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黄济青工程胶州段的发展历程

2020-01-07崔淑花

山东水利 2020年7期
关键词:胶州管理站调水

崔淑花

(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胶州管理站,山东 胶州 266300)

引黄济青工程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工程之一。该工程的建设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青岛市用水难的问题,同时也改善了沿途地市的地下水质状况,工程建设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该工程胶州段输水河途经胶州市胶莱、李哥庄两个镇,全长16.6km。胶州境内建有大型泵站一座、节制闸4座、倒虹吸2座、穿输水河倒虹3座、桥涵、分水闸等各类建筑物34座。

1 建设基本历程

1.1 规划建设阶段

1986年根据引黄济青工程的总体规划,胶县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完成胶县境内的452.28hm2土地的丈量任务。胶州市小辛河(现名小新河)改道工程于1986年5月29日开工。胶州市的引黄济青输水河开挖工程自1988年10月28日全线动工,历时12d,于11月8日胜利竣工。引黄济青输水河工程全长16.6km,途经北王珠镇和李哥庄镇,土方开挖长度为15.838km。根据地形地貌,挖深2~4.5m不等。全市21处乡镇、街道办事处共投入青壮年劳力6万多人,上阵机械3098台(部),其中拖拉机1980台、推土机243台、服务车679部、抽水机及其它机械196台,手推车21000辆。全部工程共搬动土方97.6万m3,其中挖土方64.4万m3,夯填土方33.2万m3,清理干沟石8.4万m3。

1.2 调度与运行初期

引黄济青胶州段的通水调度运行与整个工程的总体调度运行是同步推进的。试运行期间,胶州段工程运行正常,分水秩序良好,达到了向青岛市送水的条件。

初期运行期间,胶县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除执行省指挥部、青岛指挥部调度指令外,另一重要任务就是负责工程安全,一旦出现供水险情,就要立即组织抢救。每次送水过程中,指挥部为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行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度,对每位职工的管理权限、职能范围、事故责任等都做了详细具体地规定。

1.3 工程进入综合管理阶段

1)准确把握工程管理定位。引黄济青工程在建设期间就着眼于未来,提出了“建设一流工程,创一流管理”的理念。通水试运行结束后,胶县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及时根据省指挥部党委的工作思路把工程管理和调度运行作为全处的中心工作,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工程管理逐步走上了有章可循、科学规范的轨道。

2)管理机构随着发展发生演变。工程建成后,胶县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更名为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胶州管理处。烟台、威海引黄调水工程启动后,山东省“T”字型调水大动脉的胶东调水工程与南水北调工程连网供水,胶州段作为整体工程上的重要一段,于2014年4月正式更名为山东省胶东调水工程胶州管理处,为正科级财政补贴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定为38名,下设7个内设机构:办公室、计划财务科、工程管理科、水政科、事业发展科、大沽河枢纽管理所和小新河枢纽管理所。两个管理所下设5个管理站:刘家荒管理站、利民河管理站、大沽河进口管理站、东小埠管理站、小新河下闸管理站。

2019年,随着山东省机构改革的推进,山东省胶东调水工程胶州管理处更名为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胶州管理站。

3)多措并举加强水质管理。供水水质安全关系着引黄济青工程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工程建成后,胶州管理处始终把确保供水水质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1)完善制度建设,实现水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工程建成后,胶州管理处严格执行《关于加强引黄济青工程管理的布告》和《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管理试行办法》,使本辖区内的水质保护、水污染防治等工作做到依法依规管理;同时结合胶州地方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有章可循,更具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使胶州段的水质监测工作、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重大水污染事件报告细则等工作都更加规范。

(2)加强宣传,建立预防水污染的调水应急机制。为提高胶州段沿线周边群众和有关单位维护工程水质安全的自觉性,积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引黄济青工程以及水质安全的重要性。结合胶州当地工作实际,建立预防水污染应急处置机制,积极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明确落实责任,规范程序,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种水污染事件。

