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互联网+数学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

2020-01-07王红力

科学咨询 2020年38期
关键词:学科高职思维

王红力

(黑龙江能源职业学院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引言

高职学生相比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基础比较薄弱,对于数学这种前后连贯性大又需要一定学科思维的学科,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互联网由于它的色彩丰富性和生动形象的直观性,将它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融合,可以多角度进行数学教学,从而有效中和高职数学教育枯燥无味的特性,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本文旨在讨论互联网如何与高职数学教育相融,从而衍生出更好的能够真正付诸于普及化实施的教学方法。

一、高职教育现状

(一)学生基础差

相比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对于数学这种逻辑思维比较强、知识相对晦涩难懂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1]。在此基础上,高职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厌学,甚至自我放弃。而且这一现象是群体性的,高职的学习氛围,更加提高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这种情况是高职教学中十分常见的现象。

(二)老师教学松懈

基于上述学生特点,在部分高职教师眼里,他的学生天然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差一等,学生接受不了数学知识,取得不了优异成绩,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从不去自身找原因,也不去反思革新自己的教法。学生的自身特点是基础性因素,教师的松懈就是关键性因素,是这部分教师的松懈,让本就基础薄弱的学生,更加难以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恶性循环。需知再好的石头,没有好的打磨工具和技艺,也很难把它变得耀眼夺目;而朽木,若是带着匠人的心意细细琢磨,也会大放异彩。学生之于老师,就像是刻石之于匠人。

二、互联网自身优点

(一)色彩丰富,直观性强

教师在以传统的黑板为教学基础性工具的教学过程中,设计出的教学工具,大多呆板单调,不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也就不能起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2]。而且传统教学工具的设计制作,费时费力,再加上效果并不明显,很多教师选择了放弃。而现今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可以借助于多种色彩、多种手段,生动灵活地开展课堂教学。在设计方面,有大量的网络素材可以参考,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自主选择并加以创新。而在制作方面,借助相关软件,教师可以直接生成他们需要的图表和几何模型,省时省力。

(二)多维架构,立体性强

互联网的优点,在学习几何知识时显得尤为明显。高职阶段的几何知识,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几何知识,难度系数直接跃升。学生很难在平面内建立起很好的几何模型,也就不能发现题目的解题关键。借助互联网可以在三维坐标下生成立体图案,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学习中观察,更好地抓住解题关键,并形成一定的空间思维。

三、互联网与数学教育融合的具体方法

(一)生动开场,活跃氛围

互联网可以提供的教学素材不仅仅局限在图片线条方面,互联网还可以提供音频影像资料[3]。在课堂开始的时候,为了让下课玩闹的学生收心,吸引学生注意,也为了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安排色彩鲜明的图片、悦耳的音乐和趣味性强的视频。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可以在开场摆放房梁、塔吊和衣架等日常常见图形,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固性和它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然后设置疑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怎样可以具备这样的稳固性,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产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贴合现实,培养数学思维

因为互联网技术可以多角度多维度地展示教学内容,在一些与现实结合性较强的问题处理上,根据互联网甚至可以生成小动画,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理清问题脉络,从而形成比较明确的解题思路[4]。将题目与生活的相关性放大,除了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内在逻辑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这门学科的应用性,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框架整理,重点明确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比其他学科要强,但也四散着零碎的知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整理零碎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整理知识框架,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学科脉络。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板书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而借助互联网,教师可以提前搭建好系统性框架,提前做好知识总结,更加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5]。

四、结束语

高职阶段的数学教学状况一直让人担忧,学生基础差,学习氛围糟糕,教师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如何打破这种教学僵局是一个问题。将互联网融入课堂教学,丰富数学课堂,让课堂更加地生动活跃,从而优化数学教学模式,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可以借助丰富的音频影像资料,打造生动的开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三维架构,展示立体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培养数学思维,提高学习动力。

猜你喜欢

学科高职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学科新书导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