,提高乡村医生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乡村社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有效路径,是提升中医药在贵州基层话语权的十分重要的手段。

二、新发展理念在中医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的构想

一是加快中医药模具产品研究,创新中医药普及形式,寓乐于医。我们可以将中医药经典语句、名医名句雕刻印制在一些常用的模型用具上,比如康复所用磨砂板,拔罐所用的罐具,儿童玩具等,或是使用一些产量大、价格适宜的中药材制作医疗用具(牛角刮痧板,香樟刮痧板)或日常用具(如檀木梳、牛角梳),通过实用产品,普及中医药常识,达到“寓乐于医”的目的。这是中医药的“创新发展”途径之一。

二是加强中药材种植培育力度,提升中药材观赏价值,促进中药材种植与旅游融合,实现医旅一体化。根据道地药材种植规律,或者药材对地理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大力开辟中药材种植基地,既可以达到中药材保值增产目的,又可以构建新的旅游风景线,保护生态平衡;无论平地抑或山峦,不同药材相兼组合成,让大地变“书籍”、让山川变“文化旅墙”,从而实现医旅一体化。这是中医药“绿色发展”形式之一。

三是强化中医药著作进课堂,彰显中医药名著育人价值,促进医教深度协调融合。学校可以提高中医药经典著作进课堂的比例,更是要把名老中医、民间具有独特技能的中医人员的经验整理成册,把大师名师与“大国工匠”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名师、民师进课堂的良好氛围,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临床实践协调发展。

四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利用新媒体积极拓展中医药推广渠道和形式,让中医药入脑入心。注重中医药文化宣传和推广,比如中医药文化写进中小学教材,从娃娃抓起,从实处做起;在医药院校或有医药专业的学校,打造“校园有雕塑、墙体有中医、花园有中药、标牌有中医名句,教室寝室有中医气息”的中医药开放学习空间;电视节目、广播电台、学生社团等要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多角度、多形式促进人们了解中医、相信中医、首选中医,实现中医药入心入髓、人人知晓、人人信任、人人爱护。

五是加强中医药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全民健康方面的独特优势,培养一批德技双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中医药技术以其“物美、价廉、效强、毒微、用便”而深受世人爱戴。古往今来,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在曲折中发展提高,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家分级诊疗制度的全面铺开及大健康产业的深入推进,中医药诊疗技术话语权越来越凸显,中医药在维护广大群众健康方面越来越受青睐。中医十分注重整体观,除了关注疾病,更关注病人的心理与社会适应状态。

三、中医药服务贵州基层健康事业的路径探析

目前在贵州基层,尤其是乡村,中医药人才队伍不健全,已成为制约基层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因素。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中医药早期介入、中医整体辨证等诸多优势,基层中医药事业一定会扬长补短。

一是举办中医药实用技术培训,疾病自救与养生保健相结合。在地方政府主导下,由卫生计生及中医药管理部门牵头,建立“医药高校服务区县,区县中医院服务乡村和社区”的层级帮扶模式,并将该项工作纳入绩效目标考核范围。定期开展中医药技术培训,将一些中医药防治疾病或急症的常识和实用技术宣传普及,当群众遇到相似问题时,即可开展自救,平时可以用于养生保健。

二是开展中医保健体育运动,提升全民身体素质与医疗他助相结合。充分利用乡村、社区的活动中心、休闲广场、旅游景点广场等宽阔之地,开展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等保健体育,以及其他适合群众的乡村体育运动,提升群众自身抗御疾病的能力,从而减轻医疗费用开支。通过营造全社会热爱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的良好氛围,激发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在运动中休闲、在运动中享乐、在运动中养生,增强集体抗御能力,从而达到了防病保健的目的。

三是编撰中医药养生食疗手册,健康维护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地方医药院校及卫生部门联合组织优秀专家和基层一技之长人员,按照“三因制宜、简便实用”准则,组织中医药专家学者,编撰中医药养生食疗系列丛书(手册),指导群众将养生从自己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形成健康的生活及行为习惯;同时,开发系列药膳方、药酒方、药汤方、营养套餐、保健食品等,让人们在生活的同时,学会保护健康。

四是健全中医药服务机构,日常养护与定点服务相结合。中医药服务机构在基层存在建而不全、全而未用,甚至在不少乡村医疗机构中根本没有开展规范的中医药技术服务。如果不把中医药诊治技术与现代医疗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就常常处于可有可无和“表演”的角色。倘若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能够正常开展中医药服务,人们可以在日常养生保健基础上,必要时寻求专门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从而确保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五是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中医药健康服务可持续发展。在落后地区乡村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尚不健全,但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技术又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从而导致供给不足与需求旺盛的矛盾比较突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提供中医药优质服务的专门人才队伍,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提供学习晋升平台,让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下得来、留得住、撑得起、治得好”。只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才能带动中医药文化普及、技术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大中医药技术供给侧改革,才能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和赢得群众信任。

猜你喜欢

中药材中医药贵州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贵州,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