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女性体育研究
2020-01-07王家忠
王 宇,王家忠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
女性体育启蒙于清末时期,在各种新思想的影响下,民国初期女性体育的发展在五四新文化时期达到高潮。新观念的涌现,将西方日益成熟的女性体育观向外传播,晚清到民国初期的变革使相关女性体育观念不断更新,这些新思想既促进了女性体育的发展,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中国女性体育融入了西方先进的女性体育思想后变得越来越充实,民国初期的女性体育是这一时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促进中国近代体育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还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民国初期女性体育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民国初期女性体育相对于晚清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包括如下主要问题: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促进了民国女性初期体育的发展;社会变化与女性体育间的发展规律。
1 民国初期女性体育发展的动因
恩格斯曾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1]。因此在研究民国初期女性体育发生的原因时,就必须深入社会历史中,探索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中国女性体育和西方女性体育的兴起和发展不同,它是在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提倡女性体育、反对封建陋习对女性的压迫(缠脚、束胸等)、对女性地位的肯定,这些离不开富国强民的民族呼唤。为了研究民国初期女性体育相对于晚清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分析民国初期女性体育的发展历程,并着重研究在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中女性体育怎样快速发展这一问题。
1.1 多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与经济资源再分配
在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前,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深蒂固的儒家君主观和家庭观影响着中国大众,封建的儒家礼教对女性尤其严格,致使女性完全丧失独立人格以及一切正当权利[2]。在唐代以前,女性虽然地位低于男性,但没有出现像缠足这样摧残着女性身体、严重影响女性生理生长发育的陋习,这种封建陋习一直延续到晚清时期。孔子儒教将女性限制在家中,并把“足不出户”“三从四德”的标志强加给女性,在封建传统的压迫下女性连对自己的身体都没有处置权,更何况想要拥有与男子一样参与政治的权利以及经济独立的权利,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晚清时期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逐渐觉醒,开始发动多次政治变革。例如,清政府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而实行的自救改革的洋务运动,此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同时也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开办一些新式学堂并派出留学生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及技术,使教育制度在重视德育的基础之上关注到了体育的发展。先进人士不断寻找“救国”的方法,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希望通过借鉴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从而恢复中华民族以前的强盛,但是这种制度并不适合中国国情。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创办了最早的女学——经正女学,由经元善创办的经正女学象征着女性开始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在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女性在这一时期被赋予了“救国强种”的历史使命,女性的社会地位随着清政府在政治制度上的不断改革而逐渐提高,可以说西方列强的入侵打开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大门。
女性教育在清政府的多次改革中发展起来,它不仅重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还关注体育在女性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晚清时期“女性体育”一词较为繁荣地出现在发达城市以及沿海地区,但普及全国各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大多数女性在这一时期仍旧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毫无独立人格,只有少数先进女性才拥有自我觉醒的意识,由于当时自上而下改革的政治制度,导致这一时期的体育是属于中上阶级女性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封建制度逐渐被先进人士推翻。1911年,孙中山的领导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清政府及封建制度,使得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1912年2月12日,溥仪发布退位诏书,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在西方思想和社会转型的影响下,这一时期女性体育与晚清相比,无论是深度、广度还是成熟度上都有明显的提高[3]。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更不可能挑起完全解放中国女性的大任。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形式符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可以带领人们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因此多种政治力量在中国进行博弈时,由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拔得头筹,在这一制度下女性体育快速发展。
