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霞:为贫困村打造完整致富产业链
2020-01-06陈淑莲
陈淑莲
在新疆天山脚下一片戈壁滩上,有一位特别的驻村女干部李彩霞,为了让曾经的全国贫困县柯坪县启浪乡其曼村的村民摘掉贫困的帽子,她却一度差点让自己“返贫”,如今,她依靠全体村民的努力和智慧打造出了适合地域发展的产业链,让农牧民们真正走上了致富路。
李彩霞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干部,她曾入伍,荣获全军优秀人才奖,荣立过三等功。退伍后,于2009年3月考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公务员。2017年,她响应自治区党委的号召下基层驻村,但直到真正深入基层,她才发现现实远比想象来得复杂。
李彩霞负责的其曼村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水资源极缺,土地盐碱严重,大风、冰雹、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恶劣。这里在1997年之前还是无人区,1997年3月时才在政府号召下迁入305户农牧民,但到当年年底,仍留在该村的农牧民家庭还不足30户。同时,因为交通艰难,信息闭塞,大部分的人常年挣扎在贫困线上,村民们大多不会讲汉语,这便失去了走出去的机会,只能困守村中,而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普及的时代,她所负责的26户人家里没有一户有网络,仅用的还都是按键手机。
更让她觉得棘手的是,很多村民们就想“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李彩霞至今记得她刚驻村时,一位村中老者对她说的话,“你是我们村小队的队长,也就是我们小队父母,我们村有很多贫困户,你应该把自己的钱给他们一些,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除此之外,有些条件并不特别困难的村民甚至要她出钱给盖房子,或承担子女上学的生活费,不少村民更是觉得能拿上低保是件很光荣的事情。
以上种种,一度让李彩霞夜不能寝。作为驻村干部小队队长,她觉得自己有义务在这驻村期间为村民做点什么,但脱贫致富不能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而且“等靠要”会拉低社会效率,她觉得只有为村民打造一条较为完整的农副产品产业链,实实在在靠劳动才能增收致富。
天无绝人之路, 李彩霞在村子外面的戈壁滩上发现了一望无际的野生黑枸杞地。柯坪县处于天山支脉阿尔塔格山南麓,全年日照时数2788小时,日平均为7.6小时,环境纯净没有污染,因此产的黑枸杞花青素含量高,品质非常好。但当地村民们并不认为这些没人要的果子能致富,积极性并不高,为了发动大家工作热情,她自掏腰包,垫付了十几万元作为农民采摘工钱,调动村民干活的热情,然而差点因为售卖困难让自己血本无归。后来她利用自身多年工作优势对接媒体进行宣传推广,联系电商平台进行售卖,终于打响了其曼村黑枸杞的名声,把无人问津的野生黑枸杞变废为宝,也让外面的人真正吃上盐碱地长出来的野生黑枸杞。“这次黑枸杞采摘售卖行动,除了让村民们直接脱贫改善生活质量外,我们还在村中设立了公益基金,用获取的收益帮助孤寡老人,帮助村里的大学生。如今,我们的黑枸杞预定量已经排到明年,村民们只要愿意劳动,就能获得匹配的收入。”李彩霞说道。
产业致富向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由于其曼村周边沙尘很大,为了防风固沙,政府要求每户必须种两亩果树,李彩霞便请专家考察环境土壤情况,研究最适宜种植果树,并深入市场了解民生行情,最终决定带领全村村民在周边种杏树。
虽说有了目标,但李彩霞又担心种出的杏子会面临野生黑枸杞前期滞销的风险,便想及早帮助农民提前打开销售渠道,让农民安心种树打消后顾之忧。因此在最初,为了打响其曼村杏林的名号,她提出:凡是买一斤黑枸杞,她便自掏腰包,为购买的人免费捐助一棵杏树,这颗杏树会刻有捐赠人的名字,而等来年,杏树结满果子时,再额外赠送一斤杏子作为感谢。但后来,她又担心时间拉得太长,人们会没有耐心,便想着,不如用库休克(木勺)替代,毕竟这是实打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外人打着灯笼也买不到的好物。
库休克(木勺)在柯坪县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由天然杏木制成,制作过程不添加任何物理和化学成份,属纯天然材料的手工制品。维吾尔族不但用杏木勺吃饭,还可在麦西来甫中与其它民族乐器一起起到彈奏作用,极具历史文化内涵。李彩霞希望这片杏林在为其曼村带来新的致富希望。
从野生黑枸杞到杏林,从种植、采摘到销售,李彩霞经过科学调研,创新思维,为其曼村打造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副产品产业生态链,村民因此有了可持续的长久收益,有了致富的希望。因此到她驻村结束,离开的那一日,整个村的村民出来夹道相送。李彩霞说, “作为一位基层干部,我有责任与义务为村民服务,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我对这片土地有很深的感情,我希望生活在这里的人,能过上富庶安稳的生活,这不仅是我的心愿,也是全自治区所有脱贫干部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