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
2020-01-07董晶晶
董晶晶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南通 226000)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微博、微信、微小说等已经深切的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在教育领域,基于互联网建构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互平台,为在线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高校教育中,思政课作为一项重要的理论性课程,因理念落后、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十分低下,有必要借助微时代的发展成果进行改革,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1 “微时代”下高校思政课发展获取的助益以及面临的挑战
1.1 “微时代”为高校思政课发展带来的助益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兴起,并渗透到了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许多方面。而这些新媒介完全可以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为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便利。基于“微时代”的发展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契合新时期思政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实施必须要紧密依托当前的时代发展背景,换而言之,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应与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结合起来,否则只会造成教育教学的“假、大、空”,很难起到约束和培养学生的效果。目前,我国社会中的突出矛盾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显著的一项就是新媒介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公众思想认识和社会意识的深层次变化。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着重关注“微时代”下社会上涌现出的新鲜元素,如此才能实现思政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贴合。例如,现今大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发表自身对社会事件和现象的看法和意见,高校思政教育者也可以借助这些媒介对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思想动态进行掌握,作为思政教育调整优化的依据。由此可见,新媒介技术的应用代表着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其次,“微时代”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拓展创新提供了条件。借助“微时代”下的各种新媒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丰富。与传统学生被动说教的方式相比,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思政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宣传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施加影响,使思政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交互关系,释放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也获得了极大的丰富,教师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媒介对具备思政教育的时事内容进行采集,通过动态发布给学生,使思政教育内容更贴合学生的生活,学生们可以借助媒介平台就特定的社会事件进行相互讨论、交流。此外,“微时代”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化的形式使思政课教学变得更加生动灵活。
再次,微媒介的应用有助于引导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良性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微媒介可以为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提供便利。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借助微博、微信都媒介所具有的信息传播优势,将党和政府所制定的政策方针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以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式传到给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且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交流互动,助力其开拓视野、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思想道德。二是微媒介可以推动学生理性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合理回归。新媒体的发展虽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为攻击社会主义、污蔑党和国家的言论的传播创造了环境,导致一些判断、分辨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受到不利影响。而借助微媒介则可以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更加有效的引导,抢占舆论高地,通过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强化其分辨“有毒”信息的能力。三是有助于学生中“意见领袖”的培养,借助微媒介可以将高校思政课的内容传输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们进行探讨、交流,如此一些具备独到见解的学生所拥有的影响力将不断提升,最终掌握信息话语权,而高校即可通过这部分学生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进行引导。
1.2 “微时代”下高校思政课发展面临的挑战
首先,“微时代”下信息的复杂性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产生了明显的冲击。互联网的发展拉近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距离,网络的开放性以及虚拟性使得其成为国外势力向我国传输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如近些年来被公众所熟知的“公知”群体就是国外势力在国内寻找的代言人,他们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大肆传播反动言论,对我国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作为最主要的网民群体,必然也会受到波及,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造成阻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外来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观念的渗透必然会威胁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传播造成威胁,使大学生形成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微时代”下信息的开放性将会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产生冲击。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教育目标和任务,在“微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获得了有效的拓展和扩充,但同时也冲乱了原有的系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体现在两点:其一,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微环境下,大学生群体接受外部信息渠道更加广阔,而且在移动网络广泛覆盖的条件下,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获取信息,其中有一些负面、不良信息被大学生群体所接收。其二,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对历史、道德、思想、心理、素质、政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而微媒介所传播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碎片化、随意性,将其融入到现有的思政教育体系中会出现不适应。
再次,“微时代”传播的迅捷性会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载体产生冲击。课程是过去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而在“微时代”下,以信息高速传播著称的微媒介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信息量方面也具有显著的优势,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传统载体必然会受到影响,一是传统载体如何平滑的完成更新换代,高校思政课必须要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解决载体迟滞的问题。二是如何实现传统载体和新型载体的有效结合。过去课程为主的载体与现今以微媒介为主的载体在表现形式、方法、管理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最后,“微时代”传播互动性对高校思政教育方式产生冲击。微媒介的出现改变了高校传统思政教育单一的教学方式,拓展了学生们接收知识的渠道,为学生们参与社会事件的讨论提供了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的风险,一来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行为难以进行有效约束,导致网络上不良信息横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二是微媒介可能会使学生产生自我中心主义倾向,不利于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2 微时代下提高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2.1 进一步激发师生的主体性
在“微时代”下,如何使微媒介有效服务于思政教育活动是关键所在,而这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对于教师而言,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和监督作用,防止学生们利用微媒介进行娱乐。对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微媒介账号,对其思想动态进行了解掌握,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针对性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合理使用微媒介对高校思政课形式与内容进行改造更新,迎合学生群体的需求。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使其在微媒介上正确的发声,积极从学生中培养“意见领袖”,防止学生们发布或是转发不良有害信息。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有效利用微媒介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将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2.2 科学推动课堂载体和微媒介载体的协调配合
在新时期下,新媒体的发展开拓了学生的眼界,高校思政教育则不能困居一隅,而是要突破课程教材的限制,聚焦于社会公共事件和舆论热点,依托微信、微博等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广泛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知社会事件背后所体现出的政治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具体要点有二,首先通过微媒介宣传的内容必须要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同时符合学生群体的精神需求,最好选择具体的时事政策进行解读。其次,则是要引导微媒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可以在讨论中实施隐性引导,潜移默化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加强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
“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管理应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结合“微时代”的背景积极更新理念,积极将微信、微博等载体引入到思政教育中,促进技术教学的推广应用。其次,深入开拓网络应用实践,借助微媒介开展丰富的校园主题活动。而在学校管理方面,各院校党委、辅导员则要借助微博、微信等媒介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采集了解,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引导。同时,加强思政教育阵地建设,以班级、社团、院系为单位打造微群,作为思政教育资源传播的平台,拓展思政教育实施的渠道和覆盖面。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微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应积极迎合全新的发展趋势,引入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打造全新的教育、管理体系,促进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