经济是一切的基础,中国古代女性身份地位的丧失,一定程度上与财产私有制有关。由于家庭财产的所有权都归于男性,即使女性做出贡献,也只能隐匿在男性身后,因为女性不占有生产资料,所以才会导致女性的劳动贡献不被封建制度所承认,从而在国家经济舞台缺失女性的身影[3]。晚清时期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古老的大门,自此以后封建制度下自给自足的经济被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彻底瓦解,由于19 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需要通过侵略其他国家来开拓海外殖民地,达到掠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的目的,此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且闭关锁国的中国自然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目标。帝国主义在“一战”后取得在华设厂的权利,西方列强在华设厂使用的是机器生产方式,男性与女性在体力上的差异逐渐缩小;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女性受教育的机会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掌握从业所必须拥有的才能,女性开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权利。
1.2 新文化运动涌现的“民主”与“科学”
1915年,中国在先进人士的带领下开展了新文化运动,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时,才使得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先进人士所传播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五四及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民在饱受屈辱下,开启的蓄积已久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却遭到不平等的待遇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掀起了由学生带头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辱的五四青年运动。这场运动有不少女学生也参与其中,她们与男学生一样拉起横幅、喊起口号来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裁决。在这一时期女性作为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思想不容小觑的力量出现在社会中,一些先进人士认为要充分挖掘女性的力量就要将女性从传统的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受到西方女子体育思想的影响,新潮人士将妇女解放运动与体育结合在一起。女性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实现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专制国家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使中国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中,女性这一被压制了上千年的弱势群体,在这样背景下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潜在的巨大力量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女性地位的改变也带动着女子体育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近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它将妇女解放运动推向新的阶段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与意义。体育作为特殊的文化领域,被部分的先进知识分子视为实现男女平等、向封建文化开战一条重要战线,他们更加注重女性的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将学习内容由兵操改为西方运动项目,中国人民对体育认知发生的巨大转变,不仅让女性的身体获得健康和自由,更重要的是深刻改变了女性的价值观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上由于政府的无能和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剧,中国统治者逐渐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代理者。国家在经济上不仅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而破坏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而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还受到国外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而发展缓慢。文化教育上,中国落后的封建文化教育思想不断地受到西方各种思想的冲击。因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衰败,国家民族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情绪异常高涨。国家人口半数的女性开始逐渐觉醒,并参加到救亡保种的新文化运动中。女性的觉醒不仅有其社会因素的推动,还有女性自身追求自由平等意识的苏醒。女性不仅追求身体的解放,还追求思想上的解放。她们积极参加教育活动和体育活动,新文化运动使女性体育的发展在民国初期达到高潮,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女性体育是全面肯定新妇女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一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也带动了近代女子体育的全面发展。
