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季·雨林·丁香姑娘》创作说明

2020-01-06石青华

人物画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

石青华

摘 要:美术创作的过程是画家的审美感受物态化的过程,首先有了创作灵感激发创作冲动,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锻造以点、线、明暗进行整合排列,然后以一种可视的形象表现出画家的内心体验或感受。此次创作主要探索艺术创作如何把我的审美感受以怎样的技法形式转化为可视形象,探索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直观性、表现性。我将通过我在创作毕业作品的过程中对构图、笔触、综合材料技法等方面的思考来介绍我对审美感受物态化过程的理解。

关键词:审美感受;审美创造;审美体验

一、《雨季·雨林·丁香姑娘》的创作构思

(一)《雨季·雨林·丁香姑娘》的选题来源

或许是从幼时起就受诗歌名文的熏染,在我的心里“雨季”就像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所描写出的迷惘感伤又有期待,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雨林”带给我的神秘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她神秘未知、危险却有强烈的吸引力,就像一个迷宫,我们进入其中可能会留连忘返沉溺其中,也可能会抓紧手中的绳子清醒的知道自己的目的地,怀揣着信念走出迷宫。

二、《雨季·雨林·丁香姑娘》的创作过程展示

(一)“工师之建---何处建厅,何方开户”对创作构图的探索

构图中的节奏感,韵律感要符合美的规律。在我的创作构图中,对树叶的脉络走向呈现一种有规律围绕在主体人物“丁香姑娘”周围的放射状节奏关系,如果不这么安排,画面势必会支离破碎,影响主体人物的突出地位。在对树叶的安排上遵循“疏密相生而相应,浓淡相间而相成”的规律,有虚有实才能显出自然生趣。整幅画面植物的安排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既不过分拥堵,也不过于松散,使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连起来都是一个整体,共同营造出神秘未知的氛围。本人在构图之初,把人物安排在了植物的后方,层层叠叠的树木把人物遮挡起来,画出来水彩稿之后发现无法突出人物形象,这种构图不能准确传达出人物的矛盾心理。于是我把人物挪至树木的正前方位置,把视觉焦点放在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上。再斟酌画面的比例和画幅大小的规格时,通过对创作主题、场面大小和展厅悬挂的位置多方位考虑,以渲染作品气氛为落脚点采用了近些年画家们常用的偏正方形构图方式,宽90cm长120cm。这种构图方式不仅符合上下的高度要求,而且能满足左右的宽度要求纵横之间构成了别具一格的画面空间。

(二)“工师之建---栋需何木,梁用何材”肌理笔触的探索

完整的美术创作过程的起点是画家的生活感受,画家在生活感受中有了创作冲动经过艺术加工,使审美意象物态化最后体现在美术作品上。在把创作构思通过点、线、明暗等元素可视化的过程中,我采取木板油画辅以综合材料的技法进行创作。我选择以木板做底是需要以木刻的方式突出轮廓线,在画幅中开辟出空间感,给主体物和背景拉开层次。多采用圆口小直径刻刀,沿着木板的纵向纹理进行刻画。笔触较为稠密,使背景有向后退的视觉效果。木刻完成后用乳胶和粉调至粘稠状覆盖在木刻背景上,形成浮雕的效果,但與浮雕不同的是保留了一部分木质纹理,和底胶共同构成独特的背景肌理。背景在画面中占了很大一部分,如果只是简单的铺色或留白会破坏画面的气氛和节奏。通过背景与前景材质的不同加强了画面的整体关系和构图关系。

整个画面大致可分为背景、中景和前景其分界线呈破绽圆构图,中景是排列有致的树叶,或锯齿状、圆形、长条状。在这些树叶绘制之前我先用专业底料在木板上以刮刀和画板之间空气的挤压在木板上做出曲折凹凸的肌理,待自然晾干后用丙烯在做好的肌理上描绘各种热带植物,以最能代表热带雨林的阔叶绿色植物数量最多。采用薄画法隐藏笔触,营造雨雾朦胧的湿气,叶面斑驳水汽浓厚。

画面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我称她为“丁香姑娘”。她佝偻着背,身体前倾,双眼大而有神眼珠向右边张望,像是在聚精会神地听着什么;我把它放置在整个画面的黄金分割位置,虽然在画面中占据的位置不多,但她就是观者的视觉焦点,你会不由自主的顺着她的动作模仿她的神态,想象她在看什么,在想什么,我认为这就达成了我的目的,观者站在她面前能有所思索,能试着猜测画中主人公的想法,就是在与我互动,这就完成了艺术感受的交流,这也是具象绘画相对比较容易使大众接受的原因,他的可见形象的载体与观者的距离并不遥远。他们容易接受,容易与自身的感受经历相联系,也许他见过与“丁香姑娘”有相似气质的人,也许他去过热带地区旅游特别喜欢宽阔肥厚的植物叶片,这些都为我创作构思提供了一些依据。所以我会提取一些、删减一些、组合一些元素,构成一个艺术典型形象。

三、《雨季·雨林·丁香姑娘》创作体会

在创作之初我无法确定我的主题,甚至不清楚我要画什么,长期以来的基础素质训练使我握画笔的手只会临摹现实,照抄自然,一直以来只会用手画画而不是用大脑,所以当我要开始试着与大自然拉开一定的距离时,我像是没了大树依靠的藤蔓,像是没了根须的植物,一瞬间枯竭。我开始思考美术创作是什么,它不是简单盲目的去复制现实,它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它需要表达“内在”表达画家真实的情感,一件美术作品展现的是艺术家的内心而不是一处景物的复制品。它需要激起观者内心与作者同样的情感,是一种审美体验的交流。绘画作品本身只是一件承载着审美情感、审美体验的可视载体,是一件工具,是一种媒介手段。画面的每部分都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或主观思想世界的感悟。莱辛认为诗歌可以用语言以抽象的概念加以人格化显现特性,而艺术家的创作是一种移情(emoathy),通过作者观察大自然发现审美主体的情感特点,归纳总结出特定的表象反映出与之相应的情感。帮助画家富于美术作品鲜活的生命力。

四、结论

油画发展至今已经历过数百年的岁月,它的前身是15世纪前的蛋彩画,发展至今油画的材料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植物油和油画颜料了,在技法上的创新也不局限于罩染法,直接画法,而是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我的此次创作旨在突破自己一贯的绘画习惯,不破不立,这次的创作过程使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纠正了以前的一些错误想法,让我真正了解到一副好的作品是如何经过艺术家的千锤百炼创造出来的,对我以后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戏剧人物角色与历史中人物形象的差异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的视角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江山之助”探義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