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招魂》“黑齿”考

2020-01-07苏永延

关键词:招魂楚辞槟榔

苏永延

(厦门大学 人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学一颗辉煌夺目的明珠,焕发出永恒的迷人魅力。自古以来,研究《楚辞》诸家如过江之鲫。即使现在,它依然有着常读常新的强大吸引力,使人不断深入探究。如《楚辞·招魂》中有一句话,“魂兮归来,南方不可止些,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关于“黑齿”如何解释,就值得深入探讨。毕生以研究《诗经》《楚辞》而享誉中外的复旦大学教授陈子展先生,在他的《楚辞直解·招魂》(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中,就把“黑齿”译为“漆齿”,“漆”亦有“染黑”之意,但他没有进一步解释齿是如何染黑的。自古以来,研究楚辞诸家,从东汉王逸始,至宋洪兴祖、朱熹,乃至明清时期的汪瑗、王夫之、蒋骥、钱澄之、林云铭、戴震、陈本礼、刘梦鹏、胡文英、马其昶,近现代以来的楚辞研究大家如梁启超、游国恩、闻一多、郭沫若、姜亮夫、孙作云、陆侃如等,或者没有提及,或者对这一现象都没有作详细的阐释。

本文拟从“黑齿”入手,综合历代诸家对“黑齿”的解释,探讨“黑齿”是如何形成的,并对形成原因作一些初步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一、历代注家对“黑齿”的解释

关于“黑齿”的解释,直到现在,不少注楚辞的著作,对“黑齿”的形成原因尚无确切、明晰的解释。历代楚辞注家对“黑齿”的解释,概括起来,有如下四种:①存疑;②不解释;③以草染齿;④以漆染齿。

存疑说。蒋天枢先生的《楚辞校释》里说,“‘黑’,一作‘墨’,《山海经·海外东经》、《大荒东经》有黑齿国,黑齿不详何俗,岂雕题人复墨其齿欤?”[1]蒋先生对“黑齿”之俗以存疑的方式提出来,在没有得到确切证据之前,他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以设想的语气指出,可能古代黑齿国之人,同时也是在额上文身。但这仅仅只是假设而已,他把问题留给读者自行去深入玩味。

不解释其实也是一种态度。但其中原因较为复杂。如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的《楚辞章句补注》云,“黑,一作墨。”“言南极之人,雕画其额,齿牙尽黑,常食蠃棒,得人之肉,用祭祀先祖。”(1)(汉)王逸注、(宋)洪兴祖补注:《楚辞章句补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96页。此注对“黑齿”的原因并无特别的说明。朱熹的《楚辞集注》亦仅提“黑,一作墨”而已[2]。从汉代至宋代,注家如王逸、洪兴祖、朱熹等人,他们对“黑齿”风俗是否熟悉,已不得而知。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来看,有两种情况是不作解释的:一种是不知道详情而不注;一种是习以为常而无需作注。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当时人们所熟稔的事物逐渐消失之后,后代的人们觉得十分陌生时,才需要有人加以解释。所以,不解释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也无从推究了。这种不解释的方式就这样流传了下来,如明陆时雍,清王夫之、胡濬源、胡文英、马其昶、王闿运,以及今人董楚平、王泗原、汤炳正、钱玉趾、聂石樵等注家,他们对“黑齿”也均无解释。

以草染齿说。如《战国策·赵策》的鲍本注“以草染齿为黑”(2)刘向编:《战国策》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57页。。黄凤显注的《楚辞》也解释为“将牙齿染黑,此皆南方人习俗。”(3)黄凤显:《楚辞》,华夏出版社1998年,第246页。黄灵庚的《楚辞章句疏证》也有用“集解:刘逵曰,以草染齿,用白作黑。”(4)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第四册,中华书局2007年,第1972页。吴广平则说得更宽泛一些,“用生漆或黑色染料将牙齿涂黑,或嚼某种草药将牙齿染黑。雕题、黑齿均为南方初民的习俗。”[3]这种说法显得比较具体一些,但为何要把牙齿染黑?用什么草?则语焉不详。

以漆染齿说。清蒋骥的《山带阁注楚辞》,就注为“黑齿国在永昌关南,以漆漆其齿。”(5)(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60页。持相同见解的注本很多,如清陈本礼《屈辞精义》、袁梅的《屈原赋译注》(齐鲁书社出版社1983)、胡念贻的《楚辞选注及考证》(岳麓书社1984年)、马茂元《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张愚山的《楚辞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吕晴飞的《屈原诗歌评赏》(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杜月村的《楚辞新读》(巴蜀书社2001)等。漆能否用于染齿?按生活常识来看,是不可能的。因为漆来自天然漆树之汁液(俗称大漆),漆树是一种毒常春藤属的树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触摸可中毒。而漆则采自这种树所分泌出来的粘稠乳汁,在空气中则可固化,一般是用于木器上漆。如此具有毒性的物质,“黑齿国”的人显然不会冒生命危险,往牙齿上涂漆的。因此,以漆涂齿使之变黑,此说难以成立。

