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中的语言之花
——浅谈运用手指游戏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2020-01-07张金花
张金花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心幼儿园 江苏南京 211100)
一、手指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手眼的协调能力
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对于三到六岁的幼儿,手指的活动就是大脑的“体操”。虽然,活动的是手,但得到锻炼的是大脑的思维。手指的运动与大脑的发育有密切的关系。幼儿在做手指游戏活动时,大脑、眼、手都是在同时协调配合、协调发展。同时,对幼儿视觉、听觉、触觉、语言等功能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长期坚持做手指运动能开发幼儿潜在的大脑功能,促进大脑与手指间的信息传递。同时,还能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发展他们手部小肌肉群的活动能力,促进手指关节的发育,对幼儿的发散思维也有很好地促进作用。[1]
二、手指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一)初绽蓓蕾——多元化内容促幼儿迈出语言大门的第一步
幼儿的大脑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带领幼儿进行学习,不应为追求单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教师在教学“小白小白”的手指游戏时,“小白小白上楼梯”,让幼儿们用胳膊辅助配合手指动作表演上楼梯。这样,既加强了幼儿手指的活动能力,又加强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发现,课后,有的幼儿还和同伴一起开心的玩这个手指游戏,既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丰富了幼儿的课余生活。
(二)含苞待放——多元化材料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手指游戏分为两大类:徒手手指游戏和操作材料手指游戏。徒手的手指操作游戏虽然可以运用身体器官的辅助,或是运用手指变换的方式进行游戏。但单一的方式,有时也需要添加一些教具,或是玩偶等辅助,才会更加吸引幼儿,扩展幼儿的视野。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兔乖乖”手指游戏中,不仅要引导幼儿学习手指游戏,还为他们准备好音乐图谱。在图谱上,根据儿歌内容,画上了形象生动的小动物,根据小圆圈的变化,使幼儿学习时更简单易学。笔者在教幼儿学说手指歌谣的同时,还用自制的小白兔手偶,穿插到游戏中,按照节奏的变化适当摆动手偶,使本课学习更加生动。这样,可以拓展幼儿的罗辑思维及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他们观察,并发现手指游戏中的乐趣。教师在教学“唱大戏”手指操作游戏时,配上音乐的衔接,当幼儿说到“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时,搭配着音乐的节奏,小朋友一前一后的互相配合做动作。同时,你说上句,我接下句的说歌谣方式,深受幼儿们喜爱。
(三)静候花开——形式多样化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游戏化
幼儿除了日常生活具有游戏化的特点,他们的各种教学活动也应具有游戏化的特点。运用手指动作、辅助的肢体语言及音乐背景非常有意义。为了教学效果生动形象,手指游戏还可以借助于四肢、体态语言、表情动作等,但仍要以手指的动作为主。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活模仿动作”时,这个手指歌谣需要引导幼儿一边交流,一边模仿复习早上刷牙,洗脸,照镜子等动作。这样,能很好地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习惯。单纯的教和说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加入游戏后,一边听音乐,一边做手指游戏,提高了小朋友的学习兴趣。[2]
2.情景化
手指儿歌的特点是朗朗上口、形象生动,可以让幼儿判断自身行为的对与错。在学习儿歌之前,为幼儿创设学习儿歌的适宜情境,让他们在学习前处于模拟情境中,并渲染儿歌中的气氛,让幼儿增加游戏意愿,也是我每节手指儿歌教学时必须思考和预设的[3]。例如,教师在教学“唱大戏”这节课时,幼儿会运用简单的五指进行游戏,逐一区分和认知五指的名字。“大拇哥,二拇弟,中鼓楼,四兄弟(唱大戏)”,咯吱一下(忽然音乐停顿,教师把手伸到一个幼儿的脖颈处,咯吱一下。这样,既渲染了游戏气氛,又加入了游戏乐趣。此后,幼儿都会等着这一时刻);接着,我还用废旧纸盒搭成一个临时的小“舞台”,里面放入自制的小布偶等,让幼儿模仿看戏的情景,学做看戏的动作,他们在一番观察后,都迫不及待地想自己上台做游戏。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幼儿学习手指游戏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教师在教学“小兔和狼”时,游戏开始前,教师可以先渲染一片静悄悄的气氛,幼儿会被这种气氛所吸引。游戏开始后,根据手指歌谣的停顿,突然引入小白兔和大灰狼的手偶,幼儿的学习热情瞬间被点燃了。
实践证明,在幼儿手指游戏教学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教师始终坚持从幼儿兴趣和需要出发,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为幼儿创设自由、轻松的学习空间,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情、寓教于乐。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把手指游戏有效运用到起来,充分挖掘手指游戏活动中内在的价值,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能,做到游戏和学习完美结合在一起,才能静待手中的语言之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