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基金工作与校友工作的良性循环体系
2020-01-06陈玉恒王玉吉
陈玉恒 王玉吉
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成立基金会,意欲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进而解决高校教育财政紧缺的问题。文章阐述了我国高校成立基金会的必要性及其发展现状,提出建立高校基金工作与校友工作良性循环体系的观点,并阐述了该体系的工作特点,为高校基金会工作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一、成立高校基金会的必要性及其发展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完全依靠财政拨款已无法满足我国高校的发展需求,这就迫使高校将筹集雄厚的办学资金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如何从社会筹集办学资金,推进高校的建设、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成为开拓高校发展新局面的关键。
1994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家高校基金会,为清华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随后,各高校结合国情,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纷纷成立基金会。据不完全统计,从2017年年底至今不足3年,我国高校基金会净增近200家。纵观2019年中国大学社会捐赠排行榜,仅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捐赠总额就达到了214.58亿元,占排行榜前十名总额的44.6%,而且排行榜前十名中,仅西湖大学和武汉学院为非“211”、非“985”院校。不难看出,我国高校基金会的发展出现了极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知名高校的基金会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能够赢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加之拥有强大的校友资源支持,进而能够募集到更多的社会捐赠;而大部分高校的基金会发展并不理想,甚至处于停滞状态。造成高校基金會发展不均衡现象的原因有三方面。首先,多数高校的基金会挂靠在校长办公室或校友工作处等职能部门,最基本的人员配置都无法满足,往往是“一套人马,两个班子”,这就导致工作人员面对基金会的各项工作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其次,目前各高校对于基金会的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工作人员一般由其他行政部门人员兼任,普遍没有接受过营销、筹资、理财等专业技术培训,只能维持基金会的基本运作;最后,校友捐赠是高校基金会的重要资金来源,缺乏与校友会的交流与合作,将无法对校友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多数基金会仅关注少数知名校友,而忽视了在校生和普通校友这一庞大的群体,缺乏对基金会的宣传,导致捐赠意识难以培养,这是基金会发展迟缓的核心问题。
二、建立基金工作与校友工作的良性循环体系
校友捐赠率是衡量基金工作和校友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一指标反映了校友对母校的教育水平、教育理念以及师生感情的认可程度。高校基金会校友捐赠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校友工作的优劣。美国知名大学的校友捐赠率平均为35%,而国内多数高校的校友捐赠率不足5%。因此,建立完善的基金工作与校友工作的良性循环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基金会与校友会应相互促进。校友会掌握着大量的校友资源,通过数据整合和分析能够筛选出潜在的捐赠者,然后,基金会筹资部要接手跟进,洽谈成功后,既为学校赢得了校友的捐赠,提升了校友的社会声誉及其对母校的认同感,又与校友之间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础,为今后校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保障;即使校友对捐赠项目不感兴趣,通过基金会的沟通洽谈,也能够让校友了解学校发展现状和动态,进一步提升校友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为今后其他捐赠项目的开展做好前期工作。
基金会与校友会相互制约。由于校友会工作缺乏专业性、校友数据库的搭建不够完善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因此无法为基金会提供相应的校友资源;若校领导对校友工作重视不足、缺乏与校友的沟通与联系,则会削弱校友对学校的感情,甚至会对学校存在某种负面看法,这些都会影响基金会有关业务的开展;此外,基金会在与校友洽谈项目时不注重说话方式,或后期的项目反馈工作无法跟上,也会降低校友二次捐赠的概率,甚至还会降低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致使今后的校友工作难以开展。
三、基金工作与校友工作的良性循环体系特点
高校基金会和校友会作为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对现阶段基金会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对于实现高校基金会功能、强化学校与社会联动、提高学校资源配置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着力构建基金工作与校友工作的良性循环体系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校友会能够为基金会提供捐赠平台。前期的校友工作已经搭建起较为完善的校友联络平台,通过对校友资源的整合与分析、发挥校友会平台作用的方式,能够为基金会筛选出大量的潜在捐赠者,这将加快基金会前期信息收集工作的进程。同时,要着重做好潜在捐赠者的校友工作,如每逢佳节送上一封带有校长签名的慰问信、定期组织校友返校聚会等,这些举措将大大增强校友的归属感,为建立捐赠意向奠定基础。不仅如此,校友会要发挥平台效应,通过邀请捐赠者为在校生颁发奖学金、召开杰出校友座谈会、组织在校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培养在校生的捐赠意识,为基金会的捐赠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扎实的校友工作是校友捐赠的催化剂。参与过捐赠的校友是开展校友工作的重点,因为这些校友较为活跃,与母校的联系更频繁,并且已经与母校建立起良好的感情基础,做好他们的工作,会影响其身边的校友或社会知名人士加入捐赠。以国内某大学为例,一位知名校友出资为母校捐建图书馆,随后,校友会在校庆时再次邀请这位校友返校欣赏校庆音乐会。音乐会后,这位校友对演出的学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邀请他们去自己的家乡游玩。在此期间,校友会组织学生举办了三场慈善会演,在当地引起极大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为此捐款,共募集善款500余万元,最后,基金会设立了“学生重症基金”。不难看出,建立基金工作与校友工作的良性循环体系的核心就在于校友工作具有变一个捐赠项目为多个捐赠项目的能力。
基金会能够推动校友工作趋于专业化。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基金捐赠主要来源于校友捐赠。一个成功的捐赠项目,不仅需要专业的基金会团队完成项目设计、联络沟通、协议签订,更需要专业的校友会团队完成前后期宣传、信息更新、后期服务跟进等工作,这些工作环节都需要校友工作的大力支持。每一个校友捐赠项目都是对校友会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其能够提高从业人员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服务能力,进而推进校友会工作趋于专业化,促进校友工作全面发展。因此,建立基金工作与校友工作的良性循环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基金会要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工作人员专业化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二者共同发展。
基金会为捐赠者带来的慈善效应能够进一步推进校友工作的开展。由于校友与母校之间存在“学缘”情结,大到每栋楼,小到实验室中的仪器,甚至校園中的一草一木,基金会都可以让校友命名,既增加了校友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又能够将学校的无形资产变现,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真正实现校友与母校发展的双赢。同时,捐赠者产生的慈善效应,还能够带动其他企业家为学校捐赠,唤起其他校友对母校的归属感,促使他们主动了解校友会、加入校友会,且不局限于捐赠这种单一的回馈形式,如校友企业与学校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学校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去校友企业实习等,既帮助校友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化人员紧缺的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四、结语
在高校基金会发展的20多年中,其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结合高校基金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诸多问题来看,其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各高校务必重视基金工作在学校发展进程中的地位,重视基金会的发展,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结合基金会与校友会的工作特点,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改变传统工作思路,注重工作模式的创新,使基金会的运行更加专业、科学,推进高校与社会联动,进而为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同晓,马琦,周宇.关于教育基金会在高校发展中作用的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8(5):124-125.
[2]杨磊.浅谈高校基金会筹资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20(8):167-169.
[3]董志强.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内部控制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7):171-173.
[4]邓娅.校友工作体制与大学筹资能力:国际比较的视野[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139-150+191-192.
[5]陈俊杰.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问题分析[J].辽宁经济,2020(1):82-83.
[6]石争光,李宇立.高校基金会获赠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高校基金会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20(1):47-55.
[7]陈天睿.高校教育基金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J].会计师,2019(11):55-57.
(作者单位 西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