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塑造我国经济新优势
2020-01-07王小广
文_ 王小广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研究员)
(责任编辑 范丽君)
“十四五”规划《建议》的一大亮点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新”主要体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起点高,也是全新的开端。从过去的借助“国际大循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或“内需为主、外需驱动”的模式)回归“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内需驱动”的模式,但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两大奇迹”基础上的再出发,这决定了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具有多重优势和条件。二是一种主动作为,即主动的战略选择,不是任其自然的发展,而是将其上升为新的重大国家战略,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的主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也是塑造我国经济新优势的过程,因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正体现了我国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我国经济新优势不同于过去的要素比较优势,如劳动力便宜、生产成本很低等,未来我国经济新优势主要体现为大国将实现整体现代化的综合竞争优势。从供给上讲,就是我国形成强大的科技基础和创新能力,同时,我国成为名列世界前茅的制造强国、数字强国等;从需求上讲,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动力和引力场;从城市和区域来讲,我国形成若干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它们不仅是国家经济的重要中心,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且在全球科技创新、产业革命以及生活方式变迁中起重要引领作用。总之,我国经济新优势包括科技、产业、需求和城市区域等方面。这也正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大战略的四大重点。
一、深化改革,抓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这两大环节,大幅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十四五”规划《建议》无论是从发展目标还是工作重点上,都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摆在第一位。2035年远景目标要求,“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也就是说,当前不少重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将在未来15年内得到根本改变,实现完全的技术自立,且在全球科技创新上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十四五”规划《建议》确定的12项重点工作中,“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任务摆在第一位。“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里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四个“面向”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方向或主要着力点,其中特别要发挥国家科技战略的引导作用,即综合运用“科技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战略合力,从科技、人才、创新机制等方面把我国强大的人力资本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我国过去10多年来,国家整体研发投入强度不断加大,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但仍未形成创新发展的内生化机制,主要表现为:总体创新投入强度依然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严重偏低、单位企业科技投入强度严重偏低;房地产业投资回报率过高对创新活动形成巨大的“挤出效应”;技术创新的投资风险大,未形成有效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机制;企业税负过高,一定程度降低了企业创新的回报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内生激励机制不完善;经济发展环境对创新仍然不够友好,创新文化不够普及;科技体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有许多是体制机制和环境的问题,就创新发展本身而言,最主要是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和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因此,一方面,要建立完善促进创新发展内生化的体制机制和环境,降低创新的风险、提高创新的收益率。“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个极重点的方面是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要在简化科研管理流程、促进成果转化、优化分配机制、人员流动、职称评审权限等方面大幅放宽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自主权,特别是要用市场规则取代行政管理,切实放开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手脚。另一方面,要扭住两个关键点,全面提高国家整体的创新发展能力。一是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特别是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基础研究投入上,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二是做好“产学研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全面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
二、优化和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是,使我国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形成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十四五”规划《建议》要求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且将制造强国与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结合起来,实现产业链供给链的现代化。在如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安排。
站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保障产业安全的双重角度,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使产业链自主可控,在非常时期能独立运行,不发生重大的“掉链”风险。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推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这既是安全需要,也体现了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既要着力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立足我国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又要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型制造,还要优化区域产业链、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业强国,并将传统产业的全面升级与网络强国、数字强国结合起来,走多重“融合发展”道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举措,必须不遗余力、与时俱进地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一切机遇,加快我国产业现代化进程。“十四五”规划《建议》在过去强调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加了两个新产业,即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依托平台网络与数据做创新、做产业、做市场、做服务,这也是数字经济的精髓。也因此,“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另外,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要用好“融合发展”和“集群发展”两大手段。“十四五”规划《建议》在促进产业现代化和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上,特别强调融合发展,如强调“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等。不论是发展新兴产业,还是促进新技术新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融合都是最好的手段、最有效的途径,而集群发展更是与“融合发展”密不可分。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强大的国家基础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同时强调,生活性服务业要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发展,重点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新兴和潜力巨大的服务业。产业发展特别是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必须依靠强大的基础设施作支撑。因此,“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要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三、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消费,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战略优势
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我国具有无与伦比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主要是消费需求潜力极为巨大,这是支持我国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大需求动能。从中美比较来看,2018年,我国居民消费总额仅为美国的37.6%,人均居民消费仅为美国的8.8%,如果实现人均消费水平的赶超,我国有10多倍的发展空间,届时我国的消费市场规模将是美国的3倍以上。就经济发展来讲,奋力追赶,滞后就是潜力。为了保持未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有效应对美国对我国实行全面战略遏制政策,有必要在未来15年内努力实现GDP和最终消费总量同步赶超美国,这就必须加快推进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通过深化改革疏通制约消费增长的各种淤点堵点,释放超大的消费市场潜力。
释放内需潜力,多用改革的办法,多在畅通经济循环中想实招,多在优化消费环境上下功夫。“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全面促进消费”这一提法不仅是五年规划中第一次把扩大消费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而且是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度予以重视,扩大消费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制定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把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与扩大就业作为稳经济、促共同富裕的重大国家工程。扩大消费最关键是要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要让中低收入家庭有购买力,使中高收入家庭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二是深化以税收结构调整为主的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税收结构改革重在提高直接税的比重,新征财产税和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三是深化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消费性金融环境。一方面,按照“房住不炒”的战略定位和“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政策”的新要求,改革住房金融体制和政策,促进住房消费合理化。坚定执行“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政策定位,关键是要实施只鼓励“一户一套住房”的制度。另一方面,改革和完善消费信用体制,促进消费信用合理化发展。四是全面振兴街道经济,激活传统商业,提高居民消费时空便利化水平。做好长期性的城市更新规划,把振兴街道经济放在城市更新规划的最核心地位,使街道经济既保持传统魅力,又焕发生机。制定保护传统商业特别是小商业的法律法规,扩大便民的中小商业的生存空间。大力发展具有各地文化特色的“夜经济”。优化节假日制度,适当延长春节假期或新设普遍性“暑假”,使假日经济更加多样多姿。
四、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产业和人口合理集聚和实现区域高效分工,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区域优势的城市群
国家发展达到高级阶段,既体现为产业不断高级化和现代化,也体现为区域—城市的强大支撑作用,特别是城市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过去解决二元结构问题主要靠城市发展,今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过程也同样要靠城市发展,但城市发展要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着力在畅通循环上下功夫,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要素流动高效畅通,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效应。城市群不是城市间简单的连接和交流,而是要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增益的联系,体现整体发展的强大功能和效应。一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从国家发展全局高度发展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坚决避免搞地方“小循环”、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着力建设全国统一高效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全面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二是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三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强大的城市群及增长极。要将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