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服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以海口经济学院定点扶贫志愿服务为例
2020-01-07杨娟娟马丹婷尹筱钰
杨娟娟 杨 飞 马丹婷 尹筱钰
(海口经济学院 海南·海口 571127)
习近平谈精准扶贫:找准症结把准脉,开对药方拔“穷根”。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积极发挥高校志愿服务的组织和项目优势,通过各种形式将志愿服务融入精准扶贫,注重激发高校学生参与精准扶贫的能动性,调动学校与扶贫单位联动的积极性,以此推动扶贫工作取得实效,适应现阶段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
1 高校志愿服务在精准扶贫中的模式分析
1.1 科技支农服务模式
“科技支农”志愿服务是高校精准扶贫模式中的一种,在实际运行的环节中注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精准扶贫。可以通过技术讲座、科技知识宣讲以及走访群众等形式进行。积极到扶贫单位开展实地考察,创新“立体化”服务模式,依托高校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团队,结合扶贫单位实际将农学、生态学以及生物学相关专业进行整合,借助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开展学术研究,同时推进科技成果在扶贫单位的有效转化。
1.2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高校围绕“互联网+美育”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志愿服务,深入到扶贫地区,开展针对性调研和专业研讨借鉴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为扶贫单位设计美丽乡村美化方案。注重整合乡村各项资源优势,从乡村文明建设及自然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开展“画说美丽乡村”主题活动。高校志愿团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服务美丽乡村基础建设,重点实施宣传倡导环保节约的生活理念,绘制美丽乡村建设蓝图,开展村民精神文明大行动,美化乡村环境等志愿者工作。为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和大学生群体进行实践创新提供了平台,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参考凝聚动力。
1.3 教育关爱模式
高校志愿服务积极开展教育关爱活动,是精准扶贫的常规模式,深入到贫困地区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生活困难群众,对扶贫工作有积极推动作用。可以组建“守护童年”“关爱老人”志愿服务队,重点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及老人和家庭输送生活技能、知识技能和娱乐活动,以提升家庭技能和帮扶关爱为重点,开展儿童监护、家庭安全常识、留守儿童结伴、老人急救知识、家庭教育普及等专项活动,增强扶贫单位群众的脱贫信心和意志、丰富当地文化生活。
2 海口经济学院志愿服务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分析
2.1 有助于提升高校职能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海口经济学院积极将志愿服务纳入扶贫工作大局,是体现高校社会职能的重要举措。精准扶贫战略背景和重大谋划,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机遇,为高校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深入社会基层创造了条件,为加大文化传承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开展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经验,只有真切深入到社会环境中,才能深刻了解社会所需、基层所需、群众所需,才能为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储备能量。该校定点扶贫志愿服务有利于提升高校职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该校定点扶贫志愿服务的开展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借助该实践平台获得更多的教学科研信息,学生将所学知识通过志愿服务应用到实践中去,是学以致用的现实和具体体现。二是有助于服务社会。扎实做好精准扶贫、教育扶贫工作,找准贫困对象需求与学校优势的结合点,着力从传统“输血式扶贫”转变为新时代“造血式扶贫”,为“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高校力量。
2.2 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该校定点扶贫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符合当前社会文明发展的实际需要。一是推动扶贫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严格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方式为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是推动扶贫单位物质文明建设。该校在扶贫过程中坚持“补短板、兜底线”的原则,广大志愿者深入到贫困家庭开展志愿工作服务,突出产销联动,扎实推进消费扶贫,切实解决好贫困地区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此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
2.3 有助于推动脱贫攻坚科学发展