2 民国初期女性体育活跃发展的形式
民国初期女子体育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仍然将爱国主义作为其主要的指导思想,但改变了以往的被动执行和有意尝试,而是更为积极主动的要求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形式上枯燥单一的军事兵操逐渐被丰富多样的西方近代体育所取代。民国初期女性体育的开展不再只是为了响应“保国强种”号召,更多的是因为女性拥有自我觉醒的意识,她们通过主动参加体育运动来解放自身获取更多的权利。她们不仅在反帝爱国运动中积极做出贡献,还在反对封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基于自身主体意识的提高,认为只有拥有良好的自身素质,妇女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民国初期大学女禁开放,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这一时期女性体育在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上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上的传播。
2.1 教育为先:女性学校体育的诞生
民国初期的女性学校体育是在教会学校和中国自办学校中进行的,自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国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蚀,而且文化教育也被西方思想影响,大量的传教士开始涌入中国大办教会学校,不仅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教育,还打破了中国传统“重文轻武”的现状。教会学校为了宣传西方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思想,不仅办女学,还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此时,大量的教会学校出现在中国沿海发达城市,甚至还向内陆偏远地区渗透,企图从文化侵入和瓦解中国人民的思想,教会学校传播西方妇女解放的思想,不断地冲击着束缚中国妇女的封建礼教和习俗,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作了铺垫。自中华民国建国以来,中国政府随着教会学校的兴起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并对学校教育进行积极的倡导,1922年“壬戌学制”的施行以及中国政府收回教育权运动的产生,阻碍了教会学校在中国的扩张,同时也使中国自办学校得以迅速发展。
2.1.1 教会学校:喧宾夺主,艰难前行
自中国自办学堂兴起和教育权回归运动发生后,教会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面对这样的冲击教会做出了以下调整:一减少其宗教功能,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提升办学的规格和档次,兴办教会女子大学;三由中国人担任教会学校校长或副校长一职,增加中国教职员在教会学校的比例;四要向中国政府注册立案,形式上受教育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指导。由于中国缺乏高等教育学校,教会学校为在中国生存另辟蹊径创办了教会大学,在20世纪初,教会女子大学提高教会女校教育专业化以及办学能力,是为了加快由教会女校向女子高等教育机构的转变,教会学校不仅积极发展专门的女子大学,还在其他的教会大学采取男女同校的政策(广州岭南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等),在 1920 年北京女高师建立之前,中国国内的女子高等教育几乎都是由教会开办的[4]。
教会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尤其对体育教育思想的理解更为先进,对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设施给予充分的保障,一些教会女子大学不仅将体育课设为必修课,还规定体育课不及格者不能毕业;另外,体育教师在教授体育技术之余,还对那些身体姿态不好的学生进行矫正;除此以外,学校为提高女子身体素质采取了丰富多样的运动方式,班级之间会不定期开展各种球类比赛或民间舞蹈表演等活动,最重要的全校运动会及室内外体育表演在每年冬春两季都会定期举办[5]。教会大学始终保持对发展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视,体现在体育课程目标的设置、体育内容的多样化、科学的教学方法等方面,教会大学的发展带动女子体育的发展,教会大学把体育教育作为其教育的重要特色,即使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中教会学校的发展有所受限,但依然保持对女子体育的推广与传播以及对女子体育人才的培养,教会学校对女子体育的推进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可磨灭的[6]。
2.1.2 自办女校:改变自身,夺回主权
《新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推向了高潮。革命者为了深入探讨女子教育等女性问题,曾多次用“天赋人权”“男女平等”的思想为指导,提出女子和男子只有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女性才能在救国运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新文化人士受西方“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思想的影响,号召女性挣脱封建社会的魔爪,并积极发展自身能力、养成完全人格、塑造身心健全成为“新女性”。这一时期女子教育观在不断的发展中趋于成熟,进入近代女子教育思想发展的高级阶段。五四新文化时期大学女禁的开放,标志着女性同男性一样可以获得受教育的权利,促使女子教育进入到现代教育的崭新阶段,女子学校体育是女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时期的女子体育不仅将以往枯燥单一的兵式体操课改成西式活泼多样的体育课,还扩大了学校体育的职责范围,非常注重学生的生理卫生及身体检查,以保证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6]。
