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蚁群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
2020-01-07刘永建曾国辉李晓斌
刘永建,曾国辉,黄 勃,李晓斌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上海 201620;2.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上海 200235)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是当下研究的热点,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提出了各种算法,如RRT算法[1]、模拟退火算法[2]、人工势场算法[3]、粒子群算法[4]、Dijkstra算法[5]、A*算法[6]和蚁群算法[7]等。
但是上述提及的各种算法,都存在各自的缺点。RRT算法在搜索过程中进行随机搜索,只要从起始点到目标点有连线,则立即生成一条路径,所以生成的路径既不能保证路径最优,又不能保证搜索时间最短。粒子群算法与模拟退火算法效果的优劣在于适应度函数的选择。Dijkstra算法,属于一种贪心算法,其只考虑当前节点到下一节点的距离,易陷入局部最优。算法在搜索期间进行全局搜索,搜索时间慢,而且搜索的方向有可能与目标点相背离,最终导致搜索失败。A*算法在Dijkstra算法的基础上,引入启发函数引导路径搜索的方向。但传统A*算法通过比较邻域的启发函数值F来逐步确定下一个路径栅格,当启发函数值存在多个最小值时,A*算法不能保证路径搜索获得最佳解决方案。
对于路径规划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在文献[8]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算法。该方法在初始种群生成过程中增加了偏移机制,并且将人工势场算法和偏移机制分别引入到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中,提高了全局搜索的能力。文献[9]提出了最大最小蚂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信息素增长过快导致的局部最优问题。文献[10]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在算法中基于狼群法则对信息素进行更新,避免陷入局部最优。
传统的蚁群算法[11]存在搜索速度慢且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本文对传统的蚁群算法进行改进,将A*算法[12]和蚁群算法相结合,在传统的A*算法的基础上,改进估价函数,增加了目标点对路径搜索的影响程度。然后,文中改进信息素挥发因子[13],使信息素挥发因子动态变化。最后通过MATLAB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蚁群算法在最短路径上明显短于传统的蚁群算法,且在收敛速度上明显比传统的蚁群算法[14]快。仿真验证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是有效的。
1 建立栅格地图环境
栅格法(网格法)是机器人路径规划建立地图环境的常用方法,适用于各种算法的环境建模。本文采用栅格法对蚁群算法[15]的地图环境进行建模,建立大小为20×20的方格,坐标轴依次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标注。本研究将机器人的整个工作环境划分为20×20的大小。环境中若存在障碍物,将其对应的方格标注为黑色,不满一方格的按照一个完整的方格计算;白色的区域代表完全可通行区域。在(0.5,19.5)处设为起始点,在(19.5,0.5)处设为目标点。在网格环境中,机器人可以安全地搜索可行的最佳路径,同时避开障碍物,如图1所示。
2 传统的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是科学家从蚂蚁觅食的行为中得到的启发,它是由Marco Dorigo于199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传统的蚁群算法主要模仿蚂蚁觅食的行为,蚂蚁通过释放信息素进行信息的传递。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蚂蚁都会循规蹈矩,有的蚂蚁会另辟蹊径,有可能会发现更短的路径。在蚁群算法中,针对这一现象,科学家引入信息素与启发函数对目标点的影响对路径进行选择。
蚂蚁k(k=1,2,3,…,m)根据移动过程中所有先前蚂蚁留下的信息素对下一节点进行选择。传统的蚁群算法根据状态转移规则选择下一个节点。在蚁群算法中,禁忌表tabuk(k=1,2,3,…,m)表示蚂蚁k当前正在传递的节点。当蚂蚁全部寻径完成时,清空禁忌表并继续下一次迭代。根据信息素和启发式信息的分布确定蚂蚁的状态转移概率。
状态转移概率公式
(1)
启发函数
(2)
其中,ηij(t)为启发函数,表示的是路径长短对节点的选择影响程度,在求解距离的方法中,典型的有欧式距离与曼哈顿距离。曼哈顿距离不能直接确定对角节点之间的距离,欧氏距离是两点之间的线性距离。本文选择欧式距离法。距离越大,启发函数的值越小,相反,距离越小,启发函数的值越大,则从当前节点选择下一节点的概率越大。
信息素浓度
Tij(t+n)=(1-ρ)·Tij(t)+ΔTij(t)
(3)
(4)
3 改进的蚁群算法
3.1 A*算法
A*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16]算法,它是在Dijkstra算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算法。Dijkstra算法是一种贪心算法[17]。A*算法在其基础上,引入一个启发函数,在保证最优路径的前提下,采用启发式搜索。A*算法通过估价函数确定搜索方向,使其朝着目标点前进,该启发式搜索的估价函数是
f(n)=g(n)+h(n)