二、“黑齿”国地域探究

那么“黑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在分析“黑齿”形成原因时,我们不能不提及与之相关的“黑齿国”,二者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关于黑齿国的记载,尽皆位于南方。如《山海经》卷九注“东夷传曰:倭国东四十余里,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至也。”[4]从这则注可知,倭国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相当明确的指向性,那就是现在的日本。《汉书·地理志下》云,“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6)班固:《汉书·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62年6月版,第六册,第1658页。可知我国历代对倭国并没有地理上的认识歧义。那么“祼国东南有黑齿国”的地理方位可以确定下来,其远近可通过“船行一年可至也”来加以推测。从地理环境来看,日本的东南方向是广袤的太平洋,离得较近的则是散布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如果说从古籍关于黑齿国的描述中,我们只能推测的话,现实生活也能起到辅证的作用。据记载,大洋洲密克罗尼西亚岛居民有一个习俗,以染黑牙为美。假如谁在吃饭时或讲话时露出白牙,就会被视为民族的败类,遭到人们的咒骂和处罚。因此,小孩刚长出乳牙,父母亲就立即将其牙齿染黑(7)郝耀华编:《资料卡片杂志》,2005年第11期,第59页。。莫非这就是古代所谓黑齿国的遗俗。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黑齿国倘若是现代的密克罗尼西的话,那么黑齿其实不仅仅只是这个地方才出现,其他地方也有黑齿的记载。如《战国策·赵策》“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姚本注“瓯越”为“后语作临越,临,亦百越之一名也。战国策作林,今俗尚称林奴、临林,今雷州左侧。”(8)刘向编:《战国策》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57页。又《吕氏春秋》:“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树之所,捪天之山,鸟谷、青丘之乡,黑齿之国;南至交趾、孙朴、绩樠之国。”(9)吕不韦编:《吕氏春秋·壹行》,《诸子集成》卷6,上海书店1986年7月版,第292页。这二则材料显示,黑齿国所在的位置恰好位于南方如雷州半岛及中南半岛等地区,这些地区也有黑齿之俗。这是有相当充足的史料可为佐证。古代越南人无论男女,都以黑齿为美。18世纪时,越南阮惠皇帝曾向出征的战士发出“为长发而战”、“为黑齿而战”的号召,可见黑齿之俗在越南有过相当长的历史传统。

如果我们把有黑齿习俗地区串起来考察,就会发现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现象。从密克罗尼西亚到东南亚、台湾等地,都有关于黑齿现象的记载。若从语言特点来研究,这些地区可纳入南岛语系的范畴。六千年前南岛语系诸民族就开始从亚洲大陆东端,向东南亚海岛地区及西太平洋诸岛迁徙,并逐渐扩散至大洋洲。因此,这些地区出现黑齿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黑齿”形成诸因及方法考

东南亚及西太平洋诸岛,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导致普遍黑齿的原因大都与物产、生活习惯或审美趣味有关。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产有槟榔,嚼食槟榔之风颇为盛行,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嚼食槟榔会导致黑齿。如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岭南道九》记载云:

槟榔树如棕榈,高七八丈,无柯枝,上有十许叶,正月结房二百余子,花甚香。每生即落一箨,箨堪为扇。至五月熟,大如鸡子。以海蠡壳烧作灰,名曰蛤奔灰,共扶留藤叶和而嚼之,香美除口气,以食令人黑齿,故南中有雕题黑齿之俗。”(10)(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第170卷。按:宋本的《太平寰宇记》已有大量的轶失,本文的材料系后人的增补,来自《文渊阁四库全书·470》,第528页。

《广西通志》卷92云:“犽女黑齿鲸面绣额为花草蜻蛾蜨之状,所谓雕题漆齿者也。”(11)(清)金鉷:《广西通志》卷92,《文渊阁四库全书·567》史部325地理类,第551页。在卷94又提到“瓯越桂国损子雕题(生首子则解而食之,绣花纹以饰额曰雕题,俗嗜槟榔,其齿皆黑,曰漆齿)”(12)(清)金鉷:《广西通志》卷94,《文渊阁四库全书·567》史部325地理类,第575页。,这也是认为食槟榔会导致黑齿的论据。又如黄叔璥的《台海使槎录》(台湾大通书局印行)亦云:

