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战略导向下我国“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的高质量谋划

2020-01-07任保平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十四五产业链高质量

任保平

(西安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迈进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和继往开来的特征,以现代化为导向高质量谋划“十四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未来中国的现代化以及中长期发展问题。高质量谋划“十四五”规划的思路和内容,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坚持现代化的战略导向,突出“十四五”现代化新征程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的步伐。本文主要研究在新时代现代化战略背景下,“十四五”规划高质量谋划的方向、重点主题、重点领域和政策取向。

一、 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明确高质量谋划“十四五”经济发展的方向

发展规划是一个国家为了达到一定时期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战略规划。“经济规划”可以被描述为一种政府有意识地周密尝试,旨在跨期协调长远经济决策的制定、影响、指导,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控制一个国家的基本变量(收入、消费、就业、投资、储蓄、出口、进口等)的水平和增长,从而实现一系列预先设定好的目标。简单来讲,一个经济计划就是给定时期所要达到的一套特定的量化经济目标,并采用国家化战略来实现这些目标[1]。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指出,“成功的发展规划的奥秘就在于切实可行的发展政策和良好的公共管理”[2]。中国的“五年计划”是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是对一定阶段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20年已经完成了十三个五年规划。五年规划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十四五”时期我国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期,处在承前启后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方位。“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应该充分把握和利用这种“大变局”,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阶段性特征、时空定位以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把握我国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确定好“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定位、战略重点、战略转型和政策取向,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首先,要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定位。“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体现在:(1)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十四五”时期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开局阶段的关键历史节点。(2)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化期。中国将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特别是当前从中美关系来看,从合作与竞争逐步走向战略僵持阶段,两国将围绕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增长、发展模式、全球治理、网络安全等领域进行全面博弈,这对我国的崛起形成巨大考验。(3)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期。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催发了大量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我国产业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术经济基础。“十四五”规划的制定应该放在新时代这个历史方位下,立足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特点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把握好我国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其次,要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十四五”规划的战略重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表现在:科技领域以信息化为重点,工业领域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城镇化领域以城乡融合为重点,改革领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市场化领域以高标准的市场经济建设为重点,开放领域以高水平开放为重点。在这一阶段性特征背景下,“十四五”规划的战略重点在于: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形成新的增长体系,发展新业态经济,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形成新的供给体系,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着力发展新型经济形态。

再次,要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定位以及“十四五”规划战略转型。“十四五”时期全球空间定位方面中国仍是发展中大国,时间序列定位方面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于“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定位,“十四五”规划要做好向现代化的转略转型,向高质量的战略转型,向数字化的战略转型。

二、 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高质量谋划“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主题

“十四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要实现在“十四五”期间的高层次谋划、高起点开局,就必须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高质量谋划“十四五”规划的主题。围绕现代化战略,“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主题包括:

(一) 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从追求温饱阶段转向追求生活品质的新阶段。人们的食品消费开始更多地从吃饱转向吃好,追求食品营养、健康、安全,追求生活品质[3]。消费者对衣、食、用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开始转向追求品种、品质、品牌等。我国居民消费将更多地从生存型向中高端消费升级。我国居民吃、穿、用等物质消费占比将会降低,文化娱乐等消费将快速增长。因此,要把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战略目标。一是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切入点。在“十四五”规划的任务方面,要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着力解决新时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规划发展时序上,要切实对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在“十四五”规划的外部发展环境方面,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高质量的开放,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开局。二是要富裕人民。富裕人民需要增加收入,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但不仅仅是提高人民收入,还要增加人民财产。其中包括不动产的增加,也包括居民所持有的股权、知识产权的增加。相应地,居民不仅能够获得合法的劳动收入,也能获得合法的财产收入。三是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根据富裕人民的要求,“十四五”时期中国不能停留在生产大国的阶段,还要成为消费大国。消费需求成为主要拉动力后,消费力、消费需求、消费业态就进入经济发展理论的视野。四是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十四五”时期要真正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这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民生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二) 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并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十四五”规划应该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核心内容进行规划。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顺应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要求,是开启我国现代化道路新征程的途径,也是适应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转换发展动能的客观需要。

