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产业园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及对策
2020-01-06王仰玲余婧雯
王仰玲 余婧雯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科技产业园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实践平台和载体,在创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建好高校科技产业园,对于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发挥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这代表着中国意识到新形势背景下国际竞争格局,并结合中国国情发展情况所做出的战略抉择。2018年,教育部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学科教育的紧密结合,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训练、教学方法以及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改革,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和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平台。2018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由此可见,以高校科技产业园建设为契机,深化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强化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重要环节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分析现阶段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高校科技产业园建设的积极意义,研究在高校科技产业园平台基础上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大学-政府-企业”高校科技产业园建设为主线的学城联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新思路。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
部分高校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趋于表面化的现象,简单理解成引导大学生自主进行创业活动的教育,着重考量创办企业的数量、企业的规模和参加创业相关比赛的获奖量等指标,具有功利性倾向。这种认知偏差致使创业教育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存在诸多机制上障碍,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过程、评估等的研究设计,对创新促进就业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上偏差。
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不够紧密
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和专业学科教育结合不够,缺乏创业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结合的研究和实践,致使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时候,缺乏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的能力。实际证明缺乏学科专业背景结合的创业项目,必然致使创新创业项目很难落地生根。部分高校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仅停留在向学生灌输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理念,缺乏学科专业知识的结合,致使学生为了创业而创业,创业质量较低等现象。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配备不足
高校教师是创业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目前部分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大部分创业教育教师由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和院系学生工作队伍组成,他们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甚至很少有创新创业实践经历,所教的课程内容部分停留在完成学科专业的教学任务,灌输创新创业理论,以致于无法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果,更无法逐个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创业指导及创新创业教学实践。
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尚不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创业课程教育体系设置不够完善,教学大纲专业性、系统性不够,多以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开展。由于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比国外相对滞后,创新创业教育所采用的教材内容大部分参考国外的素材,结合我国创业环境的权威教材相对较少,且教育过程中缺乏实践环节,无法满足现阶段广大师生创业教育的需要。现阶段创业教育互动环节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的技术性阻碍。
5、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和模拟演练缺乏
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存在对学生的理论培养和实践训练脱节的问题,致使学生不能具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各种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很多高校仅开设一门创业课程,简单的时间训练,虽然部分高校设立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去参加各种创业类竞赛,但“为了项目而做项目,为了比赛而参加比赛”的现象仍然存在,参与的学生大部分不具备良好创新创业基础功底和实践技能,更匮乏良好的创业意识。部分高校为了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开展各类模拟演练,然而对模拟演练环节中重要的实践训练尚未积极重视,现阶段高校针对学生的模拟演练大部分基于形式主义,不仅缺少专业的创业指导教师,且存在大多由不具备模拟演练能力教师代替的现象,这将导致学生对模拟演练兴趣性降低,使创新创业能力形成面临阻碍。
高校科技产业园建设对大学生创新
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作用机制
高校科技产業园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实践平台和载体,在创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建好高校科技产业园,对于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发挥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搭建“教学-实践-落地-市场”的一体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思想,“贴近实际、学以致用”是“做中学,学中做”教育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着力开展科技产业园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科专业特长。蒂蒙斯(1999)在New Venture Creation中提出创业过程模型,他将团队、机会、资源作为创业的基本要素,成功的创业即是对三者进行最合理的匹配,并且对创业过程保持动态平衡。[1]高校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促进创业经验的积累和创业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关键部分中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其一,高校科技产业园为有创业意向及创业项目的学生搭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并且特别支持一些专业学科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这些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政策、科研经费、法律财务咨询等支持。高校科技产业园的创新创业活动是学生层面上进行的产学研实践,是专业学科教育上的延伸。高校科技产业园促使了专业、产业、创新创业活动的有力结合,使学生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助推了专业学科教育的发展。
其二,高校科技产业园全面整合校内外资源,保持与地方政府、企业、基金等紧密合作,在市场、财务、法律等方面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给予一体化帮助,使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尚未整合成科学化体系等问题迎刃而解,不仅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内外部条件,而且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环节中生态体系的形成,将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政府的政策导向及企业的资金精准地和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精准对接,不但有利于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更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务,助推企业、地方发展。
