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美育的路径和策略
2020-01-07谭飞
谭 飞
(1.苏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苏州 215104;2.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215006)
一、新时代高校开展美育工作的必要性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及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时强调,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在“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大背景下,新时代的高校美育工作日益被提上日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高等教育中,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人类对美的追求、期待、向往古而有之,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审美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们对更好的教育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将超越单纯的物质生活需求,成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的重要部分,在此过程中美育的作用不可或缺。
美育旨在培养和教育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席勒认为,“有健康的教育,有审视力的教育,有道德的教育,也有趣味和美的教育。最后一种教育的意图是,在尽可能的和谐之中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的整体。”“美育使人成为一个全面的完整的人”[1]。叶朗指出,“美育,正是引导对象形成无功利性的审美精神,实现对文化对象本身的文化性的关注。”[2]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教育依据“知力、感情及意志”所对应的“真、美、善之理想”,可以分为智育、美育和德育,他认为美育的实质等同于“情育”,主要目的是提高“感情之理想”。[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新时代高校美育的显著功效在于推动学生在人的活动、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首先,美育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活动全面发展。人的活动分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两大类,审美活动作为提升个人境界的活动方式,属于改造道德情操、思想觉悟等主观世界的活动范畴,在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灵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次,美育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能力全面发展。人的审美情趣水平有高低之分,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感知力和鉴别力也有各有不同,网络时代大学生面对的信息量是巨大纷繁的,如何在美丑芜杂的信息中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其必须具有发现美的慧眼,审美能力要“身在最高层”。美育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发现美、领悟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增强生活的幸福感。最后,美育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教育是一个综合性体系,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等因素影响,教育往往容易走向过于侧重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误区,对审美、思想道德、劳动实践等方面的素质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日益需要各种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美育鼓励学生涉猎更多样化、多元化的文化元素,在取舍判断中激发自主性和创造性,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高校开展美育工作非常重要,好的美育工作能够使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通过情感教育,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塑造积极乐观的性格品质、生活方式和当代人格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话语中传递民族文化基因的审美维度,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二、戏曲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内涵价值
习近平在给中央美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中华美育精神”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特质和美学精神,为高校美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和资源。
(一)以传统戏曲之“美”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指对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要求。中国戏曲是民族文化的明珠瑰宝,融汇戏剧、舞蹈、音乐、美术、表演于一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隐藏着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体认、风俗体认和道德体认,蕴藏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传统艺术呼唤年轻人的关注和认识。2004年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国内外高校进行巡演,受到了青年学生的一致好评,作为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首,昆曲迎来了新的春天,掀起了广泛热议。无数大学生发现了昆曲之美,领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青年学生在自觉参与和认同、自觉维护和传承戏曲之美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戏曲文化穿越时空的美感,触摸到了厚重历史背后的民族情感积淀,从美学角度唤醒了珍贵的民族文化基因,在世界文化日益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更加坚定了民族文化自信。
(二)以传统戏曲之“善”增强品德修养
传统戏曲故事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和精髓,扬善抑恶、伸张正义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主题。一些经典戏曲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广泛流传,主要原因在于其传达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情趣,契合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骨子里流传的善恶有报、孝悌忠信、劝人为善、尊老爱幼等价值观;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戏曲故事也经历了新时代人文精神的洗礼,在改编和演出中留其精华弃其糟粕,更加引发同时代人们的共鸣。这些戏曲作品既是青年学生亲近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素材,又是独具特色的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思政教育教学资源。以戏曲《白罗衫》为例,我们可以感受到徐能、徐继祖父子二人的父子情深,更能在断案的伦理与法度间,在对善与恶、情与法的思考中,将审美观与道德观相结合,提升品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实现传统文化以美育人的作用。
(三)以传统戏曲之“诚”厚植家国情怀
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戏曲都体现了一种对历史和家国的真诚的缅怀之情,这种缅怀不是通过枯燥的说教来实现,而是通过诚挚的情感来追求与观众的共鸣,寓含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动人心的过程中,体现了情理交融潜移默化的教育特点。戏曲《桃花扇》以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其中《沉江》一折中,史可法白衣投江的身影,带给大学生们的不仅仅是扑面而来的万古苍茫,更多是在亡国之痛中激发观众深埋于心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维护国家尊严、爱国报国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有《清忠谱》《千忠戮》等传统剧作,都体现了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展示了豪壮激昂的英雄气概,为青年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历史、感受民族大义提供了素材。我们可以通过挖掘经典戏曲文化中的集体性、民族性情感符号和元素,引导当代大学生自己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家国情怀之中,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继承和绵延中国社会群体千百年来共同的文化脉络、价值追求和民族情怀。
三、传统戏曲文化与高校美育的融合策略
(一)采取多种形式,充实优化美育师资队伍
高校美育工作离不开教育之本——教师,建立一支适应新时代美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将使美育工作事半功倍。随着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互联网时代信息茧房的束缚和新媒体文化的冲击,很多学生的审美标准呈现低俗化、功利化、个性化等特点,这对新时代的美育教师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当前,很多学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还相对不够,没有形成完备的美育教学评价机制,美育师资队伍呈现人员短缺、理论基础欠缺、实践经验不足等情况,缺乏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美育质量不高。因此,高校在挖掘学校教师的美育潜力的同时,要以多种形式充实美育师资队伍。在普通高校中,专业戏曲教师毕竟是少数,对此,高校要建立补充机制,邀请专家兼职或校外指导,来校开设专题戏曲美育讲座,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文化部门与群众艺术团体的交流与合作,延揽有戏曲理论功底与精湛技能的戏曲表演艺术家进校园,因地制宜成立相关戏曲美育工作室,填补美育教师短缺的现状和不足。
(二)挖掘地域戏曲文化资源,延展美育教学内容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是一种东方地域文化资源,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以戏曲文化开展高校美育活动,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生活阅历、艺术积累等文化因素的交流。中国戏曲历史悠久,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国内不同地区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滋养了不同类型的戏曲文化,剧种品类繁多,据统计大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比较著名的剧种有昆曲、京剧、黄梅戏、越剧、锡剧、秦腔等,拥有数以万计的传统剧目。对学生而言,在不同剧种戏曲涵育人心的文化价值传导过程中,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在美育中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是戏曲美育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推动美育效果的最大化展示。戏曲中涵盖的民风民俗、区域特色等外部特色,与戏曲故事中表达善良愿望、凝聚群体合力、展望美好生活的主题意蕴相结合,既多渠道充实拓展了学校美育资源,又有助于构建科学、整体、融合的美育教学内容,有利于进一步拓展高校美育多维研究空间,高质量打造美育精品课程。
(三)打造美育育人特色品牌,创新美育教学方式
高校美育不仅需要围绕主旋律开展课堂讲授式教学,还需要全方位、多层面开展校园美育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第二课堂美育教育活动,以“艺术团”美育人才为切入口,以“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社团巡礼月”等系列美育活动为依托,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传统文化活动,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各级各类校园戏曲艺术文化精品,制作影像资料,打造美育育人特色品牌,强化学生对大学美育底蕴的在校体验,营造寓教于乐的校园美育文化氛围。同时,我们要紧紧把握高校美育教育文化前沿趋势,借鉴国外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和经验,开展国内文化艺术和美育教育交流,开拓与国(境)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艺术教育交流活动,坚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扩大戏曲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自愿、自觉了解和接受美育,在艺术创造、文化传承、服务社会中发展、创新和实践美育,提升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