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活动的方法分享
2020-01-07田莲花
田莲花
(重庆市酉阳县麻旺镇中心小学校 重庆酉阳 409800)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活动的开展,通过这种信息输入方式,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见识,让学生懵懵懂懂的情感、思想不断被强化,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与“内在教育”目标。而开展阅读教学不能仅靠解读一篇“经典”[1]。要想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见识、丰富的情感,要想让学生生成可以输入、输出信息的信息素养以及成熟的语感、思想,教师就要不断为学生拓宽阅读的空间,精选阅读的资源,借助“群文阅读”模式[2],促使小学生通过阅读同一题材的多篇文章、同一作者的多篇文章,通过参与小组合作的群活动,提升阅读水平,形成阅读能力。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的作用无法取代。教师要努力展现自己的教育智慧,精心选择书单,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环节,为学生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构建可以交流互动的学习空间,进而使群文阅读的优势能够充分展现出来,让小学生能够实现预期的发展。
一、找到最关键的“突破点”
在人们的认知中,小学生不具备参与“群文阅读”活动的能力。原因很简单,一是小学生自身能力不足,难以找到“读的方向”,缺少阅读的方法做支持,读的效率也不高;二是“群化”的阅读资源对小学生来说是散乱的,他们很难找出其中的联系[3]。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育者可以通过查找“突破点”帮助学生把这些散乱的内容整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完成阅读目标。教师是按照一定的关联性来选择阅读书单的。在引导学生完成群文阅读活动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这种关联性,“捅破那层窗户纸”。如在群文阅读活动中,教师选择的资源往往是同一个主题、同一个体裁、同一种风格、同一种写作方法、同一个作者、同一个时代背景等的文章。在引领小学生阅读这些资源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辨析“同与不同”中生成情感、思想、见识、认知。这些也就是学生突破群文阅读问题的“点”。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需要完成的不仅是“读”,而且要投入自己的情感去解读作者的情感,应用自己的思想来碰撞作者的思想,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融合文章所展现的人生百态。由此可见,在人们看起来最简单、直接的信息输入方式其实也是饱含“科技”含量的。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基础。在参与“同文”阅读时,学生要应用求同思维,找到文章之间的“共同点”,将群文联系起来,以“某一篇”为参照物完成其他书目的阅读。此时,“求同”思维的价值无法取代。当然,教师还要让学生拥有“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查找不同的过程中不断地质疑,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而生成问题意识。只有不断地“求异”,小学生才能在群文中发现每一个作品的个性。这一过程也是学生生成审美能力的过程,对于学生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生成对比分析的能力、全面深入把握知识的内涵有极大帮助。因此,在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搜集信息、获取见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次次的“求同”“求异”过程中生成个性化的思想,生成会学能力。
三、结合写作教学的“优化”
在开展语言类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往往会从听、读、说、写四个环节入手,通过完善听、读活动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通过参与说、写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个性化的感想、情感以及需求。在引领学生完成“群文阅读”活动时,笔者认为,即使面对的是“小”学生,教师制定的也不能是“小”目标。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深化学习目标。在这方面,笔者提出的建议是要整合写作教学的优化活动,让二者互为载体,借助群文阅读中对文章主题、体裁、写作方法、修辞手法、情感内涵、思想脉络的解读与模仿,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内容就是学生生成写作能力的基础。另外,学生参与写作活动需要反反复复地锤炼语言,凝聚思想、情感、生活感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仿写活动、续写活动,夯实自己的语言基本功。有了这些做基础,学生才能在群文阅读活动中快速把握住关键点。由此可见,读、写之间可以形成一种有机联系。如果教育者展现出二者的价值,必然会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产生极大帮助。
综上所述,在落实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从小学生的个人特点出发,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搭建教学平台,设计教学空间。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喜欢这种“群”的学习方式。借助这种“群”资源,教师增强了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的情感和思想,将会对学生把握语文知识的内涵、生成语言素养有极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