中国高等教育受到教会高等教育的影响并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中国第一所公立女子高等院校(国立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成立,同时岭南大学是我国最早实行男女同校的大学,以及1920年北京大学首开女禁并开始招收女学生。这些举措强烈地冲击着中国封建礼教,受北京大学女禁开放的影响,开放女禁得到了以蔡元培为首的开明人士的激励和推广,中国高等教育男女同校的形式得以实现[7]。 随着五四运动的展开,男女同校不仅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并普及,而且女学生的占比也越来越高,从此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开始获得快速的发展。另外,由于国民革命的不断发展,以及女子享有参政权的普及和空前高涨的女性求知欲望,促使女子高等教育加速步入正轨。中国自办学校的女子体育受五四新文化时期新思潮的影响,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废除以往枯燥单一的兵操,并由田径、体操、球类以及游戏为主的体育活动代替。教学制度也是非常严格:一是要求学生每周上 2小时体育课;二是规定每个月只准请两次假,不得无故旷课,且病、事假需出具校医、主任签字的证明;三是修不满每学期的学分将不能毕业。这些规章制度充分体现出学校对女子体育课的严格要求[8]。另外,体育课的考核标准也非常具有科学性,根据男女生理情况的不同所制定的标准也不同,如在中学百米测验中,男生、女生的及格时间分别为 15 秒和 21 秒,阶段不同的女生标准也不相同。此外,体育教师不仅教授技术,还会定期检查学生的生理卫生并矫正其身体姿势。
随着女性学校体育的蓬勃开展,专门对女性体育教师进行培养的体育教育有了显著的发展[9]。如1925年8月,金陵女大与女青年会师范学校合并,金女大体育系正式宣告成立。金陵女大体育系是我国早期极少数培养女子体育专门人才的体育院系之一,张汇兰任金陵女大体育系主任时,将在美国学习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她运用体格检验的方法,科学地将学生分组进行教学,每位学生均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与教法,该做法不仅重视女性体育的普及教育,其体育思想及教学方法都具有明显的先进性与科学性[10]。除成立金陵女大体育系以外,还有上海女子青年会体育师范学校开创了近代中国女子体育专业教育的先河,以及私立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为中国近代女子体育人材、师资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民国初期女子专科体育学校的开设为中国近代女性体育的蓬勃开展奠定了基础。
2.2 舞动青春:女性竞技体育
民国初期女性体育的技术水平能够逐步提高,离不开近代西方女性体育项目在中国学校的普遍实行和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飞速发展的西方女性体育,促使奥林匹克运动会设置了女子项目,这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女子的自信心,通过在更高的竞技比赛平台展示自身的运动能力和水平,更能展现新时代女性的风采。在这期间地方性的运动竞赛活动也逐渐开展起来,随着参与人数的增加,地方性的体育竞赛已经满足不了体育的发展,一些大型区域性的运动会也盛行起来[11]。第一届华中运动会尽管没有女子比赛项目,但却出现了小学女生参加的团体操表演,随着女子体育的蓬勃发展,第二届华中运动会上,女子终于有了参加比赛(仅限排球)的资格,但在第十四届华北地区运动会中,初次增加了女子的田径、篮、排球比赛项目。不仅如此,在五四新文化期间,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运动会出现了女子排球、篮球及垒球的表演项目以及女子球术的表演赛,至此中国女子体育项目正式进入全运会的比赛赛程,近代中国女子竞技体育迈出了一大步。1921年,在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中国女子第一次以运动员的身份走向世界舞台,女选手们参加的虽然都是表演项目,但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日本召开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上,我国女性运动员参加了排球、网球的表演赛,虽然成绩并不理想,却向世界昭告了中国女性在竞技体育上的觉醒[11]。在运动场上由于参与的女性运动员数量较少,所以取得的运动成绩也不是很理想,但在竞技场上女运动员所展示的竞技能力以及她们的精神面貌,取得了众人的关注并激发了广大女性参与体育的兴趣,进而刺激了女性体育的不断发展。
2.3 媒体宣传的推波助澜
民国初期女性体育在社会上主要是通过报刊以及社会团体活动进行宣传,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今日教育方针》一文中揭示了传统的教育的最大缺点在于偏重学生的脑部教育,而忽略学生身体的锻炼;在担当强国大任面前,由于受旧的教育思想影响,使得青年学子变成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这样的青年没有能力承担强国的大任。看到国人现状的陈独秀提出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他不仅指出体育的重要性,更宣扬发展女性体育是实现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众人受《新青年》杂志的影响逐渐意识到女性体育发展的重要性,尤其女性本身也开始重视并参加体育活动[12]。民国初期,教育部为了在全国范围推广体育还颁布《推广体育计划案》,这份计划案指出国人轻视体育问题,要想全国推广体育须设指导员、发动运动会及利用学校教师的指导为辅助等一系列措施。这一时期女性体育出现不仅在报刊杂志被大篇幅报道,而且一些社会团体(精武体育会)出现了女性体育的各种形式的活动,此计划案推动了近代中国女性体育的发展[13]。基督教教会中以《女青年》为首的教会女报对女性体育进行强有力的宣传,该报为了强调女性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体育与女性人权、女性学识、女性遗传、女子爱国运动等方面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教会女报还注重家庭妇女从事体育活动,“女铎”游戏一栏是专门介绍家庭体育活动,如“网球的玩法”、“猴子窃果”等家庭体育活动供家庭妇女们参考。教会女报作为帝国主义一种文化侵略的工具,其主旨是“为基督征服世界”,但是在客观上对女性体育思想的传播及女性体育活动的宣传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教会女报促进了民国初期女性体育的发展并推动了女性体育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
