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社会建设既要智能化更要人性化
2020-01-07邹翔
邹 翔
(责任编辑 胡秀荣)
数字社会既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更是充满着人性关怀和文明温度的社会。数字社会建设既要智能化,更要人性化,需要二者相得益彰、齐头并进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快速增长,不少老年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日常的出行、就医、消费等场景中遇到不便,不能充分地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形势要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发展将进一步深度转型,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使之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心工作之一。人口老龄化显然不只是“老年人的事”,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深远影响。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每个人的现在和未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政策和行动来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关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也都要有积极应对的视角。弥合“数字鸿沟”,让老年人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才能为加速到来的老龄化社会下好先手棋、打好准备仗。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当前,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便利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但同时,很多老年人的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相对不强,对新技术不会用、不敢用,无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有的甚至不经意间就陷入网络诈骗陷阱。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有上亿老年人未能“触网”、没能及时搭上信息化的快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事关亿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是社会文明的标尺。《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7类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一揽子”提出20条具体举措要求,必将让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收获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一系列细致暖心的举措和安排,充分尊重了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相对少数群体的生活习惯和实际需要,体现出社会的包容度。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是推进数字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作为一种特定的技术与社会建构及社会文化形态,数字社会建立在数字化、网络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当代信息科技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基础之上。有人认为,数字社会只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设施高度完善、城市管理高度智慧的代表。这种观点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在数字社会建设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却忽略了“人”在数字社会中占据的主导地位。智能化并不简单等于人性化,智能技术的进步也不必然带来人性化的进展,让智能技术充满人性色彩,让技术触角到达不了的地方同样充满真情,需要用爱心和关怀来加温。只有当智能化的发展能够充分体现人性化之时,智能化建设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可见,数字社会既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更是充满着人性关怀和文明温度的社会。数字社会建设既要智能化,更要人性化,需要二者相得益彰、齐头并进。统筹推进智能化、人性化协调发展,数字社会建设才能根深叶茂、行稳致远。
建设智能化、人性化相统一的数字社会,要处理好当下和长远的辩证关系。数字社会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当下的“痛点”,也要做好顶层设计。最近一段时间,“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和“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等新闻频频引发争议,凸显解决“数字鸿沟”的紧迫性。《方案》既着眼长远,欢迎智能技术有效推广应用,用智能技术为生活生产提供相关便利,也立足当下,保留纸质凭证、人工通道、现金支付等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兜住底、能兼容,“两条腿走路”,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不悖,才能让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在充分享受服务的基础上从容、无忧地适应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还应看到,当前我国在推进数字社会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领域仍缺少专门的行政法规。以此次方案出台为契机,把中短期的政策举措和长期的法律完善结合起来,把硬性的制度约束和软性的风成化习结合起来,把当下行和长久立结合起来,才能够在破解当前“数字鸿沟”难题的同时,为数字社会建设打下长效基础。
建设智能化、人性化相统一的数字社会,要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评判社会治理能力水平的高低,要重视弱势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让老年人搭上数字社会的快车、畅享数字社会的无障碍服务,发展成果才能真正称得上由全民共享,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才能再上一个大台阶。除了老年人的“数字需求”,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考验着社会治理的“绣花”功夫。比如,对盲人群体来说,盲道是他们行走在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通道;对哺乳期的母亲而言,公共场所的母婴室既是关爱也是关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数字社会建设的智能化和人性化目标统一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既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升精细化水平,这样的数字社会建设才能蹄疾步稳。
建设智能化、人性化相统一的数字社会,要凝聚多方合力。《方案》在消除“数字鸿沟”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但远没有到达终点。随着智能化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和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用更多的人文关怀推动形成从政府部门到企业、从社会到家庭齐谋划、共参与的良好氛围,智能化、人性化相统一的数字社会才真正可期。统筹推进公共服务,加快普惠性数字生活和数字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数字弱势人群”分享数字红利,对大数据“杀熟”等不良趋势及时予以纠偏,都离不开相关政府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面对不断扩大的老年人消费市场,相关企业应该更加关注老年群体的需求,开发适应老年群体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而老年人自身,也应该在家人的陪伴和帮助下,主动了解数字产品、主动尝试使用智能化服务、主动拥抱数字社会和数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