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注力
2020-01-07蒋毅高文
蒋 毅 高 文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天津市 300380)
一、“三种精神”的内涵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本文所指的“三种精神”是“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简称。
(一)“三种精神”的内涵
劳动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劳动者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同时,劳动者通过劳动收获满足感、快乐感、尊严感,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因此,劳动活动本质内涵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由劳动活动引申出来的劳动精神更应成为每个劳动者的精神原色。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广大劳动者,尤其是先进劳动者和劳动模范的无私奉献与勇于担当,更离不开劳动历史、劳动文化、劳动精神的积淀和传承。
劳模精神是中国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我国普通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劳动业绩所显现出来的时代劳动信念和时代劳动成效,是劳动者自身高标准劳动的追求、高标准人生的境界及其衍生出来的高标准的劳动精神风貌,是我国几千年劳动文明的新传承。
工匠精神是劳动者以自我极致追求,且不断对产品或服务提出更高的标准,在不断超越、提升、完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并呈现出不断迭代完美的最高劳动境界、数年一日的劳动乐趣以及劳动者积极快乐的精神面貌。坚守与执着、精益与求精、专业与专注、追求与极致、自律与自省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种精神”的内在逻辑关联是:劳动精神是基础,劳模精神是方向,工匠精神则是劳动者的个性体现。劳动精神是所有劳动者都必须拥有的精神;劳模精神是广大职工群众都应该积极向往的最高境界,是影响和引领所有劳动者从普通劳动者升华到伟大劳动者的外部力量;工匠精神则是激发劳动者不断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内在力量。
社会对劳模的表彰,其本质是对劳动的表彰。不管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还是精神价值的沉淀,离开了劳动都是纸上谈兵,所以劳动是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核心基础。弘扬“三种精神”,让职工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中展现更大作为,是工会工作的时代主题。各级工会组织应该引导职工树立辛勤劳动观、诚实劳动观、创造性劳动观,还要引领广大职工群众热爱劳动、无私奉献,做合格劳动者,做优秀劳动者,做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劳动者。
(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
2017年4月,《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面世,其中确立了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治国理政方针,主要内容包含: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针对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全社会要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素质,疏通发展通道,依法保障劳动权益,努力发挥工会组织、引领和服务的作用,锻造新时代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的产业工人劳动大军。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应该是工人阶级中发挥支撑作用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坚强后盾,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中心,是实施制造业强国战略的核心。努力推进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建设,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也是各级工会组织的重要工作之一。
2019年7月,全国总工会王东明主席在东北调研时强调:要弘扬“三种精神”,让职工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中展现更大作为。各级工会组织要与时俱进,宣扬“三种精神”,充分发挥劳模先进性、标杆性和旗帜性作用,鼓励、引领新时代广大职工群众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群团改革以来,各级工会在加强自身建设改革的前提下,站在政治高度和宏观角度来诠释和认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保障。
二、以“三种精神”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注入“劳动凝聚力”
劳动凝聚力,是指职工群众对劳动所产生的吸引力和向往力,以及劳动成员之间的劳动默契和协作。可见,劳动凝聚力不仅是维持职工群众群体产生组织向心力的必要条件,而且对职工群众群体创造力潜能的发挥起着重要的环境支撑作用。一旦失去了劳动凝聚力,职工群众群体就不可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
(一)将职工群众的愿景凝聚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使命上
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工运事业时代主题。中国梦的实践源泉在于劳动,根本归宿也在于劳动创造的辉煌历史和美好生活,只有用劳动才能托起中国梦。每个劳动者都应该是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的积极创造者、积极追求者、积极享有者和积极劳动者。要引导和教育广大职工群众在践行中国梦的实践中勤于劳动,勇于劳动,善于劳动,将“劳动光荣”形成新时代最强的凝聚力。
牢牢树立只有劳动才能使“中国梦”梦想成真的理念。要让劳动最神圣的理念深入人心,让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在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的劳动工作上。工会要参与劳动制度机制建设,更好地宣传劳动精神,使劳动精神在职工群众中产生榜样、示范、引领、凝聚的作用,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将职工群众的劳动思想意识凝聚在践行新型社会主义劳动观上
坚持不懈地向职工群众宣传社会主义劳动观。尊重和保护一切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劳动观主要体现在:克服片面地看待劳动的观念,树立社会主义的平等劳动观;克服孤立地看待劳动的观念,树立社会主义的协作劳动观;克服静止地看待劳动的观念,树立社会主义的高素质劳动观。
大力引领和倡导社会主义新型劳动价值观。劳动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并贯穿于各个层次。要赋予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新内涵:劳动最光荣与最崇高;劳动最伟大与最美丽。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培养劳动最神圣的信念,用劳动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是践行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强大精神支柱。弘扬“三种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精神,才能更好地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并以此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和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力量。
