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治理及景观营造研究

2020-01-07王冬灵

花卉 2020年16期
关键词:滨河滨水海绵

王冬灵

(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41)

0 前言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很多城市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城市的绿色空间不断减少,市内河道的径流污染日益严重。同时,因为城市中的建筑、广场、道路等人工构筑物的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自然下垫面相应减少,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与日俱增,涝灾频发。这一系列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海绵城市视角下,开展城市河道治理和滨水空间景观营造,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且促进城市文化的孕育滋生,这样对于城市的发展、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海绵城市简析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较为强大的吸水性,能够充分利用城市中的湖泊、河流等蓄水结构,同时结合城市中的绿地、花园等绿色空间,能有效吸附城市中的雨水资源,对其进行净化并合理利用,增加城市的蓄水量,有效改善并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促使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的建设,当前我国城市内河污染日益严重,导致水资源日益短缺,同时城市内涝现象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些城市环境问题,“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2020 年4 月27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 年)》,明确强调了要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并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的保护和修复,通过科学布局,统筹兼顾和整体实施,着力提高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增强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实现改善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当前我国城市河道治理及景观营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在城市河道治理及景观设计营造方面起步较晚,较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存在着较多的不足。而且,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因为工业化发展导致城市河道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虽然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城市黑臭河道的治理,但因为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在河道治理和滨水景观营造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如缺乏顶层设计,景观营造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等。具体来说,只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很多城市在河道治理和景观营造方面都比较强调设计和施工,往往忽略了前期的实地调查以及后期的总结,导致河道治理和景观营造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很好地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影响到河道治理与景观营造的成果。例如,在完成改造后,没有加强对城市河道周围居民及工厂企业排污的管理,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超出了城市河流水的自清洁能力;其次,在土地利用方面比较混乱,土地资源利用不够科学。在我国部分城市中,在进行河道治理和景观营造时,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和施工,而是一股脑照搬其他城市或国外部分城市的成功经验,导致城市部分土地资源被极大浪费,同时也导致城市滨水空间景观功效不明显;最后,部分城市在河道治理与滨水空间景观营造过程中,过于重视景观营造,往往忽略了生态保护,如部分城市将河道化曲为直,并进行了硬化处理,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结构,还有的城市在景观营造过程中没有遵循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道路、广场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土壤,也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稳定。

3 海绵城市视角下城市河道治理的策略

河道是城市最重要的生态环境类型,能改善城市的局部小气候,增强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在海绵城市视角下开展城市河道治理工作,应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然后采用如下的策略:

3.1 建设生态河道

基于海绵城市视角开展城市河道治理工作,首先应建设生态河道。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加强对河道的清淤工作,增加河道蓄水量,并提升河道的自净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在河道两岸保留一定的浅滩宽度及植被空间,为城市河道周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栖息地。此外,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还要合理设置一些河心小岛,让城市河道出现一定的分合变化,增强河水聚散的效果,并使之保持一定的自然弯曲度。

3.2 建立生态型护岸

根据当前的生态环保理念,在海绵城市视角下开展城市河道治理工作,还应该建立生态型护岸。在实际操作中,城市河道岸坡应摒弃传统的整板式硬化混凝土,而是在底层运用回填土,进行一定的压实后覆盖种植土,然后采用干垒毛石加铅丝网进行固定,最后在其上种植一些特定的水生植物。这样不仅能更好地稳定河道边坡,同时增强河道边坡的绿化效果,并为城市河道周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

3.3 加强河道周边管理

在进行城市河道治理的同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还必须加强对河道周边的管理,及时拆除河道周边的违建,明确要求河道周围居民及企业降低污水排放,提高排污标准,以恢复河道原本的生态系统,保证城市河道防洪泄洪能力的正常发挥。

4 海绵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营造策略

2015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明确指出:山水林田湖都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随意侵占和破坏。并引用了《管子》的话:“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这句经典的大意是:圣人建设都城,一定都选在地势平坦、地质稳固、土壤肥沃、物产丰饶的地方。背后靠山,左右经过河流或湖泽,可以提供川流不息的水源。古人把城市和水的关系说得如此密切和透彻,至今仍可借鉴。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聚、亦因水而美。城市水系是现代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景观空间环境的重要载体,是体现城市资源、生态环境和空间景观质量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随之加速,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活和休闲场所。当前,城市滨水空间也成为城市景观建设中常见的项目类型,成为城市进行更新与再开发战略的重要场所,基于海绵城市理论营造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能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质量,并丰富城市的景观,促进城市的发展。在海绵城市视角下,要想开展城市滨水空间景观建设,应采取如下措施:

4.1 加强城市水系的整理和水体的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视角开展城市滨水空间景观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城市的水系整理和水体设计。当前,受传统开发模式的影响,加之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导致生活污水排放增多,我国很多城市的水体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针对这一情况,相关城市必须立足实际情况,加强水系污染治理,提高水体质量,为滨河空间景观的营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实际操作中,相关城市可以借助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城市的雨污分流,将污水利用污水管网进入到污水净化系统中,雨水经过海绵城市系统中的人工湿地进行初步净化,然后排入到河道径流中,以保证滨水空间水质的提升。

4.2 设计植物塘修复河道生态环境

滨水空间景观营造中,植被景观的塑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海绵城市视角下,营造滨水空间景观时,还必须加强植被景观的塑造。在实际操作中,相关城市应遵循修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城市生态学等生态学理论,通过设计植物塘,引入乡土湿生、中生的植物种类,人为加速滨水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同时加强河道周边植被的种植,使之形成河道或湖泊、草地、小岛、山丘等多种类型的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设计必须结合城市的环境特点,充分运用乡土植被,科学塑造人工湿地植物塘,合理搭配植物床与植物塘这两大要素,为城市营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滨水空间自然景观,在美化城市滨水区域环境的同时,有效解决城市河道污水净化的问题。

4.3 科学设计滨河空间的人造景观

人造景观也是城市滨河空间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在进行城市滨河空间景观营造时,应科学设计滨河空间的道路景观和广场景观。在实际操作中,首先针对滨河空间的道路景观设计时,必须确保道路景观的渗水性和排水性,在相应位置设置排水孔,以利于城市雨水资源的有效循环,避免出现雨水聚集的现象;在设计滨水空间广场景观时,设计人员同样需要结合该城市整体的景观,选择合适的造型和施工材料,以确保景观的美化,同时增强雨水的收集和输送,避免雨水资源的浪费,从而在保证城市滨河空间景观美观性的同时,促进城市的生态平衡。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城市建设发展中,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开展河道治理和滨水空间景观营造,旨在有效提高城市的居住环境质量,丰富城市的生态景观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滨河滨水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观赏草研究概况及其在太原市滨河两路的应用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城市滨河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
海绵是植物吗?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滨河湿地在城市河道治理中的价值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