2、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对接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
高校科技产业园内的科技园和孵化器汇集了各种创新创业资源,是“产学研一体化”的重要对接平台。高校科技产业园通过筛选各学科的成果及教学方案,將符合条件项目的进行技术转移、孵化,凭借高校、产业、政府的三方联动系统,先由高校输出技术等资源,再由产业供给市场化的社会资源,最后政府负责宏观调控。[2]
首先,高校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理论基础和优质的科研资源,是我国科研力量的主力军,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高校科技产业园具备其他产业园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科技产业园的建立不但为高校科研成果的精准转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
其次,高校科技产业园的建设为高校的科学研究搭建了实践平台,促使高校的科学研究高效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园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的通力合作,为教师、学生的科学研究提供政策、资金、咨询、交流等各种平台和支持,实现了学习、研究、和产出的相互融合,对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发挥极大作用,同时也加速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步伐。
再次,高校产业园建设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必需的场地、资金、信息、咨询等各类支持。学生在高校科技产业园内不但可以充分展现自身的专业学科优势,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而且使大部分学生收获了社会认同感,尤其减轻了一部分家庭经济有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负担。为获取进一步的成功,大学生会增强自我学习提升的意识,并最终进入自我发展进步的良性轨道上来。
3、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构建专业学科导师和创业实践导师一体化的“双导师”师资队伍
在高校科技产业园内,高校将创业项目根据学科和产业进行划分,配备相应的导师和场地设施,或以创业咨询室的形式开展个性化的指导和咨询。高校科技产业园内还根据需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法律咨询、专利申请等一站式服务,搭建了投资银行、民间资本的资金渠道,为“双导师”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各类政策支持。
一方面,高校科技产业园凭借“培育+聘请”的方式构建专业学科导师和创业实践导师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双导师”师资队伍。通过各种激励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引领学生一起从事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使专业学科导师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提升自身的操作技能与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定期的创新创业教育交流与培训,培养以专业学科教师为主要架构的创新创业教学师资队伍;通过聘请校友会、商会等企业家、政府创新创业相关专家担任创业实践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另一方面,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体系的创业平台,为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其中涵盖提供产品设计、技术支持、市场运营、团队建设、风险投资、媒体宣传等服务载体。创新创业的教学平台主要给予学生具体创业知识传授、创业能力意识培养、创业实践技能训练等共性方面的内容,创业实践平台则主要是包括给学生提供更高阶段的服务与支持,主要解决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种类繁多的个性化问题。在此过程中,众创空间分属于培养阶段:引导学生和专业指导教师形成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器分属于孵化阶段:依托已具备的产品和服务组件团队,在已有创业项目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研发,对产品进行再次优化;加速器分属于企业建立阶段:依靠企业资源,开展传帮带优化的创新项目,完成企业的进一步孵化,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微型创新企业;产科园分属于资本市场阶段:主要扶持规模化的运营企业,构建“教育-指导-融资-孵化”的产业链,搭建融资平台,解决创业企业存在的资金短缺等疑难性问题,建设创业企业社会优质扶持体系。
新型高校科技产业园:学城联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
大学通过建设高校科技产业园,成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管理机构,对校内外创业资源做统筹协调,建立“大学-政府-企业”学城联动的新型高校科技产业园。[3]在涵盖高校、政府、行业人员构成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委员会的领导下,高校领导并设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术研究机构,以保证职责明晰,工作有序。学术研究机构通过工作调研等方式,为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校内外资源、制定各类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意见;工作领导小组总体把控,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贯彻落实到学术研究机构的实施过程中。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构建自上而下的推动模式,其中政府承载着参与、引导、服务的职责。高校凭借高校科技产业园和政府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合理规划、落实政府各类创业资源,向创业教师、学生传递、分析国家政策及经济形势,进而从容应对市场。高校科技产业园应在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后,做好政府支持工作到校内具体实施的衔接。[4]高校不应仅仅停留在和政府相关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更应该主动邀请政府部门人员普及规章流程、法律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维持创业型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5]企业通过高校科技产业园,参与到校外师资力量的建设中来。[6]由权威创业者、专家、企业家组成的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导师以兼职教师或者客座教授的形式,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来。高校科技产业园建设校外创业实践导师师资库,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业资源。创业者和企业家在授课的同时,高校也为企业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策划方案与管理的改进,最终达成互利互惠合作的目的。
高校产业园整合“大学-政府-企业”所涉及的各类资源,搭建完善的学城联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模式培养体系,向着建设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前进,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基础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Timmons,J A.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M].New York: McCraw-Hill,1999.
[2]汪占熬,钱翀,叶春霜.创新创业共生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6):12-14.
[3]闫守轩,廖兴.“外热内冷”: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实矛盾与化解政策[J].黑龙江高校研究,2019(7):18-23.
[4]张玉刚,于兆勤,张智.协同育人体系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2018(2):44-48.
[5]徐志强.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双螺旋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5(5):30-34.
[6]孙惠敏.构建基于校企融合的“三位一体”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8(5):50-51.
作者简介
王仰玲 浙江工业大学“浙北硅谷”研究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校科技产业园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德育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