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导引

2020-01-06黄小伟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读后感针对性

黄小伟

第一部分:微型写作学习任务——读写心得体会之读后感

一  写作任务阐释

(一)文体解说

心得体会是指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教学体会、读后感、观后感等。这里的读写心得体会专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等之后,将得到的感触、启示写成的文章,它属于论述文体范畴,也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它有与一般议论文一样的论证方法、结构等,但它又有与一般议论文的不同点,即它是由读生感、以联证感。

(二)写作要求

读后感的写作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原文,寻找感点

“读”是“感”的前提和根本,抓准“感点”,是写好读后感关键的第一步。通过仔细品读、选择性复读,对某些有朦胧感触的语句进行圈画、摘抄,如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人物有价值的品行、事件前后的勾连等,并围绕这种感触有选择性地反复阅读文中的某些内容,强化印象和感觉,为写作读后感捕捉并强化情感的触发点。

2. 引用针对,情真感实

在阅读中,有感触的点可能很多,首先要学会取舍。在取舍的过程中,可以遵循“我被什么触动了—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为什么被触动”的思路来作选择。一般的读后感应当充满时代气息,能透过书本内容观照现实生活,来拓宽写作的思路,增加读后感的厚重感。

3. 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选择感受最深、见解最独到、现实感最强烈的触点,以生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述、引用,准确表述“观点”。所摆的事实、所讲的道理都紧紧围绕基本观点而展开,并为之服务,使论点更加突出。不盲目联系,使文章前后脱节。

(三)示例引路

“《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译者徐迟先生在《序言》中如是说。

……

梭罗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他透過自己的心路历程向读者呈现:如果让生活简单一些,其实不需要很多钱,也能够好好地活着;如果让生活简单一些,就可以腾出时间来深入生命,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在充满“铜臭味”和各种诱惑的当代社会中,浮躁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为物欲所役,将金钱视为人生的唯一目标,把自己变成了没有灵魂、只有躯壳的奴隶,整天争名逐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却依然感到空虚和痛苦。但生活其实不必如此。静心阅读《瓦尔登湖》,文笔优美、思想深邃的文字能够让人明白这个道理。牛津大学教授阿夫纳·奥费尔根据大量研究得出结论:让生活变得简单一些是现代人“为自己寻找一条通向快乐的道路”。

……

让生活变得简单一些,就可以淡然地面对一切诱惑,就可以把目光放得高远;寻求一种返璞归真的简单生活,就没有了更多的苛求,心态也会平和而安详,从而多些时间面对自己,多些空间给自己的灵魂休憩。正如梭罗描述的:“如果你欢快地迎来了白天和黑夜,生活像鲜花和芳草一样芬芳,而且更有弹性,更如繁星,更加不朽,——那就是你的成功。”

冰心老人曾说:“如果你简单,那么世界也就简单。”很多时候,复杂的生活,其实也可以很简单。合上《瓦尔登湖》淡蓝色的封面,我的心田满是惬意、清凉和静谧,一如瓦尔登湖的湖水般澄澈、湛蓝。

——王正国《让生活简单些——〈瓦尔登湖〉读后感》(节选)

【点评】 《瓦尔登湖》描绘了梭罗在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书中详细记录了他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等。可引发触动的点非常多,但王正国开篇即引用译者徐迟先生的话点出“静静”“寂寞”“孤独”而又充满“恬静、智慧”的评价,为后文观点的提出张本。而后紧紧抓住“简单生活”这四个字,将观点清晰明确地表述出来。从作者引用梭罗的话将简朴生活的表现与结果进行分析开始,无论是从反面联系现实生活中做不到简单生活的行为进行对照,还是引用大学教授的研究结论、梭罗的描述,都是围绕“简单生活”这一观点而展开,全文因“读”而发,以“感”触情,以现实外联而内省,实现阅读感受的最高境界——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我的心田满是惬意、清凉和静谧,一如瓦尔登湖的湖水般澄澈、湛蓝”一句表明了作者最终人生选择的态度。

