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空乘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研究

2020-01-07

科教导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空乘乘务员产教

马 丽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 201418)

1 产教融合视角下“空乘人员培养规格升级要求”的逻辑起点

通过对行业调查与剖析,笔者了解到:传统的教育制度偏重于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规律,从而忽视了面向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缺乏对产业迅速发展的及时反映,缺乏对技术创新、传播方式变革对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变革要求的认识。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单一式、低水平状态。行业参与办学不高,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缺少对接,“轻实用、重理论”等问题存在严重现状。高职空乘专业内容陈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格和要求)、教材教案等,使得教育教学与行业拉开差距。由于多年沉淀后形成的学时制、学年制的思维定势下,几乎看不到行业融入教学计划的痕迹及需求导向、项目引领的设计,空乘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逐渐成为一种模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多样化特性被遗忘。创新产教一体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先导是空乘培养理念的转变。因此,空乘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具备四种重要的能力,即:创新拓展能力、整合公共知识的能力、跨领域合作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高职空乘专业必须走出去,请进来。定期组织产业需求调研,在调研结束后及时撰写分析报告,为专业课程量体裁衣,从而确保空乘专业学生毕业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价值,能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

2 产教融合视角下“对现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型训练”课程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实行面向企业现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型培训模式。“从今天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典型的生产和教育一体化模式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开展面向企业现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导向培训模式”是各国的重要共同点之一,其“能力本位教育”是遵循的基本教育教学理念。因此,它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面向工作场景的产学融合实践,将教育成果与行业需求联系起来。对于空乘专业学生人才培养,需要坚持“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推行面向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对于空乘专业学生人才培养,需要坚持“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推行面向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

结合笔者所在高职院校空乘专业的探索与实践,设计了空乘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空乘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方向主要为航空乘务员、航空安全员、航空安全员,包括搬迁岗位(航空公司地面服务支持部、航空公司VIP客房服务员及高铁、动车、游轮乘务员),发展岗位(国际航线乘务员、两舱乘务员、公务机乘务员、乘务长、客舱经理、客舱部分部管理人员、培训部乘务教员)。岗位不同能力需求有所不同,教学目标设置主要侧重于从两个方面考量。首先,要对接行业岗位标准,满足航空公司的需求。高职空乘专业人才的定位是要做好对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有针对性地结合航空公司各岗位实际需要来做好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坚持行业与各岗位需要量化能力指标为原则,确保学生能力培养方向始终面向职业教育发展。将创新拓展能力、整合公共知识的能力、跨领域合作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整合,需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其次,要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人才培养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要求院校对航空公司岗位需求进行走动式调研和分析,配合乘务岗位所需的实际职业能力,落实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培养。通过对教育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降低各院校和行业空乘人才的流失率,培养高层次的空乘专业人才。依照本专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职业活动特点,按照遵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形成本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阶次培养的需要,根据专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职业活动特点,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规律,形成了专业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求,由通识教育与发展课程 (8 个教学模块,41 个学习单元)、民航飞行基础课程(6 个教学模块和38 个学习单元)、民航乘务人员职业能力(10 个教学模块和46 个学习单元)课程和三部分专业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及拓展课程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加强通识教育的设计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整合公共知识和创新拓展的能力。特别是团队协作、人际沟通以及普通话能力,对于学生们以后的空乘服务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

民航乘务人员职业能力课程,如民航课程服务与管理、航空安全与应急响应等课程,与其他服务行业有明显不同,对航空安全的要求极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空姐的工作流程为主线,从空姐工作的四个阶段,即“预准备阶段,直接准备阶段,飞行实施阶段和飞行后评估阶段”的要求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即职业形象、职业行为、职业心态和职业道德能力,培养空乘的四个现代化。要培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学会基于旅客需求考虑问题、提升服务品质,整体性提升空乘服务的水平。

3 产教融合视角下“建立对接产业需求的教学组织及评估”标准

产教融合发展理念的提出,等同于职业教育改革的一大转折标识,高职空乘专业传统时期的仅限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局限性有必要进一步突破,借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和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才是推动产教融合实践进程不断加速深化的重要之举。对此,笔者认为在高职空乘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通过与行业的密切对接,全面把握空乘人员的岗位能力动态,以此为基础不断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航空公司乘务员岗位的工作过程,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比如,在进行非酒精饮料教学时,将学生分为4-5 人为一乘务组,一人担任乘务长、头等舱乘务员(1 名)、经济舱乘务员(2-3 名),除每人分工好后完成模块非酒精饮料摆放外,学生需熟悉饮料服务的广播词。在此模块中,组内学生进行沟通合作,正确完成非酒精饮料摆放的第二模块内容;整合完成典型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和一般能力,设计教学模块;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模块将形成课程结构体系。比如,理论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航空公司乘务员非酒精饮料摆放的视频,并讲解;实训课程教师现场展示饮料的准备,使学生了解非酒精饮料的摆放内容,熟悉本节课准备的任务;让学生进行非酒精饮料的摆放,结合标准的中英文广播词完成此操作。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要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机制,创新以产教融合技术实践能力与学生基本素养能力培育为主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应用教学的占比,增强学生对岗位群的认知,在能力塑造上,注重技术实践能力、技术综合知识及空乘学生岗位群适应能力的三者融合。在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依照对行业发展动态的了解和认识,引领学生始终掌握行业最新前沿信息,进而通过深入交流及与学生的共同学习达成共识领域,确保沟通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及互动氛围,深化空乘专业学生对航空运输业信息的了解,确保产教融合实践具有良好基础。

第二,针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将行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产教融合最有力地实践举措,因此,需要行业协会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将内部重要行业骨干成员与核心信息等相关资源整合,与院校建立共享机制,为教学模式和内容的创新,能够始终紧贴行业的发展特征和趋势;同时,利用“双师型”教学团队,为空乘人员培养人才能力的提高创造基本条件。笔者经过多年的行业需求调研,结合自身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实施,如何更好地进行深度的产教融合,我们必须依托行业+依托1+N产业集群+依托行业协会,创新形成教学“团体标准”。在教学评价环节,主要是高校需要设置与产业链工作环节相衔接的课程和与专业岗位标准相衔接的课程内容,从而突出工业需求。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行业企业对实习顶岗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评价,兼职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教学督导对教学过程组织实施的评价,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对教学团队教学能力的评价,学生专业技能认证水平和职业资格通过率的评价,专业技能竞赛参赛成绩的评价,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度等,形成独具学校特色、开放式、自主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毕业标准能达到入职第一年的专业水准。

综上所述,对于开设空乘专业的高职院校来说,“面向市场”就是面向航空公司的人才需求;“服务发展”是为了适应航空运输业的技术升级,为航空运输业的发展服务;“促进就业”是指空乘人员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笔者思路主要针对目前空乘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校企“两张皮”现象,根据对接行业需求的原则,坚持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尝试构建“面向真实工作生产环境下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企业需要应用型、实践型和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空乘乘务员产教
大韩航空取消“空姐”称呼
自然拼读法在高职空乘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课程思政融入高职空乘专业的探索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光影视界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空乘礼仪对空乘人员素质的具体影响
空乘礼仪对空乘人员素质的具体影响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