(三)将职工群众的聪明才智凝聚到“五小”创新创效活动上
深入开展“五小”活动,不断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五小”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在基层工会组织下以“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为主要内容的职工群众劳动竞赛活动。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2019年8月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深入开展“五小”活动,“五小”活动具有群众性、经济性、技术性、创新性等特点;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作用,激发一线职工群众的创新创造热情。“五小”活动的蓬勃开展可以得到“五大”收获,即小建议收获大凝聚、小发明收获大智慧、小革新收获大贡献、小设计收获大效益和小革新收获大发展。
组织开展“五小”竞赛活动,还能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创效。“五小”创新是工会的创造性工作,积极、合理、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能把职工群众的劳动激情和聪明才智汇聚成工会工作的活力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以“三种精神”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注入“劳动学习力”
(一)“劳动学习力”的内容
这里所说的“劳动学习力”主要包含三项内容。一是学习劳动知识的能力。劳动知识一般包括劳动专业基本知识、劳动安全知识、劳动法律知识等等。劳动需要专业知识,知识能改变生活,因而具备了知识性的劳动可以创造更大的生活价值,并且劳动还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二是学习劳动技能的能力。劳动技能是指在岗位上和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反映岗位对劳动者技能要求的程度。学习劳动技能,感悟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感受亲手创造劳动成品的快乐。三是学习劳动创造的能力。劳动创造力指在劳动中创造不可复制的人类劳动价值,如职工群众在劳动领域的各种发明、创造。它具有原创性,一旦复制,就失去了劳动创造力的价值属性。
(二)用“劳动学习力”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劳动学习力”就劳动者而言,是其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把劳动者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在“三种精神”背景下,劳动学习力是劳动者向劳动学习的能力,其终极目标是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所谓向劳动学习,就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劳动者通过劳动认识自我,提升自身素质;就是向所有劳动者学习,学习劳动者的品格和精神。在“三种精神”背景下,劳动学习力还是劳动者学习劳动的能力,包括学习劳动知识能力、学习劳动技能能力和学习劳动创造能力。要想成为高素质劳动者,需要做到:要坚持职业操守并且虚心学习,要有责任担当意识,要有旺盛的工作热情,要有创造性的工作能力,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
在信息技术深度变革的推动下,自主学习是劳动者自身进步的新方式。在互联网技术高速进步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对学习方式已经实实在在地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再适应知识爆炸的客观现实,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新时代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劳动过程中,让劳动者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自主学习能力是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的“捷径”。
工会应以发展的眼光为职工群众“劳动创造力”提供条件。工会可以利用职工之家的便利优势,以职工劳模工作室为基础,加大技术创造力制度和机制建设,引领企业技术革新步伐。工会组织应鼓励职工多方位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现有的优秀技术人才资源,以实用性和创造性科技研发为主,进行技术革新、技术发明的有益探索,同时还要为优秀人才队伍搭建不断成长的平台,为全员技术不断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四、以“三种精神”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注入“劳动保障力”
“保障力”一词来源于现代军队的弹药给养输送投放能力,诸如人员补充,伤员救治,装备维修能力等。如果后勤保障不利,再能征善战的部队也不能取胜。这一概念同样适用于新时代的工会工作。
(一)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各级工会组织应以“建功新时代,工会在行动”为抓手,大力弘扬“三种精神”。工会组织的天职和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就是要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抓住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认真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基本职责,深入做好工会组织代表谁、联系谁、服务谁这一根本性文章,把党的关怀送到广大职工心坎上,不断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发挥新时代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二)深化工会管理改革,以互联网思维为职工队伍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
各级工会组织要结合自身特点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突出维权、创新职能,推进企业民主管理、职工素质工程、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发展前行,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积极建功新时代。
工会是职工群众之家,是职工群众的娘家人。传统的工会工作以管理见长,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应该将工会组织打造成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平台,积极发挥工会干部、工会会员和工会志愿者的特长。工会应该转变工会组织传统管理模式为现代授权赋能模式,增强工会会员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建议权。
工会管理授权赋能模式主要包括:能使职工群众有机会、有兴趣、有能力去参与工会活动,职工群众之间可以分享对工会组织工作的感受,对工会组织服务品牌的职工群众粉丝聚集作用,对工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工会班组的自我组织管理,对工会未来的设计,等等。工会赋能授权是授权给工会会员,赋予他们一定的工会民主管理权力,其思想出发点是工会和企业由上而下地释放权力,尤其是劳动者自主创新的权力,使劳动者在从事自己的工作时能够行使更多的自我创新控制权。
工会管理授权赋能模式还包括以下的一些内容:
打造一个让工会组织信息透明,工会事务民主公开的开放系统,这是互联网思维在工会工作中的体现。
设置更多的工会志愿者岗位,激发职工群众参与工会活动的热情。
建立有效的工会组织、企业和职工群众的沟通机制,这应是工会集体协商工作的附加效应。
如果在一个工会组织平台做到以上这几点,那么工会干部对职工群众的管理就不再是命令和管控式的,而是真正转变为以授权赋能为特点的 “互联网+工会”的工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