二  写作任务

(一)任务呈现

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学习问题,阐发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如《劝学》强调“学不可以已”,看似平淡实含至理;《师说》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透辟而振聋发聩;《反对党八股》主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坚决而不留余地。从几篇课文中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一)

这个学习任务要求同学们以本单元的名言警句为触发点,对有感触的词句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考与论述,写成读后感。可以选择单一语句进行阐述,也可以引用类似的语句进行结合论述;可以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素材,也可以以现实社会的普遍现象为载体进行讨论。在做到“警句”有所取、“情感”有所发、“感想”有所悟、“现实”有所依、“观点”有所据的基础上,写成一段心得体会。

(二)学生例文

科技发达、知识暴涨的今天,经常有人以“不知”为耻,怕丢面子,有意掩盖“不知”的事实,殊不知,不学不问才是真“不知”。古人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回眸两千多年前,博学的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不时向人询问,小到每一个细节。于是有人在他背后嘲笑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微微一笑说:“对于不懂的事物,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纵观孔子一生,始终很好地贯彻了他自己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理念,无论贤才是否超过他,只要有孔子所不知的学问,便能成为他的老师,韩愈也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反观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不是差在学问的多少上,而是差在做学问的认知、态度上,可悲可叹!我们应该牢记荀子的那句话“学不可以已”,坚信活到老,学到老,才是硬道理。

——刘姿《古今之学》(节选)

【点评】 当今社会常见的所谓“不知为耻”的现象触发了作者的感想,点出不学不问才为“不知”,引出学习的话题。再用《论语》中的名句与孔子的故事强调做学问的时候,能学到的便为“师”,又用韩愈的话进行佐证,突出了从师学习的理念。最后以对比的方式聚焦了人们在求知上的问题,并重申了坚持学习的态度。语段结构完整,事例引用准确到位,条理清晰,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大作文写作——议论文:如何做到议论有针对性

一  任务解说

议论文往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就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里不仅指向明确的对象、具体的社会现象或问题等,也指向写作方法。议论的针对性主要包括对某一现象、事件、观点进行提问,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并针对观点进行辩证思考进而论证的思维过程等。如何做到议论有针对性,使论证更加有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立足思辨,論题定位

思辨是一种思考辨析的能力,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判断和推理,分清事实和观点,辨析说话者的意图和立场等。在通过材料呈现出的繁杂社会现象和问题中,挖掘出信息的焦点、产生的根源,推理信息所蕴藏的内涵,形成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如《拿来主义》一文,作者是从当时送古董、送画作、送梅兰芳博士这一连串事件中,抽丝剥茧,发现共同的问题——只有“送出去”,引发“为什么只有送出去”的思考,应怎么看待“送出去”行为,怎么解决“只有送出去”行为,进而指出“礼尚往来”的要求——“拿来”。在对众多或单一具体事物进行分析时,应对问题进行分类、整合、聚焦,或与周边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寻找问题的共性与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焦点,提出适合自己实际的具有思辨价值的观点,并以此作为论题。

(二)多向思维,分析精准

多向思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进行多方面的思维判断。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从不同的视角来关注某一问题或现象,能够更清晰地突出事件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或问题的主要方面,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并进行论证。例如《师说》中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但作者是要发扬“从师学习”的风尚,因此论证时从与从师者相关的不同人物的角度进行分析,“今之众人”、“于其身”者、“曰师曰弟子”的士大夫这三类人对从师的态度、行为各不相同,但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思想下的“耻学于师”的观念,是门第之风盛行的结果。多向思维可以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思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角度的理解,避免单一角度分析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及失去言论的针对性。

(三)角色代入,策略针对

议论文从行文角度来看,包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议论文写作的终极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怎么办”强调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指针对具体问题发表建议或提出解决策略,也针对提出者的特定角色。特别是任务驱动型写作,这种限定性决定了写作必须更有针对性。如《反对党八股》一文,是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做的整风报告,课文节选的是列举党八股的罪状并对党八股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剖析的第三部分,在第四部分中,毛泽东提出了打倒“党八股”的办法,强调要端正态度,向群众学习。这体现了他一直倡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和文风,符合他作为整风运动的领袖、作为马克思主义最忠实的追随者和灵活运用者角色而提出的“怎么办”。选定某种身份角色,也即构建了一定的现实情境,能据此选择更适合的说理方式、策略、语气等,使议论更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  写作任务