(3)规范工程管理措施,严格执行调度运行指令。调水前逐一排查渠道上可能造成水质污染的排污口、分水口、泄水口等,防止污水入侵;排放渠道内的存水并进行冲刷,保证水质合格达标再开始送水;严格按照上级指示做好输水河渠道闸门的升降工作,及时按要求做好水位上报工作,加强对工程、水质安全的检查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启动预案进行处置;建立安全巡查制度,加强水库以及与自然河道共用的渠道段等重点部位的安全巡查,安排专人负责,发现异常立即上报并及时处理。

4)加强工程管理,工程进入管护结合、管护并重时期。受长年引水和自然风化、老化等多种因素影响,胶东调水胶州段由重工程管理向注重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加强工程维护和大修岁修,管护并重保通水的时期转变。

2015年7月开始胶州段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工程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工程安全度汛、安全运行,建设和调水相协调,实行“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先急后缓、整体推进;总体控制、突出重点”的工程建设原则,圆满完成了胶州段引黄济青改扩建一期工程。

5)加强水政执法队伍建设,保护水质安全。1994年成立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胶州管理处水政监察中队,主要负责所管辖区域内工程和水质的安全事项,同时也具有相关执法监督检查的权力。2011年《山东省胶东调水条例》颁布实施,从此胶东调水事业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

2 取得的成就与效益

2.1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胶州管理处不仅有效保障了青岛地区用水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还积极为胶州及周边城市提供生活用水、为沿线农业用水提供合规便利,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工程自1989年10月14日试运行开始(11月25日正式通水运行),通水量成逐年增加趋势,供水时间从季度性引水转变为年度常态化引水,截至2015年,共引水40亿m3,向青岛供水20亿m3。2016年更是创造了全年全天候不间断持续引水的记录,全年向胶东地区调引黄河水、长江水达8.31 亿 m3。

2.2 生态效益

胶州段输水河两岸沿线种植的绿树形成了一条30余里的“绿色走廊”,成为胶州地方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产生了良好生态效益。胶州管理处的绿化美化工程之路,贯穿于工程建设、工程管理之中,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和谐发展的原则,重点在苗圃建设和苗木结构调整布局及输水河两岸土地开发利用上做到科学规划,形成以苗圃为龙头,以输水河两岸绿化带为依托,优势互补的城市绿化苗木基地,将苗圃发展由单纯的“绿化美化型”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综合效益型”转变,实现良性循环发展,谱写绿色发展、人水和谐新篇章。

3 管理经验的启示

3.1 初期调度运行经验

为确保冰期送水安全,工作人员经过实践摸索和检验,探索出的重要工作经验主要有:一是严格纪律,统一调度;二是稳定流量运行,确保“水位稳定、流量均衡、持续不断”;三是倒虹、涵闸实时控制水位,泵站前保持较高水位;四是形成冰盖后要避免分水,严禁输水河低水位停水;五是要及时捞除杂草。这些宝贵经验为以后的顺利通水发挥了重要作用。

3.2 综合管理阶段经验

1)注重职工素质培养,走科学发展之路。管理初期就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参加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着眼于事业的长远发展,准确把握省局党委在不同时期的工作思路并适时作出调整,思想统领工作,胶州段工程管理和通水运行工作一直稳居全系统前列。

2)注重事业的规范化,走改革开放之路。不断探索新的运行管理方法,不照抄照搬,形成独具特色的点多线长的“胶州”管理模式;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解决工程老化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督导手段,使胶东调水事业的发展有章可循。

3)注重以人为本、走特色发展之路。管理初期人才、经验皆短缺,在完成工程管理、调度运行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加强职工的业务培训,逐步培养了一支艰苦努力、奋勇拼搏的具有“引黄济青”精神的管理队伍。依靠胶州当地特点,大力发展苗木种植以及向周边城市供水的事业,形成了自己的经营优势;在文明创建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于2014年12月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在文明创建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引黄济青”精神融入胶州管理站各项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胶州管理站调水
里岔黑猪:引领胶味领鲜
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对策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复杂跨流域调水系统联合优化调度研究
——以陕西省引嘉入汉调水工程为例
调水专家倾囊相授15年心得,解答底改重要10问
对标一流 坚决打赢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访山西省生态畜牧产业管理站站长杨子森
青岛旅游散记
现代农业的胶州尝试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
浅析运输管理站的档案管理应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