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水生态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及建议
2020-01-07何文博刘宗路刘文宝
何文博,刘宗路,刘文宝
(1.山东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务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2.德州市李家岸灌区运行维护中心,山东 德州 251500)
1 水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1 生态用水严重不足
山东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28m3,水资源先天不足。全省河道断流现象较为普遍,多条河流断流天数为50~250d,鲁北河流断流天数一般超过200d。湖泊、湿地多年来一直在处于萎缩状态,南四湖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缩小近1/5,马踏湖、青沙湖、南旺湖等水面面积也明显缩小甚至消失。根据多年全省水资源公报统计资料,全省生态用水量基本维持在2~8亿m3的低位,远低于测算的维持河道基流和城镇生态需水量所需的20亿m3,当前可用生态水量严重不足。
1.2 地下水超采严重
截至2016年末,山东省浅层孔隙水超采区共有8处,分布在10个设区市;深层承压水超采区总面积43000余平方公里。由此引发造成了多地地面沉降、塌陷,沿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达1500余平方公里。地下水超采危害大,同时治理困难、成本高,地下水体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1.3 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管理和技术上的局限性,水资源规划目标和实际用水量仍存在差距,区域间和产业间水资源分配不尽合理。通常水资源是基于历史数据、气候预报、未来水条件及用水量变化进行分配,年度内结合水情条件和实际用水需求,优化水资源分配和再分配的实效性不足。同时,为满足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优先满足工业、生活用水情况挤占生态用水现象较为普遍。
1.4 水污染形势严峻
根据《2016年山东省水资源公报》,2016年山东省监测的270余个水功能区中,符合和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有131个,占监测总数的47.5%;类别为Ⅳ~Ⅴ类水质标准的功能区有91个,占监测总数的32.9%;类别为劣Ⅴ类的功能区有54个,占监测总数的19.6%。水污染形势非常严峻。
1.5 水土流失问题突出
据统计,目前山东省有超过2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每年流失土壤超过1.2亿t,随土壤流失的N、P、K等营养元素折合后,约损失标准化肥160万t;每年阻塞在河道、湖库中的泥沙超过6500万m3,相当于7座中型水库。水土流失造成土地和植被退化、土壤涵养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衰退、生态系统功能消减等问题,对水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1.6 水域周边生态系统亟待修复
由于河湖岸线不清、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河道、胡泊周边乱占乱建、乱采乱挖、乱堆乱弃、乱倒乱排、乱砍乱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在一些地区比较突出。在广大农村,因卫生设施和保护机制不健全,很多沿村河道成为排泄生活污水的“下水道”,河岸两边也成为乱倒乱弃的“垃圾场”。一些城镇郊区及休闲观光场所,因管理不到位,水域生态环境也遭受严重破坏。
1.7 水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
水生态文明社会认知度低,社会公众自觉保护和建设水生态环境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社会公众缺乏科学、正确的用水护水观念,粗放经营,浪费水、污染水环境的现象仍然存在。地方政府对水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占有和破坏环境、破坏山水格局为代价的现象时有发生。部门协作机制亟待完善,环保、水利、农业等部门存在一定的职责交叉,也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没有形成“一盘棋”,科学的监督监管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此外,在水利工程建设和河湖治理过程中,综合治理、流域治理、生态治理理念不到位,河道治理线性化、渠道化等问题突出,对水生态环境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影响。
2 建议
2.1 搞好生态水网体系建设
大力发挥水利工程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效应和基础保障作用,不断完善水利工程体系,优化完善水资源调配工程,推进水系生态治理。深入推进河道、湖泊、水库、渠道等水系的生态治理,恢复和强化河流、湖泊、水库、湿地等水体之间的水力联系,通过水系连通工程,科学调度地表水源、蓄渗回补地下水源,实现地区间、空间上的调剂互补,保障生态用水供应,加快水系生态修复步伐。
2.2 加强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
按照“总量控制、节水优先、统筹调配、系统治理”的原则,不断提高对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检测力度,及时掌握水位、水质变化情况,为判断是否出现超采问题提供基础依据。严格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对未进行取水许可审批取用水户的及时关闭、封闭,在一定时限内逐步封闭超采区地下取水工程。严格用水管理,科学制定年度用水分配方案;大力实施节水工程,提升用水效率,实施雨洪水资源利用和非常规水利用,逐步减少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推进河湖、湿地、水库等补水工程,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
2.3 不断推进重点区域水生态修复
统筹考虑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生态等工作,推进区域综合整治,综合运用合理开发、调水引流、清淤治污、生态修复等措施,注重生态河岸保护,避免河道裁弯取直,保持河道蜿蜒性、连续性和断面多样性的自然形态,打造生态河道。加强水系连通,发挥水流自净能力,强化生态修复。选择部分河道开展生态流量(水位)试点,统筹考虑生态用水,改善生态环境。严厉打击破坏河湖水域岸线的违法行为,坚决清理“四乱”,维护河湖管理秩序,为修复河湖生态环境、恢复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空间、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2.4 强化水生态环境保护考核监督
搞好取水许可、水土保持方案、入河排污口设置、水工程管理范围内建设等项目审批管理,严厉查处未批先建、违规乱建、乱挖乱弃等破坏水生态环境行为。联合有关部门,加强河道采砂管理,划定并严守河流、湖库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各类生产建设活动。把水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考核,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考核奖惩,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强力推动全省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实效。
2.5 加大宣传力度
创新宣传媒介,提高全面节水认识水平,在全社会营造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宣传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村居、进家庭;建设一批水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树立一批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健全听证制度,采取多种方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引导公众参与有关群众身边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项目的建设规划实施过程。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营造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