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小器作 非遗大手艺
2020-01-06刘东梅
刘东梅
早在上半年,就和北京木雕小器作的傳承人王兆琪约好了采访,无奈因疫情反复搁浅。直到立秋之时总算又确定下时间地点,不想又赶上一个暴雨天。一路风雨,一路泥泞,我驱车赶到40公里外的原北京市工艺木刻厂,在一座两层小楼里,见到了专程从廊坊赶来的王兆琪大师。
工艺美术大师的非遗传承之路
王兆琪应该算是社会传承形式下出现的非遗传承人。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行动轻快,完全不像年过七十的老人。大家都称他“大师”,他摆摆手说:“什么大师呀,就是一手艺人。”
他一说起木雕就自带亲和感染力。1964年他初中毕业分配到北京工艺木刻厂雕刻组,学习工艺木雕,“当时感觉这是一个技术活,比别的工种更容易涨级。”便高兴地跟着师傅认真学习、潜心钻研,渐渐地爱上了这一行。越干越爱,越爱越干,从学徒工一路干到了工艺美术大师。
在王兆琪从事传统工艺木雕50余载的职业生涯中,他先后担任过技术科副科长、车间负责技术质量的主任等。1989年他被评为工艺美术师,2015年被推荐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木雕小器作》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被认定为北京三级工艺美术大师。他曾向名家学习书法、篆刻。他还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圆明园、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等设计制作过装饰壁画、家具、工艺礼品的配套产品,为外交部的国礼设计、制作配套工作至今。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王兆琪扎根工艺木雕事业,也得到业界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作品《江山如此多娇》《葡萄》《山水》《微缩金銮宝座》等先后获奖。
作为第三代传承人,他肩负起继承并发扬前辈传承人手艺的重任(第一代传承人张玉宽、陈希林,第二代传承人刘玉泉、冯振海、赵树清、邓文喜、韩庆卷、香永福、邱立印等),同时着力培养下一代传承人。木雕小器作的未来可期。
源自宫廷的民间手艺
木雕小器作从皇家宫廷造办处流出传播之地就是北京,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居住都城里的宗室王公和达官显贵为之提供了充足的市场需求。北京木雕小器作的作品,是文人与艺匠的结合体。明清时期,帝王与文人都参与了小器作的设计,他们把独特的审美融入其中,使之真正成为高雅的艺术品。此外,这些作品给人的观赏感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的是指造型手法、工艺水平的外在神采,无形的是指其内在的文化韵味,既有宫廷文化,又具民俗文化特性。其中宫廷艺术风格的形成,总的发展趋势可以说发轫于辽金,奠基于元,成就于明,兴盛于清,延缓于民国,发展于新中国。
元朝时,北京的木器制作业开始发达。官营手工业将木器制作分为大木局、小木局,还有专做器物的雕木局等。明代又专设御用监,清代造办处下设的凿活作、木作、旋作等都与木雕相关。乾隆年间,将苏、广一带的木雕巧匠充实到皇家造办处,形成了独具宫廷风格的木雕艺术流派。清代在崇文门外东晓市附近,有个叫“北拐弯”的地方,周围几条胡同里有大大小小三十多家木作坊,集中了大批木匠师傅,有些还是应召进宫干过木雕的能工巧匠。因鲁班被称为木匠的鼻祖,所以这个地方后来改称鲁班馆。
随着明清两代北京的小器作行业蓬勃兴盛,各种材质、不同技法的工艺雕刻纷纷登场。其中的硬木小器,是指用紫檀、黄花梨、红木、鸡翅木、桦木、楠木等木材制作的文房用具和陈设艺术品,器形多样,雕饰精美。清代硬木小器中还有镶嵌犀角、象牙、螺钿为装饰的,统称为“百宝嵌”,也是料实工精,华美异常。