“十四五”时期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必须坚持工业化的逻辑,以新型工业化、继续工业化、再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为路径,把实体经济与制造业做优做强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通过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化市场体系。通过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四五”时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必须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创新政策激励,优化创新生态。以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圈为目标,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激活创新要素,营造创新环境。面对复杂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要通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消除经济风险产生的根源,对各类经济风险进行系统性防范。这就需要在“十四五”规划中对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全面部署,全面启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任务。

(三)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工作主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方面。在“十四五”规划中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新动能成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优化服务改革,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主线,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着眼于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更是着眼于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从短期目标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确保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主要任务,同时要着力实现“稳增长”“稳就业”“稳投资”和“降风险”。从中长期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于开发经济增长潜力,调动企业活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形成有效供给。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结构性问题和补发展的短板,使得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升级的需要。因此,“十四五”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短期目标在于“三去一降一补”,而长期发展目标在于开发经济增长潜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坚持“加减乘除”并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十四五”时期要紧紧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坚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新动能。

(四) 把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抓手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从而形成新的“双引擎”,推动经济跃上新台阶。因此,在“十四五”时期的发展中,应通过结构优化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持续平稳增长。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要通过“六保”“六稳”积极促进经济复苏,在稳定经济基本盘的基础上,加快结构性改革,促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1)加快产业链条延伸,实现产业有序接续。“新动能”对应的是“新经济”,“旧动能”对应的是传统经济模式。对于“旧动能”需要在产业链条延伸的基础上转换为“新动能”。“十四五”时期培育打造产业链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所在,只有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重塑,才能为新旧动能转换注入动力。在“十四五”时期新动能培育中应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通过提高产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实现产业有序接续。(2)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强化产业抓手是“十四五”时期新旧动能转换的着力点。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智能技术应用,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拓展,激发传统产业的新活力。“十四五”时期新动能培育的核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新工业革命标志的高端新兴产业。例如,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机器人、环保产业、生物技术等先进新兴产业。二是与互联网经济和数字经济相关的新兴产业。培育新产业的动力在创新驱动,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3)发挥企业家精神,培育创新主体。“十四五”时期新旧动能的转换必须要培育创新者和企业家,通过培育创新者,带来新的技术与思想,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激发市场活力,而市场的活力来自于企业家,企业家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最稀缺也是最重要的要素。“十四五”时期要加快打造一批勇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家队伍,通过激励企业家来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活力。政府应以企业家精神为指导,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定不移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厚植企业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4)把握趋势释放信息化能量。“十四五”时期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要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信息化新动能推动创新发展,形成发展新动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制造业新模式,积极培育新兴制造模式和业态模式。“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最终要落实到企业新旧动能的更替,培育企业的新型能力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落脚点,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大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加快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释放企业的信息化能量,促进“十四五”时期新旧动能转换。

(五) 把高水准的市场经济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制度保障

高水准的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市场经济[4],要把高水准的市场经济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制度保障。一是建设高水准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主要是培育和造就高质量的企业主体。高质量企业是指具有成长性、创新性和持续性,具有持续盈利能力,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的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具有市场定价能力、持续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等。同时能够持续推进思想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战略创新、盈利模式创新、品牌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高水准的市场经济运行载体。高水准市场载体就是指高质量的市场体系,也就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高标准的市场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要求是健全的产权制度,即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制度健全和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有竞争力的企业制度,通过公司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完善的要素市场制度,具有统一的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机制,统一的要素流动规则和要素配置机制,使得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三是高质量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高质量的市场运行机制就是市场机制有效,有效发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在促进要素市场化、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等方面的功能,使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四是高水准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高质量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包括高质量的法治环境,即以保护产权、维护公平竞争为导向,建立起法制化的营商环境。通过法律保护市场主体的独立性,通过法律保障不同类型主体的平等地位。

在“2018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共同发布了《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地热能勘探、开发及利用技术持续创新,地热能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地热能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三、 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高质量谋划“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