民国初期的体育报刊在各种思想影响下得到空前发展,与晚清时期相比,这一时期的体育期刊增加到10余种,这些期刊主要是从爱国主义运动、运动原理技术探讨、女性体育赛事三个方面对女性体育进行宣传和报道的。这些报刊的意义一是面对国难当头之际发展女性体育是必要的,通过体育锻炼使女性树立起振兴民族的责任感;二是通过对女性身心特点研究以及对体育项目进行动作分析与文字叙述,非常科学地建议女性应参加哪几种比较合乎女性身体发展的体育项目,还会指出女性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应注意的生理卫生问题;三是对女性体育时事的报道,报刊不仅出版相关的女性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法规,还会综合性地报道其发展现状以及重大赛事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大量刊登女性在运动赛场上英姿飒爽的照片并叙述其先进思想与事迹,女性体育通过报纸和社会团体传播,让全国上下都有机会接触女性体育,尤其家庭妇女也触及到体育活动,从而使社会大众对女性体育有了更全面更直接的认识。民国初期女性体育在社会上的传播,推动了近代女性体育的快速发展。
民国初期各界对女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认为民族危机时女性应当和男性一样积极踊跃地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去,并且鼓励女性摆脱当男性的附属品,树立起自己的个性,养成完全的人格。革命派认为女性参与体育活动是女性拥有独立人格的重要途径,这样的女子才能担当起民族解放的重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的抨击下,束缚妇女的封建纲常礼教被撼动并逐渐被瓦解,女性觉醒并勇敢地冲破囚禁女子发展的封建势力,并积极地投身到反帝反封的爱国斗争中去,这种思想不仅局限于少数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范围内,更是被广大女性所接受。她们意识到不仅要在受教育上有与男子有平等的权利,还要和男子一样参加体育锻炼,不断增强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作为完全独立人格立足于社会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女性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并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提升运动竞能,让中国女性用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国内外的运动赛场上,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国情怀。民国初期的社会局势将女性体育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女性体育在学校、竞技、社会各方面深入发展,加快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步伐。
3 民国初期女性体育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作用
每个时代的产物或多或少都会促进这个时代的发展,女性体育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它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民国初期女性体育是在民主与科学旗帜下发展的,这一时期女性体育的发展与晚清时期大不相同,女性体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在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对当时妇女解放运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帮助妇女摆脱封建礼教的迫害,接受新思想的洗礼,拥有完全独立的人格,做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女性”。
3.1 摒弃“男尊女卑”,争取“男女平等”
宋化欧在《女权运动的先决问题》中认为女子要想拥有与男子平等的地位,就必须抛弃两千多年压在女子身上的旧观念:摒弃那些彩色粉黛的装扮、藏起那瘦弱不禁风的体态、避免成为“玩物”,树立独立人格,拥有体育意识增强其身体素质,是妇女解放运动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14]。五四新文化运动带动国人一次新的觉醒,激起了国人的反帝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使许多先进人士想通过体育运动来推翻压在国人身上的三座大山。中国女性是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社会剥削最为严重的群体,新思潮人士要想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用到中国社会中,就必须将妇女从封建牢笼中解放出来,并将体育作为全面肯定女性价值的一项重要举措,因为女性只有拥有健全的身体,才能够实现经济的独立、教育的平等、参政的机会、婚姻的自由等方面的权利。民国初期女性体育的发展冲击着两千多年压在妇女身上的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的旧观念被一些从事体育运动的先进女性所抛弃,先进女性学习西方体育运动项目,努力地钻研运动技术,希望在更高的竞技场上展现中国女性坚定的意志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让世界看到中国“新女性”的英姿飒爽,泱泱大国面对侵略时是不会妥协的,中国国民是越挫越勇的。国人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调整,封建礼俗侵蚀着女性的身体,阻碍着女性的进步,我们就要不留一点余地地把它消灭;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以及西方科学知识能够促进女性的进步,我们就要欣然地接受它,并传播这种思想。先进人士认为体育有助于推翻旧观念中的男尊女卑,从而接受新思潮所倡导的两性平等思想。例如,1929年学者项翔高在《女子体育与女子的将来》一文中表达出:“女子要推翻封建的压迫,应收回女权,必须拥有健全的身体才能恢复固有的能力,体育是最重要的。”[15],此外,1934年萍霞学者于《妇女体育运动的选择问题》一文中写道:“提倡女子体育的力度不低于男子,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争取妇女的幸福,而是想通过解除旧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从而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16]体育对女性价值的肯定,是为塑造和男子享受一样生活权利且人格完整的新女性,从而推动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3.2 健康美:民国初期女子体育对女性身体的审美构建