辛亥革命以后,这个行业渐趋萧条。20世纪30年代前后,正是中国古建发展的重要时期,配合着学者们的科学研究,北京的小器作匠人巧夺天工,制作了一批按比例缩小的古建筑模型,梁架榫卯,纤毫无差,这大概算是最后一次大制作了。40年代,除了少数的匠人为玉器、景泰蓝、雕漆、烧瓷等行业配制各种座、架、几、台,以及首饰盒、多宝格外,作为一个独立行业,北京的小器作就基本上式微了。
新中国成立后,对工艺木雕的需求量增加。双合成等北京比较有名的小器作相继组织起来,在崇文区白桥地区成立了文仪社、宫灯社等木雕生产合作社。1956年,由这些合作社组建成了北京市工艺木刻厂。这个厂子里,就有专门做小器作的工匠,王兆琪就是其中的一位。改革开放后,原企业改制为今天的北京市工艺木刻厂有限责任公司。
浑然天成巧出作
在传统的木工行业里,分为主营建筑和普通木器的“大器作”,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大件”,而那些专攻精致工艺和艺术雕刻的“小件”就叫“小器作”。北京木雕小器作由于有宫廷传承的原因,具有选材严苛、做工精细的特点。它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为景泰蓝、玉石、雕漆、瓷器等工艺品配制底座或框架;另一种是独立的木雕工艺陈设小件,主要有案屏、木匾、文具等,可供装饰、欣赏或把玩,兼有实用性。因此,小器作工匠常说,他们既是主角,但更多的时候是配角。此外,他们还承担修理修复破损物件、模型模具文物复制的工作。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脚下没鞋穷半截”,这木座就相当于人脚下的鞋。木座是北京木雕小器作的主打产品,也是提高艺术品整体品质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有素座、花座、丝座(金银丝镶嵌)、天然座、复合座(即两种以上合在一起的)、几架等,其中以花座占比最大,因而制作人员也最多,在雕刻中分工较明细;素座工序同花座,但不加雕刻;丝座木工工序同花座,纹样用金银丝镶嵌;天然座的雕刻图案表现山、石、云、水等自然元素,是一种高档木座,其特点是雕刻从设计到制作均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要求技藝较高。
人们在欣赏作品时,往往会忽略烘托作品的底座,底座本身也是作品呀。它要根据烘托的内容、风格、形制一对一地打造,做到气质恰如其分,工艺严丝合缝。比如为一尊玉雕观音做底座,其厚薄不均,形状不规则,底座要绝对吻合它的构造。为上下呼应,底座四周最底端是排列整齐的莲花瓣,中上部分是表现水涟漪的波纹,中间镶嵌荷花,细节中见功力。远看近看,交相辉映,击节称绝。
为了有更直观地了解,王兆琪大师拿出几件作品的图片做讲解。首饰盒是由浮雕的手法,表现鱼龙变化图案。依据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鱼正好在龙门之上,头已经化为龙,身体还是鱼形,跳过龙门即化为龙,呈现的是以静态表现动态的奇妙。皇帝装印的盒子叫宝盝,乾隆在位时将办公用印章归纳25方,宝盝现存故宫交泰殿。宝盝共三层,外两层为木盒,第三层为银质的盒子,我们只做木盒及下面的架子。还有为圆明园文物首归仪式书上钤印用的印及宝盝的设计、制作。桌屏的结构、做工与家具地屏无异,只是形态小,或叫做小家具,有独扇、三扇、四扇、五扇甚至更多。有座屏,全部固定为一体;插屏,多数没有帽子,上下可以分离;围屏常见的是四扇、六扇。桌屏既可作为配套(屏风芯非木材的),又可做独立产品(屏风芯是木质的)的品类,是陈设品中的佳品,用途较为广泛。