(一)题例呈现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

(二)写作点拨

话题中的要求非常明确,要能结合《劝学》与《师说》写作的背景,对“学不可以已”这一观点和批评“耻学于师”的行为进行理解分析,谈“学习”“从师”的重要性。要让议论更具针对性,就要抓住两个焦点,一个是当下的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一个是学习中的问题。所以既要从社会发展、人的观念变化、信息更替的角度来讲如何看待学习问题,又要以思辨性的眼光指出时代变化,思考怎样学习的方法更适合当今发展。因此,观点要在结合社会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可运用思维导图多维分析,厘清思路;策略应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并选择提出。

(三)例文展示

“劝学”新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的本意是让人们学会借助外物来达到目的,实现发展。但是“善假于物”的前提应在于“适可而止”,讲究“善假”。

人类经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过程,逐渐学会通过外物来“增强”自己的能力,通过学习具备各种技能,装上了“上天入地”的本事。“假”意为借助,实际上它相当于一副拐杖,让刚刚开始走路的人学会用它走路,可如果把拐杖彻底当成腿,那结果便可想而知了。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现代人对“假”的程度逐渐失去了把握。小到作为学生的我们,对于借助外物过于“狂热”,颇有“手机在手,天下我有”的架势,一味地利用手机查找各种“答案”,从未想过变“它有”为“我有”。拥有了“准确答案”,却离开了大脑的思考。大到如今这科技发达的社会,人们开始使用各类机器,但与其说是使用,不如说是“替代”——机器替代了人们的手、眼、腿,甚至于“替代”了人们的大脑。人类在茫茫发展路上,不停地探索,终于学会借助外物来发展自己,可现在却因为过于依赖外物而被绊倒在了发展的路上。

这么一说,难道“搜索系统”与“科技机器”都是糟粕吗?当然不是!它们的存在正体现了人类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新的事物不断地出现,才能不断帮助人类发展。只是人类现在改变了发展的初衷,发展应当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而不是机器技术“代替”人类发展,这正是为什么人们要适当“善假于物”的原因。

我们要懂得方式与目的的区别,才能知道如何“善假”。我们借助游泳圈學会了游泳,最终是让游泳技能成为我们的肌肉记忆,平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危急时实现自救;我们借助“网络系统”搜索到更多知识,是便于知识梳理,最终成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在需要时调取运用。荀子有言“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忘记了出发的目的,就不晓得“借助”背后学习的意义。

我们还要懂得借助与提升的区别,才能实现从“假”到“有”的转变。“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不能只看到利用了外物达到目的,更应看到的是第一个懂得借助车去造出船的人的思考。时代的发展,车马船终不会永恒,它们会被新的器物替代,但人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不能被替代。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赞同荀子“善假于物”的观点,但我们更要明白“假”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我们成长,而不是替代我们成长,所以“善假于物,讲究适可而止”。只有不断借助外物提升人自身的能力,人类才可以发展愈盛。

——曾锦辰

【点评】 作为学生,在时代科技洪流的满灌之下,不免有依赖科技而迷失学习目的的现状,作者开篇定论,将荀子的“善假于物”进行深一步的阐发,提出适可而止的要求。又从人类发展史与今天人们的行为形成对照,指出依赖性逐渐摧毁了人们学习的目的——提升自己。最后从两个区别里以现实的事例分析如何去借助的策略,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全文关注时代焦点,理性分析“假”的意义,紧扣学习者的角色提出策略,论证具有现实针对性。

(四)拓展训练

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针对当下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话题1:袁枚《黄生借书说》中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在现今科技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的今天,我们“借书”而读的意义是否还存在,应该怎么看待?

话题2:新闻里不时披露大学教授论文抄袭被处理的事件,又有网友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是古人传下来的,现在谁不是在抄啊。你怎么理解“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句话?说说你的理由。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读后感针对性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针对性护理对门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影响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如何写读后感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瓦尔登湖不再“清净无垢”
200
《大闹天宫》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