晚清时期,先进人士曾用西方先进文化抨击封建传统礼教对女性身体的摧残,在国家处危机时,这一时期的先进人士提出了“强国保种”口号,此时女性肩负着孕育强壮下一代的历史使命,然而被封建压迫的女性身体处于极其柔弱的状态,无法承担这个任务,在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女性体育在社会得以兴起;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体育强国”的称号逐渐消失,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一些先进的女性不再将参加体育运动作为报效国家的使命,而是加入了更多的主观自愿因素,西方女性在竞技场上展现的自信、健壮、美丽的状态被报纸刊登出来,中国女性被深深地吸引,开始丢弃传统审美观下推崇畸形美的形象以及枯燥无味的兵士体操,追求能够展现自身美的舞蹈、排球、游泳等体育项目,她们被西方女性的健康美所吸引,以追求健康美的心态自愿参加体育运动。学者谢似颜在提倡普及女子体育时,纠正了过去“柔弱病态美人”的审美观,重新定义所谓的美人应是精神上、身体上健康的美人。另外,霞飞学者在《妇女的爱美》一文中提出,健康美是着重于女性身体各部分均衡、和谐的美。钱一伟学者在《妇女美的问题》中还指出健康美与面貌美的不同,貌美且体弱的女性不是合格的美人,他非常赞成由运动呈现出的自然美。1936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举办选“金陵健康小姐”的活动,其中评审标准有一项是“各部器官之健全,全身姿势之正确,举动自然,精神活泼”[15]。主要目的是纠正以弱为美的审美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妇女观,社会开始接受思想活跃、体质健康的妇女形象。新的妇女形象的树立,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心理,最终营造了一个新的社会意识环境。正是由于中国妇女普遍参与体育运动,才使得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达到高潮。
民国初期,女性体育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女性体育是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体育将女性身体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解放出来,随着体育思想的不断深入,女性意识到体育能够带给她们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她们在拥有一定体力的同时开始追求男女平等。无论是在受教育的权利上,还是在经济独立、参与政权等方面,女性都开始积极追求平等,中国女性十分珍惜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权利。她们不断地提高着自己的身体素质,同时还更注重健康美的展现,女子体育有利于在妇女解放运动上摒弃“男尊女卑”,争取“男女平等”,拥有健康美意识的女性是“新妇女”形象的标志,因此女性在追求健康美的道路上亦是促进了妇女自身解放运动的发展。
4 结语
从晚清时期到民国初期,女性体育的产生与演变不是偶然的,它受到当时社会变化以及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女性体育虽是启蒙于维新时期的思想,但更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的熏陶,各种新观念的涌现促使女性体育日益成熟,并且使之不断向外传播。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推动女性体育观念的诞生与更新,新的思想观念不仅促进女性体育实践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女性体育文化在吸收融合了大量近代西方先进女子体育之后,越发显得充实和丰富,这是历史进步的表现。民国初期女性体育作为中国近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国近代体育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乃至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政治经济方面。国外列强侵略、国内政权动荡的政治局面和国民经济状况,使国人认识到女性同男性一样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建设中应起到助力作用,从而认识到提高中国女性素质、增强女性体质的重要性。其次,在新文化运动的启迪下,面对内忧外患、国家积弱的社会现实,先进人士高调认为女性肩负着强国保种、生育及教育健康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因此女性摆脱愚昧、增长见识、提高身体素质的迫切性得到了提倡。总之,在清末民初这一动荡时期女性体育得到重视,它的出现顺应时代召唤,是社会变革发生的必然趋势。最后,女性体育的兴起与发展,实际上是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一种呼应,女性获得参与体育的权利,也是妇女得到解放的重要体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展可以说是中国民国初期女性体育得以发展的必要因素。总之,政治、经济因素是清末民初女性体育得以兴起与发展的重要背景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是民国初期女性体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代妇女解放运动是清末明初女性体育兴起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这些社会变革使得女性体育的出现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永久性地存在于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