王兆琪说,要想小器作有出路,更要增强它的实用性。他拿出一个果盘,造型看似简洁却不简单。木头的纹理在条状树叶的盘形中围旋,盘沿削薄卷边处理,自然流畅。在窄边的一头趴着一只小小的蜗牛,呆萌地伸着脖子望向盘中,瞬间让静态的木盘意趣横生。底部有三个小巧的支撑点,稳固又防潮。它既是工艺品,也兼具实用的功能,它贴近人们的生活,这也是木雕小器作今后坚持之方向。
匠于心 精于工
木雕小器作的手艺人不同于一般的木工,工艺要求更精巧、细致、高超。一代画师齐白石先生就酷爱小器作,当年曾作过细木工匠,人送雅号“芝木匠”。北京木雕小器作的技法和工艺是非遗的重中之重,也是传承人必须掌握和代代相传的核心技术。技法的表现有圆雕、浮雕、透雕、阴雕、线刻、嵌雕几种。圆雕是完全立体的雕刻,前后左右各面均需雕刻,有实在的体积,可以从四周围任何角度观赏。浮雕(隐雕或剔地雕)是在留出底板料基础上雕刻形象,形体轮廓线近似绘画,前后压缩体积,利用透视表现效果。透雕行内称镂空雕,大体有两种表现手法,一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去背后底板。有单、双面(业内称两面活)雕刻和薄厚之分,一般带边框的称镂空花板。二是介于半圆雕的高浮雕和浅浮雕与镂空手法相结合,有体积感和层次感(行内称几层活),能表现出几层相叠的雕刻作品。阴雕即隐雕,从平面向下雕刻,行内称“圈阳”的雕法,如木匾的刻法等。线刻是以线为主的雕刻手法,线型雕刻近似于白描,在处理好的板材上用三角刀(行内称溜钩)派活。嵌雕技艺是将螺钿、玉石、珠宝、金银丝镶嵌在木座或是笔筒、盒子等木器之上。所以木雕小器作艺术风格多样,或光素朴实,或繁丽典雅。
選料,是制作每件作品的前提条件,北京木雕小器作首先在选用木质材料上下功夫。一般分为硬木、柴木与软木,硬木类主要有紫檀、红木、花梨木、鸡翅木、铁力木、黄杨木等,柴木有榉木、核桃木、杜木、色木、桦木等,软木主要是楠木、椴木等。传统的制作工具包括各种手锯用于分解大小木料(行里叫开料、截料)、各种手工刨(二虎头、线刨等用于刨削木材平面和线型)、木工凿(用于开榫)、墨斗(用于划直线)、拉钻(用于打孔)、“打扫活”用的耪刨(学名蜈蚣刨,使之光滑平整)、马牙子、刮片刀等;雕刻工具包括平口凿子、反口凿子、正口凿子、和尚头、溜勾、斜凿、捂钻、各种木锉(老婆脚锉、两头忙等)。很多工具都是跟了木匠师傅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把手处都泛着油光,浸润着岁月的记忆。
根据各类产品的不同,工序也有一些差别,玉雕牙雕花座的工艺流程在北京工艺木刻厂现存技术资料中是这样记载的“备料、落窝、取木胎、磨牙子、画活、打眼、锼、铲、锉腿线、锉菊花瓣、粘腿、锉腿、磨活、上色上漆皮、喷漆、包装”;总体上木座制作工序包括设计、木活、画活、旋活、锼活、凿活、铲活、锉活、磨活、着色、烫蜡,漆活。
具体来讲,木活是木工制作雕坯胎组件要留雕刻量,包括家具的造型及组件等,为雕刻备用。画活主要是在制作花座时用的工序。旋活是木旋工为木雕的需要,利用车床进行的旋木胎工序,如对笔筒的外型及内膛,木座的面子、牙子、缩腰等而进行的加工。锼活是用钢丝锯按图案镂空好花板,使之达到近似于剪影效果的镂空板。凿活是用凿子、拍斧或敲锤,先凿去胚胎上的荒料,呈现基本大形,再用细凿凿至作品基本成型,为铲活做好准备工作。铲活是用凿子进行细加工,铲到没有一丝荒料并达到设计要求的精、气、神,用溜钩派好活至最佳效果为止。锉活是指用木锉辅助凿子,尤其在加工镂空花板的立墙时起着很大的作用。磨活的传统作法是先过水使木刺炸起(只适于红木、花梨等硬木类),再用砂纸、锉草磨出浆使木雕表面光洁,现在多用高标号水砂纸代替,效果相同。磨活是表面处理的一种手段,在不伤活的前提下做到光滑润泽。着色是门很深的学问,把木料的色差调整一致,全靠有经验的漆工把深色变浅或把浅色变深,使颜色相近。传统着色用料主要使用天然物质的,如苏木、槐花黄等。蜡活是北方硬木表面处理方法之一。传统做法是将川蜡和蜜蜡依据不同的季节,调配不同的配方制成腊膏,用木炭火烤进木质,待蜡凉后把余蜡剔净,尤其是边角旮旯的余蜡剔净,行内叫上蜡和剔蜡。最后是漆活,分擦漆、喷漆、刷漆等做法。