“十四五”规划在发展目标上,要体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以人民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在“十四五”规划的任务上,要积极落实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规划发展时序上,要切实对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为现代化战略开好局。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高质量谋划“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领域在于:

(一) 工业领域的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建成了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推动了工业现代化进程,支撑世界大国地位。但是与世界工业化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工业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因此,工业现代化仍然是“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领域,需要以工业化的逻辑推进现代化进程。“十四五”规划中工业领域现代化的思路:一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最终实现制造业强国。二是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来引领工业的现代化发展。通过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实现工业领域的现代化。三是提高工业的科技含量。依靠最新科学技术不仅可以使工业化水平进入国际前沿,同时依靠高的科技含量可以获取高的附加价值。工业领域的现代化要依靠最新科技成果发展该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四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中国产业结构现代化在吸纳就业的能力上应该是多元的,也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新型工业化不只是充分利用劳动力的量,更重视劳动力的质。五是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从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构、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方面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

(二) 创新领域的现代化

“十四五”期间要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进行规划。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创新活动的资源配置从以研发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为主向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一是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发挥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政府引导机制、利益激励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主体集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提高创新效率,使创新转化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活动,培育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促进工业发展转型升级。二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完善对中小微企业创新的支持方式,构建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搭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创新提供服务。三是把创新链和产业链相结合。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提高产业基础能力的现代化水平。鼓励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按照自愿原则和市场机制,通过构建产业基础联盟优化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的布局。四是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深化科研体制分类改革和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符合创新规律的治理结构,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和运行管理机制,增强知识创造和供给,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

(三)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工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快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因此,“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领域还在于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实现工业现代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目前世界工业化正在进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阶段,信息、网络技术和网络服务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正在使工业等产业的技术基础发生革命性变化。已有的现代化理论把工业化和信息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阶段。而在进入新时代后,工业现代化必须同信息化融合,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进程。现阶段的信息化已经发展到移动互联网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化。信息化不仅代表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还表明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信息化同时也导致经济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以至于把现代社会称为信息社会。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结果就是发展智能制造,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把设计变成产品,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信息化是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产业创新,有利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在现有产业中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产业的信息技术含量。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发展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出包括微电子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在内的新产业,在“十四五”时期聚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十四五”时期推进信息化不是摒弃传统产业,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融合,促进传统产业部门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具有覆盖面广、渗透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等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我国现阶段许多传统产业产品有市场,但高消耗高排放,只有靠信息化才能实现绿色技术的改造。

(四) 区域发展领域的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要确保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拓展发展新空间和培育发展新动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活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5]。它不仅有利于“十四五”时期补齐经济发展的短板,增强发展的均衡性,而且有利于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提高供给效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一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立足新时代新特点新趋势,引导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促进产业梯度联动发展,优化区域发展结构,融合城乡发展,构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区域结构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二是进一步统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积极推动沿大江大河、沿边沿海和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支撑带建设,通过经济支撑带建设带动区域联动发展,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促进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是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以城市群为主体着力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带动更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城市群带动和支撑区域发展,促进群区耦合联动;促进产城融合,推动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发展特色小镇,促进城乡融合,带动农村地区发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五)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十四五”时期要确保现代化的顺利开局,必须首先建立一套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领域。一是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运用制度和法律促进高质量发展和深化改革的能力。构建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完善、优越性充分的制度体系,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二是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促进国家治理效能的发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优化政府结构体系,改革创新行政审批制度,不断激发和释放政府行政效能,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改进政府治理模式,推动国家治理水平提升。构建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和反腐败体系,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三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会的导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的框架中,在现代化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 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高质量谋划“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的政策取向

