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探索教育研究
——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模式研究》
2020-01-07庄百鹏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庄百鹏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生群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一群体呈现出多元化性格与人格,传统的“训导式”“灌输式”“说教式”思政教法已经不再适用。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要顺应大学生个体差异、契合个体发展需求、强化个体引导启发,而这种“尊重个体”的教育改革思想,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本。《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致育人”模式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年3月第1版)由金建龙、宁欣、王楠共同编著,全书立足“网络化”新时代背景、以“教育三问”内涵为依托、将践行“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视为己任,提出“精致育人”的创新模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质效提升机制。全书在叙述上严谨客观,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可谓亮点频出、内涵丰富,显著特色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科学严谨,构建“精致育人”理论指导体系
如书中所述,“精致育人”模式代表了一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该体系具备整体性、协同性、互动性特征,在组织形态上表现为“自上而下”的结构,这意味着“精致育人”所依据的顶层理论模块是非常稳定的,既包括高校思政理论课固有内容,也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要求、观点、经验(如“课程思政”)。基于这一前提,以大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在思政教育规则及规律之下顺应个性、满足需求,从而突出思政教育的“精致化”特点。
简单地说,本书构建的“精致育人”理论指导体系包括“价值体系”“文化体系”“课程体系”三个分支。其中“价值体系”是精致育人模式的核心,代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终极追求,这其中涉及“个体与群体统一”的问题,即个体价值追求在认知层面虽存在差异,但整体上要符合正确价值取向。“文化体系”是精致育人的基础,“精致”本身就是一种思政文化态度,它保障了教育主客体在“文化育人”中的平衡。“课程体系”是精致育人模式的实践手段,是“教育三问”的答案生成机制。
二、与时俱进,构建“精致育人”网络辅导体系
本书将“网络思政”作为一个单独的模块进行研究,足可见作者对互联网教育环境变迁的重视。当代大学生群体已进入“00后”时代,“00后”对于教育信息的感知更倾向于个性化体验,相对应的,“大教学”手段需要整体向“微辅导”迁移,需要将原本统一、标准、程式化的思政教学工作改进的更为“精致”。而所谓“网络辅导体系”的构建,不是简单地利用网络平台、工具、资源展开思政教育工作,还要形成符合个性化体验需求的实践范式,如本书中提出的“微辅导工作室”,具有显著的网络社交平台特点。交流形式的创新有助于激活大学生思政学习的主动性;本书在第六章“精致育人效果评估”中结合具体案例、展开科学调研,论证了网络辅导体系的可行性,在进一步的“精致育人”模式价值机理分析中,本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同,必须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媒介认同基础上,这样才能消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失真、失效现象,且这种“精致化”的课程呈现方式,也能够给大学生带来学习上的自我价值实现体验。
三、系统思维,构建“精致育人”多元管理平台
本书从学科建设及课程设置层面分析,“精致育人”模式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无论选择何种路径、构建怎样的框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时序,最终都要回归到“思政教育工程”范畴。换言之,精致育人模式蕴含“一元多体”的属性,其中“一元”指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它不应受多元文化生态的干扰,而“多体”指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多种体现”,书中划分为“问题导向型需求管理”“扁平化组织项目管理”“规则意识下个性管理”等,据此构建“精致育人”多元管理平台,以供借鉴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