王兆琪大师现场演示了木雕小器作的工艺和技法,看着他凿铲锉自如,雕起的小木屑好似跳动的字节和诗韵。小器作,本身就是木雕上的一首小诗,镌刻着诗与远方。
小器作的诗与远方
要让非遗北京木雕小器作“活起来”,当务之急是要保护和传承其制作技法和工艺。非遗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传承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是非遗“活起来”的关键。现实情况下,木雕小器作的发展之路并不乐观。由于其大部分是替人做底座,必须甘当配角。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器座》中指出:“器物的研究者,多专注于器物本身的研究,对于承托器物的底座,历来少有重视,甚至被忽视器座的用途显而易见。”另外,小器作工作劳动强度大,城市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而招外埠人员进京,也存在很多问题,这又堵住了企业招工进人的另一条通道。再加上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工艺提高,机器使用越来越多,手工艺的小器作之路越走越窄。
面对加强保护和利用非遗资源的良好机遇,木雕小器作的工匠们必定要迎接各种挑战。采访中,北京市工艺木刻厂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曹海平一直陪着王兆琪,时不时帮着讲解几句。王兆琪说:“其实曹海平也可以成为大师和传承人,但他为了管理工厂,提干了,就把大师和传承人的位置让了出来。”在这期间,曹海平也不时接着业务电话,操持着这个小厂的生计。中央电视台曾经拍过纪录片《手艺》,其中一集就是介绍王兆琪的木雕小器作,以接一单台灯罩为故事线索展开,结尾留了悬念。我问他们,最后订单接到了吗?他俩叹口气,摇摇头,“没接到,这个行当现在太不容易了!”
在这个艰难的时期,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王兆琪和曹海平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他们不间断地收集北京木雕小器作的文字(包括书籍)、图片、视频资料,实物等,并加以整理。配合北京市文旅局非遗保护中心开展《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的编纂工作,提供采访录音及相关的技术图片。他们还请老手艺人进行设计、制作,增加了项目的实物数量,也借此宣传本项目。又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拜访老师傅,进行录音录像,计划数字化运作和出版图书。最令人感动的是,70多岁的王兆琪还参加了清华大学非遗培训班的学习,而且自学利用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新媒体,上传一些专题小视频,传播并传承木雕小器作。
王兆琪大师动情地说:“工艺美术,首先是实用,而不能华而不实。木雕小器作可以成为旅游文创产品的新载体,让非遗在现实生活中焕发生机和活力。”
采访出来,暴雨刚好停了,一丝阳光从厚重的云彩中闪跳而出。王兆琪和曹海平要赶去位于河北的工厂,光影落在他们急匆匆的背影里。
木雕小器作,看似小巧,其实蕴涵了大气磅礴而又精妙无比的手艺,隨着非遗“活起来”,相信它一定会拥有美好的诗与远方。
TIPS
想要看到更多类别的器作,建议去故宫。那里收藏的器作数量庞大、设计精巧、工艺细腻,体现了明清时代工匠的匠心独运,部分带有款识、等次、题铭等信息。器作涉及的材质也十分丰富,有木、陶瓷、金属、漆器、玉石、象牙、玻璃等多个品类。器作的形制与尺寸富于变化,以形制规整、线条简练的圆形、方形和多边形居多,灵活采用镶嵌、鎏金、髹漆等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