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如何激发教师能力度及学生执行度

2020-01-07李静洁

科学咨询 2020年50期
关键词:探究性图形探究

李静洁

(江苏省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华园小学 江苏昆山 215300)

在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应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积累刚刚起步的现状,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是关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完全展现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中如何激发教师能力度及学生执行度,谈几点想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作用,激发其能力度

(一)着手创建和谐共振的课堂情境,做学生探究的设计者

知识是有情景的,知识又在情境中产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抽象的、概括化的知识。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如果在教学时老师只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光用语言来传授,让学生模仿记忆,他们会感到乏味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提供多种感知材料,创建和谐共振的课堂情境。让学生用眼睛观察、动手操作,把难理解的、抽象的知识,通过实践操作来感知和理解进而掌握,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做学生探究的设计者。

例如:在教学“转化的策略”这一课时,比较例题中两个不规则图形哪个面积大。同学们看到这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不规则图形都傻眼了,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比。这时,教师创设课堂情境,并把事先准备好的这两个的不规则图形模型分发给同学们,并提示大家,可以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动手操作,看看能不能把这两个不规则图形变成规则图形。同学们兴致盎然,动手操作,有的同学把图形中突出来的部分剪掉,通过平移和旋转的方式补到缺的地方,使原来两个不一样的不规则图形变成了两个长方形。也有的同学通过折一折把原来的不规则图形都折成了两层重叠的小长方形,这样就可以比较了。通过教师创设的这一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经历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使学生学会转化策略分析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探究意识。

(二)着眼培养质疑的科学态度,做学生探究的引导者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少有人会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但提出问题往往有时候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求真是学习数学必要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态度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在质疑方面要做好示范,注意“言传身教”,交给学生质疑方法。

例如,在教“一个数除以小数”12÷0.25 时,让学生尝试去做,很多学生都是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同时乘100,然后再去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做法,同时又引导学生质疑:这道题除了这样做,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做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探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逐渐发现12和0.25 不需要同时乘100,只需要同时乘4 就能得到(12×4)÷(0.25×4)=48÷1=48,这样计算更简便。课堂中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有助于养成质疑的习惯。

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引导方式。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切忌将学生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三)着力拓宽实验的发展环境,做学生探究的合作者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中不能只停留于书本,还需拓宽视野、联系生活实际,以数学实验应用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结合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寻找学习主题。在这方面教师要做学生的合作者,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体验探究实验的全过程。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老师带领同学一起做实验。从材料袋中取2 厘米、4 厘米、5 厘米、7 厘米四根小棒,从中任选三根围成三角形。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发现有两种结果,能围成的有2 厘米、4 厘米、5 厘米和4 厘米、5 厘米、7 厘米,不能围成的有2 厘米、4 厘米、7 厘米和2 厘米、5 厘米、7 厘米。然后引导学生探究不能围成的原因,观察三条边,让学生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它的关系。2+4<7,2+5=7。随后老师让学生从材料袋中取出更多的小棒,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观察发现两边之和小于等于第三边,不能围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城三角形,进而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水到渠成。这一教学把静态的知识变成了动态的探究性问题,指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收获知识和能力。

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其执行度

(一)开展“小教授授课”制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为学生设计,适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形式,集中学生思维,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活动时机,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经常让学生来做“小教授”,让学生把自己的解题过程讲解给同学听,“小教授”的讲解通常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同学们听着“小教授”讲解,会更仔细,往往想要“挑刺”,找出“小教授”讲解的不足,把别人的想法和做法与自己的作对比。这样在听和讲的过程中,暴露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长处,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合作探究,体验全过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开展小组探究,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完全展现自我。在小组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合作探究时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既增强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执行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先让学生用绕绳法或滚动法测量出比较小的圆形实物的周长后,指向班级的学习园地(圆形的,很大),要求学生想办法测出它的周长。虽然两位同学勉强用绕绳法测量了出来,但同学会议论:“这样的方法太麻烦了,而且不精确。”这时就让学生分小组,一起来探究,圆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这时,在同学们的探讨交流中推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水到渠成。通过学生间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很快地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整个教学探究过程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开展数学操作,进行数学交流,在概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执行力和学习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探究活动的方式方法出现偏差或者错误时,教师应适时的给出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探究性图形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