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0-01-07陈家荣
陈家荣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平桥乡高皇学校 安徽六安 237000)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直接给学生讲解课堂内容,并不注重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1]。这样的语文课堂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难提起学习兴趣,不仅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快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效地创新教学方式[2]。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与时俱进地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现代诗人朱子奇先生所写诗歌《白求恩纪念歌》的诵读音频来导入课堂,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白求恩大夫》电影。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行课堂导入,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课堂学习的思路得到有效拓展,潜移默化地学习白求恩大夫身上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逐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凸显,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高效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一课时,如果教师直接给学生讲解知识,不仅没办法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而且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把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出该篇课文的思维导图框架,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分析,在语文练习本上自行补充。然后,教师对学生填充的内容进行补充、纠正。让学生自主地补充思维导图框架的内容,能够有效拓展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宽度,让学生自主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逐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总结归纳能力,还能让学生对语文课堂知识形成更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习效率同步提升,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得以高效实现。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3],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度探究,而且需要注重学生的探究效率,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互帮互助,共同完成语文课堂学习任务。这既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探究氛围,保证学生的探究效率,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课时,教师可以把班级里的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究课文叙述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表现了叶圣陶身上的哪些品质,作者在文中引用《左传》和《论语》中的内容有什么作用以及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等。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地探究课堂知识,能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充分地体会到叶圣陶先生待人宽、严律己的品德,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让学生的探究效率得到保证。由此可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加快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步伐。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在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学习习惯,有效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