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变革过程,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一个大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围绕“两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十四五”规划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政策取向,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一) “十四五”时期要在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十四五”时期要强化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一是要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产品、品牌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产业基础现代化水平,推进创新性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二是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产学研协同基础上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创新领域组建一批产业技术联盟,以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促进产业基础能力的现代化。三是构建协同开放的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创新性经济发展,推进各类开发区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深化科技资源统筹改革,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四是打造平台经济和新业态经济。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专业化生产性服务平台,研发设计、批发零售等服务平台建设。发展创新创业互联网平台,助力形成创新创业新生态。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等研发设计新模式,推动企业内部加快工业网络、控制系统、管理软件和数据平台整合,实现各类平台的全流程信息共享,为市场开发提供价值空间,形成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 “十四五”时期要在中观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十四五”时期要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筑牢实体经济基础。一是持续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打造一批先进产业集群,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二是持续壮大新兴产业,推进新产品、新企业和新品牌培育。建设服务平台和特色应用平台,实施重大产业项目,促进其集聚发展、高端发展、规模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运用信息技术、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研发设计、创新制造和营销环节延伸。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转变。四是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运用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进行全方位改造,打破产业边界,促进产业融合,促进产业模式创新,促进数字产品价值链、企业供应链的创新应用。推进数字技术深度化嵌入制造业,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推进数字经济新兴前沿技术领域的发展。推动数字产业形成和发展,将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转化为生产要素,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最终形成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三) “十四五”时期要在微观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十四五”时期要努力培育创新主体和品牌产品。一是发挥企业家精神,培育创新主体。以企业家精神为指导,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坚定不移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厚植企业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二是培育具有大市场、高附加值和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使“中国制造”由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世界性品牌跃升,积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中国制造”品牌。三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引领微观经济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流程等内部管理进行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企业组织形式转型为共享平台的新型组织,改变企业生产运营方式,开展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建设共享服务平台,为用户在线提供产品定制等服务,促进企业管理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和战略导向要从过去产能驱动型转变为数据驱动型,企业决策观念要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智慧决策”转变,重构企业的业务组合、协同方式和管理层级。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企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支撑。四是培育新型消费主体。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促进新型家庭消费主体的成长,顺应“互联网+”消费发展新趋势,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加快培育和释放新的发展动能。

(四) “十四五”时期要在高质量开放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十四五”时期要发展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加快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一是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培育开放竞争新优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持续抓好“一带一路”交通物流、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文化旅游和金融合作。二是提高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建设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贸易地位。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时刻保持对贸易陷阱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敏感度,建立相应的预警和保障机制,提高我国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三是发展新竞争优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要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6]。努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在新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下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我国需要在国际分工中完成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型,改变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的局面。四是预防与欧美国家脱钩和外部需求的冲击,促进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7]。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五) “十四五”时期要在产业链现代化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产业链现代化是指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产业链上下游分工的协同、供需链集聚与扩散的协同。产业链现代化具体体现在价值链的协同和产业链的网络化。能实现价值链、供需链、企业链与空间链的优化配置,不断提升整体产业链的技术水平。重新审视自身产业链的风险,抓住全球产业链调整的机会,提高自主产业链供应,提高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一是提升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力争增加产业链上游的产业,促进产业链不断迈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二是加强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用先进技术水平、先进产业组织方式和新型业态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使产业链具有高端链接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供应能力。增加自主产业链的供应,推动优势产业的聚集和推广,提高产业基础能力的现代化。三是完善产业链。从产业链和创新链结合的角度,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大力发展全产业链产业,加快产业链的结构调整,降低我国产业链对国外供应链的依赖程度。四是提升产业链的主导力和控制力。实施我国产业链基础能力提升再造工程,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优势,加大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链的联动发展,打好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六) “十四五”时期要在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过去的基础设施建立在铁路、公路、机场等为代表的物理基础设施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化发展显示出我国以医疗、教育、金融、养老等为代表的服务基础设施和以网络、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光缆、移动通信等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不足。“十四五”时期要提高我国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需要加快从物理基础设施向服务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转型。一是加快制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规划。针对疫情冲击带来的机遇,做好新型基础设施的顶层战略设计。二是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三是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建设航空、铁路、能源、低碳、生态等若干区域型大数据中心。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技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四是构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物联网平台,构建由数据采集、无线网络、运营支撑、业务应用等系统组成的物联网运营体系。

猜你喜欢

十四五产业链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