按范石湖集云:“顷在峤南,人好食槟榔,合蛎灰、扶留藤(一名蒌藤),食之辄昏,已而醒快。”三物合和,唾如脓血,可厌。[5]

嚼食槟榔,会使人有微醉之感,微微发汗,具有祛瘴之功効。然久食槟榔会上瘾,不食则无神乏力。又长期嚼食,会使牙齿变黑。黄叔璥描写归化土番的生活:

男女同川而浴,未婚娶者夜宿公廨,男女答歌,相慕悦而后为夫妇,拔去前齿,齿皆染黑,传所谓雕题者乎?[5]169

哆啰啯社,成婚后,男女俱折去上齿各二;彼此谨藏,以矢终身不易。[5]101

这种拔齿而为夫妇,是作为夫妻之情矢志不忘的信物。其齿尽黑,就是他们常食槟榔的明证。直到现在,台湾及东南亚一带的人仍有嚼食槟榔的习惯。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姚拓的《捉鬼传》就写了一老年忤工,黑瘦得可怕,又因食槟榔,口红齿黑,冬夜到电影院看电影,被人误为吸血鬼的故事。

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认定常食槟榔是导致黑齿的唯一原因。因为种植槟榔的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人们也有嚼槟榔之风,他们在咀嚼时,卷少许于蒟叶内,加少量酸橙共嚼,以便促使唾液分泌出刺激性的生物碱。或者在此中加入少许豆蔻、姜黄或其他芳香剂,也能产生大量砖红色的唾液。但这并不一定能使牙齿发黑,只能使之显得不太洁白罢了。

真正使牙齿完全发黑,而且黑得发亮,则是古人们有意为之,他们认为黑齿就是一种美,于是用各种方法将牙齿染黑。如《平台纪略》卷6提到下四社、八社之番,黑齿纹身,不种桑田的现象,黄叔璥的《台海使槎录》对南路凤山番如何黑齿有着十分详细的记载,当地人“每日取草擦齿,愈黑愈固。”③这种草名为“齿草(枝叶高尺许,番人取其枝擦齿,久之皆黑,故名)”(13)周元文:《重修台湾府志(下)》,卷十八,物产篇,台湾大通书局印行1984年版,第520页。,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古人用齿草擦齿,“愈黑愈固”,是认为这种草有保护牙齿的功效,牙齿就是这样因用药草擦拭而变黑的。

当然,因为每个地区的物产不同,台湾土著用“齿草”来染黑牙齿,越南人对如何使牙齿黑得发亮则有深入、复杂的制作程序。罗长山对此有着十分详细的描述,现将具体过程附于如下:

染齿之前,找来紫梗研成粉末,滴入酸柠檬汁,装入瓶内封存七天七夜后,等到睡前,将这药物涂在两片椰树或槟榔叶上,分别贴在上下两排牙齿上,吃东西只能吞。这道工序要进行七天七夜。等到牙齿红得像蟑螂翼一样,才涂上染齿药,染齿药用黑矾和紫梗拌制而成,涂上一两遍后,牙齿就变黑了。这时黑得不理想,找来干椰壳架在铁刀上烧,壳里的黑色胶漆渗出,再用胶漆涂上,牙齿就会又黑又亮。在古代男子只染一两次,女子次数多一些。未成年男女不染的。黑齿习俗,越南已经绝迹了。[6]

越南的黑齿习俗,可以说很具有代表性。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20世纪初前后一些越南人的黑齿照,就是那个时代审美趣味的真实反映。我国云南的布朗族青年男女成年仪式也有“漆齿”的习俗,但这与古代大片地域黑齿习俗相比,已极为罕见了。

四、结语

古代的“黑齿国”,其齿黑不是用漆涂的,而是因饮食关系,或是保健、审美等诸多原因而形成的特殊形态。人们对美的认识标准也都是相对的,每一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古代认为美的东西,现在的人们可能无法接受;今人的审美理念,也不一定符合古人的口味。黑齿之美,虽盛行数千年,但当这种风俗不传之后,就迅速被后人所遗忘。本文在此所作历史的钩沉,聊为逝去的历史留下一点遗响。

猜你喜欢

招魂楚辞槟榔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楚辞英译研究》评介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李铁环作品
5月槟榔市场监测分析
8月海南气候动荡 农作物减产剧增
6月槟榔市场监测分析
槟榔之味《粤中见闻》:“以槟榔肉兼食,味厚而芳。”
招魂(短篇小说)
招魂
以《诗》释《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