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联合培养输送定向人才模式研究
——以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

2020-01-07王洪建胡开群

科学咨询 2020年38期
关键词: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应用型

彭 烨 王洪建 胡开群 邱 值

(重庆工商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重庆 400067)

近年来,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生源越来越好,学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学校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缺乏实践性,反映出了校企联合不够深入,导致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较差。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结合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特色和教学实践,开展基于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定向人才模式的创新研究。为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探索出一条充满前景的道路。

一、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高校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条件下进行了大量和研究和探索,尤其在2019年教育部颁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来,各高校加强了对校企联合培养的重视。比如高校与企业共同建造实训基地,特聘企业专业人员到高校担任教学任务(称第二导师)等等。目前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目前国内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案例还不多见。相反,国外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案例就经常报道。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就比较重视校企联合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应用型高端人才能更好地为公司和社会产生更高的价值[1]。

随着前几年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政策,以及国家减税降税、扶持制造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换、鼓励人才引进等措施的实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比如在研发行业,最近比较热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等领域,这些机械制造领域对设备、场地以及人员实践能力和创新要求都很高。现如今许多企业的CEO或者CTO都由高校的教授或者博士担任。我们认为,这样更能实现校企联合的目的,对于机械工程专业来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培养是可行的、可取的,联合培养可以作为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定向人才的一种新途径[2]。

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开放性

联合培养是通过高效与科研机构、企业、地方政府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校内的理论知识和校外的实践操作技能,拓宽办学理念,增强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素质。

(二)协调性

联合培养不再是由学校单方面负责人才培养,而是由校-企-学生三方面共同协作完成人才的培养。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义务,共同培养出对社会、企业有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三)应用性

联合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复合人才。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能很好地弥补学生单方面吸取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性的不足,由于机械专业实践性较强,应更加重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四)共赢性

联合培养强调合作培养人才,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和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支持的利益共同体。

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是因为目前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培养人才更加偏重理论知识,忽略了实践操作性,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到企业实习后,无法与公司所需技术岗位对接,难为适应公司生产进度,无法满足给企业产生高价值。导致定向人才的匮乏,学生的就业薪资偏低,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实时社会发展需求了解不足,致使培养出的人才见识不够宽广,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使用新型设备人员的要求,难以对当下社会发展产生极大的价值。

针对这一矛盾,需要建立一种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机制,需要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习,而不能单靠在课堂中接受理论知识和在实验室少量的实践。通过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老师与企业一起协同培养,让学生接触生产实际,提高实践能力,体会实际的项目工程,更加了解企业对岗位的实际要求,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为公司所用,才能很好解决人才供应需求,使教育资源利益对大化。因此,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以及中外之间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方面,要在强校企之间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3]。

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条件

培养专业定向应用型人才是培养既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能够充分地展现两者的优势——本科院校所掌握的扎实的理论知识、企业所学的较强的操作实践能力。因此, 需有效地结合这两点的优势来制定培养方案, 若只是简单地分几个阶段来对学生的培养, 将违背了联合培养最初的意义, 达不到真正培养定向优秀专业学生的目的, 培养出的学生将不伦不类, 没有机械工程专业的特色。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应做到:①在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习阶段,应该重视理论课程、人文课程的教学, 提高学生理论素质、综合素质;在校期间的一些实践、实验课程应多请企业的教师承担;②在机械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的学习阶段, 多向工厂里面的师傅请教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应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勇于实践中检验,这样更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实际生产线上出现的问题能够合理解决。校企双方互派教学人员进行交叉教学, 以保障校企联合培养给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结合;③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阶段, 院校教师应到企业进行现场理论知识的指导, 达到校-企-学生三方紧密合作;④在最后做毕业设计的阶段, 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时,也应该做到三方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五、结束语

紧密结合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实际情况,构建了以理论为基础,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创造了新的教学方法,整合了学校、企业和个人的资源优势,制定落实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完善课程内容,构建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使高校培养出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形成良性互动,促使校企协作发展、共赢。通过联合培养,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工程中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应用型
重庆工商大学作品欣赏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重庆工商大学学科简介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机械工程》第五届编委会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简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重庆工商大学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重庆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