(6)
其中,f(n)表示节点n的估价函数;g(n)表示从起点到当前节点的实际代价;h(n)表示当前节点到目标点的估计成本。本文使用欧式距离测量两点之间距离
(7)
其中,(x1,y1)、(x2,y2)分别表示两节点n1、n2的坐标。
本文将A*算法与蚁群算法相结合,在A*算法的基础上,将启发函数作如下改进
f(n)=mg(n)+(1-m)eh(n)h(n)
(8)
其中,m为[0,1]之间的常数,表示g(n)与h(n)对f(n)的影响程度;eh(n)增强了启发函数对估价函数的影响程度,增加了目标点对路径搜索的吸引力。
3.2 改进信息素挥发因子
在传统的蚁群算法中,信息素挥发因子[18]代表蚂蚁剩余信息量的挥发速度,通常为一固定常数。若在搜索时全程保持信息素的挥发速度为一恒量,则会降低全局搜索的效率。本文通过改进信息素挥发因子ρ,使ρ随时间服从泊松分布。ρ的变化情况如下:在路径搜索前期,路径的选择主要依靠信息素的指引,此时使信息素挥发因子的值为一较小值;在路径搜索中期,信息素量已积累到一定程度,为了提高全局搜索的能力,将信息素挥发因子的值取为一较大值;在路径搜索后期,路径的选择较单一,使信息素挥发因子的值降低,增加信息素的导向作用。信息素挥发因子ρ根据以下公式改进
(9)
称x服从参数为λ(λ>0)的泊松分布,并且根据实验获得λ的值,本文λ取值为10。k取NC的值,代表算法的迭代次数。
3.3 改进启发函数
在传统的蚁群算法中,启发因子η与当前节点到下一节点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不考虑目标点和当前节点的影响程度,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本文将A*算法的思想融合到蚁群算法中,将两种算法相结合,可以提高收敛速度。改进的启发函数如下
(10)
其中,ηij代表启发函数;m为(0,1)的常数,m的取值根据实时环境确定。dij表示当前节点到下一节点的距离,die表示当前节点到目标点的距离,本文增加了目标点对节点选择的导向作用。
3.4 改进的算法具体步骤
步骤1环境建模。使用网格法构建二维静态地图模型。黑色代表障碍物信息,白色代表安全可通行区域,不满一格的障碍物按照一个网格计算,机器人可以自由地通过白色区域;
步骤2 初始化参数。例如迭代次数NC、信息素因子α和期望启发因子β等参数;
步骤3将所有蚂蚁置于起点并准备搜索;
步骤4结合轮盘赌法和状态转移概率公式对下一节点进行选择;
步骤5信息素更新。在蚂蚁k完成搜索后,根据改进的算法更新信息素;
步骤6重复步骤4和步骤5,直到蚂蚁到达终点;
步骤7将m只蚂蚁重置为起始点并清空禁忌表以进行下一次迭代;
步骤8判断NC是否达到设定值。如果NC达到设定值,则程序结束,否则转到步骤4。
4 仿真与实验
本文在MATLAB上进行仿真实验。硬件环境:Windows 10,CPU为Core(TM)i5-3230M、2.6 GHz,内存4 GB。通过建立二维栅格地图,地图模型为20×20个栅格。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横纵坐标的单位取值为1,最大值为20,机器人的起点为(0.5,19.5),目标点为(19.5,0.5)。机器人按照改进的蚁群算法进行路径规划。
本文对传统的蚁群算法和改进的蚁群算法分别进行了仿真实验,如图2~图7所示。
图2是机器人运动轨迹,图2(a)和图2(b)分别为传统蚁群算法和改进蚁群算法的机器人运动轨迹。由图2可以看出,该地图模型相对简单,改进蚁群算法运动轨迹较传统蚁群算法短,而且传统的蚁群算法得到的运动轨迹较曲折。图3是机器人各代运动轨迹。
表1 算法比较
图4是算法收敛曲线,图4(a)和图4(b)分别是在传统蚁群算法和改进蚁群算法下的收敛曲线变化图。由图4可以看出,改进蚁群算法收敛速度更快,并且最短路径比传统蚁群算法短。从收敛曲线的变化趋势看,改进后的蚁群算法曲线变化幅度较小,说明改进后的蚁群算法收敛性较好。表1是传统蚁群算法和改进蚁群算法的比较。由表1可以看出,改进蚁群算法在最短路径上比传统蚁群算法短,由于地图环境相对简单,最短路径相差不大,但改进蚁群算法在迭代次数上明显少于传统蚁群算法,表明了改进算法的优越性。
上述仿真实验是在障碍物分布较简单的情况下得到的,而为了验证改进的算法对环境的强适应性,需要在复杂的障碍物环境中进行仿真实验。
图5是机器人运动轨迹,图5(a)和图5(b)分别是在传统蚁群算法和改进的蚁群算法下机器人的运动轨迹。由图5可以看出,在传统的蚁群算法中,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明显比改进蚁群算法的运动轨迹冗长。在复杂环境条件下,改进蚁群算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图6是机器人的各代运动轨迹。
图7是算法收敛曲线,图7(a)和图7(b)分别表示传统蚁群算法和改进蚁群算法的收敛曲线变化趋势。由图7可以看出,改进蚁群算法在最短路径长度上比传统蚁群算法短,而且改进蚁群算法在迭代次数上也具有很大的优势,表明改进蚁群算法具有良好的实时性,能够适应复杂的地图环境。表2是传统蚁群算法和改进蚁群算法的比较,可以看出在复杂的环境下,改进算法比传统蚁群算法有较大的优势,而且改进蚁群算法在最短路径上明显比传统蚁群算法短,表明了改进算法的强适应性。
由上述仿真显示,在相对简单的地图环境下,改进蚁群算法在最短路径上比传统蚁群算法短。由于地图环境相对简单,最短路径相差不大。但是改进蚁群算法在迭代次数上明显少于传统蚁群算法,验证了改进蚁群算法的可行性。在相对复杂的地图环境下,改进蚁群算法明显优于传统蚁群算法,改进蚁群算法在最短路径上明显短于传统蚁群算法,并且改进蚁群算法在收敛时间上明显快于传统蚁群算法。这些结果表明改进算法是有效的,并且能够适应不同复杂程度的环境。
5 结束语
传统蚁群算法的缺点是算法收敛缓慢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本文提出的改进蚁群算法相比较于传统蚁群算法,更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在最短路径上明显小于传统蚁群算法,而且收敛速度快、搜索时间短、实时性较好,显示了改进后蚁群算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