该校定点扶贫志愿服务坚持“扶真贫、真扶贫”的原则,着力推动脱贫攻坚的科学发展。一是注重总结,及时反馈。该校志愿服务团队亲身融入到贫困地区,做好调查工作,收集影响扶贫工作的各项因素,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定期跟踪回访和评估的方式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针对在调查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的解决,并将收集到的贫困资料进行建档处理,并由志愿服务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定期更新,对扶贫的效果进行评估。二是实施评估,精准到位。该校的志愿服务队伍还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坚持公开透明的基本原则,规范扶贫行为以及方式,以此实现了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进行。
3 海口经济学院志愿服务在精准扶贫中的创新路径
3.1 实施教育扶贫志愿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谈摆脱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海口经济学院志愿服务在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注重发挥学校人才的优势,将教育扶贫理念应用其中。由于贫困地区的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缺乏,专业教师人员数量有限,教育贫困问题较为突出,造成了教学资源严重不均衡的现象。为此,学校借助“高校样本”助力教育扶贫,注重输出人才以及智力资源,增强教育扶贫工作效果,连续三年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走进扶贫单位,开展“素质课堂”智力扶贫,教授学生舞蹈、绘画、书法、歌唱等课程,弥补当地文化教育资源不足问题,进行成果汇报演出和“微心愿”物品发放,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树立信心,拓展视野,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3.2 实施精神扶贫志愿服务
该校定点扶贫志愿服务结合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在注重智力扶贫的过程中,还将精神扶贫放在重要位置。从精神贫困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是指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知识相对匮乏,思维与时代发展还有不相适应的方面脱离。为此,发动高校大学生,积极弘扬正能量,为贫困地区输送精神能量。该校的志愿服务队贡献精准扶贫的“高校思维”,每年定期赠送《海南日报》《乡村干部报》和《光明日报》,投入专项经费,为扶贫单位捐建“文化学习室”,解决贫困户参加集中学习、技能培训、电视夜校的困难,将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时传授到群众,更新当地群众的思维方式,并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渗透,使群众的思维与时俱进,实现从行为到精神上的脱贫。除此之外,针对贫困地区教育教学水平不高,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的问题,该校与当地的小学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帮助其小学建设学习书屋,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教学和文化帮扶,使之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3.3 实施关爱扶贫志愿服务
注重实施关爱扶贫,该校定点扶贫志愿服务发挥自身优势,集中收集贫困地区留守儿童以及老人实际情况。经过实地调查发现,扶贫单位年轻人为了提升生活质量,纷纷外出务工,将孩子与老人留在家中,不少留守儿童长时间得不到父母关爱,在成长的过程中时常出现心理问题,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而部分老年人家里农活的负担逐渐加重,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还有照顾第三代的重任,压力较大。为此,该院校志愿服务团队提供书籍以及生活日用品,通过“素质课堂”平台,与留守儿童交流与谈心,与老人结对帮扶,疏导心理压力。在心理关爱、精神关爱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
3.4 实施产业和技术扶贫志愿服务
注重实施产业和技术扶贫,高校教学资源相对丰富,在开展精准扶贫过程中,将各类专业学生整合在一起,并结合贫困地区农业、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具体情况提供发展规划与指导,以此提升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该校从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乡村经济、旅游管理等专业选派专家、教授和学生数十人,组成帮扶项目组,历时一年多时间,经过多次调研、测量、论证和设计,完成了定点扶贫村建设发展整体概念规划设计,制定了完整的设计方案,为扶贫单位脱贫乃至建设发展奔小康提供了高水平的专业支撑。该校定点扶贫志愿服务组织创新扶贫项目,组建了黎族民族特色的创意手工、休闲生活和办公学习系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小组,选定产品进行设计,购买材料,安排设计师指导扶贫单位贫困村民开展手工制作;相关产品计划将由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以此促进农业的增产与增收,引领该地区群众实现农业产业格局的调整与更新。
4 结论
高校志愿服务在精准扶贫中的创新路径具有多样性,在此环节中要将教育扶贫、精神扶贫、关爱扶贫以及产业和技术扶贫进行有效整合。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做到扶贫对象精准和措施到户的精准,将提升脱贫成效作为关键点,借助高校优势,依托志愿服务理念,组建专业化团队,推动脱贫攻坚朝着科学方向发展,以此提升高校职能,发挥志愿服务显性优势,为脱贫攻坚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