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氏集团跨界影视结局惨淡经营财务数据存在异常
2020-01-06周月明
周月明
皇氏集团上市以来一直在淡化主业,进行持续跨界并购,这一行为虽然在期初时对业绩有所帮助,但随着相关行业的景气度下滑,公司终于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2018年末,在自己财务数据存在不合理前提下,公司进行了大额商誉计提。
在上市乳企之中,同业扩张并购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像皇氏集团这样频繁跨界并购的则不多见。回看皇氏集团近些年的发展情况,可发现其自2014年就开启了跨界并购之路,不仅高溢价购买一些影视行业标的,且还大量购买了一些电子科技类公司。虽然期初的收购一度为公司贡献了不少利润,但随着影视行业景气度的低迷,子公司的业绩不达标,让皇氏集团2018年商誉出现了大幅计提,业绩亏损超过6亿元。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继续亏损327.39万元。。
除跨界并购的不利,皇氏集团的相关财务数据同样存在问题。《红周刊》记者发现就在业绩大幅亏损的2018年,公司的经营数据存在了很多异常,若结合其在2018年进行大幅商誉计提情况,让人怀疑公司大幅计提商誉的目的或不单纯。
积极跨界并购导致商誉激增
皇氏集团成立于2001年,2010年在深交所上市,其上市初期的主业为乳制品行业,主要生产水牛奶(与乳用牛产奶不同)、酸奶等产品。至2014年进行跨界并购之前,乳制品一直占其营收的90%左右。
进入2014年后,皇氏集团开始积极谋求跨界,收购了大量行业外公司。究其原因,或与公司当时的经营业绩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有关。财报数据显示,在2010年至2013年间,皇氏集团虽然营收增长率维持在30%左右,但归母净利润增长率却要少得多,2012年甚至出现44%的下滑。更为重要的是,主营业务毛利率也由2010年上市时的37%下降至2013年的29%。
在当年的并购草案中,虽然皇氏集团在阐述并购背景与目的时并没有提及当时经营业绩的“尴尬”情况,不过若从时间点来看,其跨界行动也恰恰是乳业毛利率降至“谷底”且影视传媒行业最火热时开始的。也正因跨界并购的展开,让皇氏集团传统的乳制品业务越来越被淡化,截至2018年末,乳制品业务营收贡献占比已由刚上市时的99%降至50%左右。
梳理皇氏集团的跨界并购标的,可发现其不仅购入了影视传媒公司,且也涉及信息咨询业、互联网软件与服务业。只不过,在往年并购中,花费最高的要属两家影视传媒公司——御嘉影视和盛世骄阳,然而也就是这两家公司让皇氏集团损失重大,直接导致了其2018年的大幅亏损。
并购草案显示,御嘉影视是皇氏集团于2014年花费6.83亿元、溢价5.8亿元收购的,当时御嘉影视资产增值率约5倍;盛世骄阳是于2015年收购的,花费7.8亿元、溢价5.47亿元,增值率236%。在这两次高溢价并购下,皇氏集团的商誉大幅增长了10多亿元。
根据业绩承诺协议,盛世骄阳2015至2017年业绩承诺分别为7500万元、9000万元和1.08亿元,然而自2016年开始其业绩就已经不达标,需要盛世骄阳原控股股东徐蕾蕾补偿3294万元才能完成业绩承诺,而到了2017年时,盛世骄阳扣非净利润仅有3065万元,远远低于当初承诺的1.08亿元。最终在2018年,因盛视骄阳连续两年未完成承诺业绩而被挂牌转让。
御嘉影视在业绩对赌期表现还尚可,2014年至2017年期间,净利润分别实现了6590万元、8904万元、1.24亿元和1.66亿元,均完成收购时的业绩承诺。可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其业绩承诺期刚过,御嘉影视就突然出现了业绩变脸,2018年净利润相比2017年直接减少了1.22亿元,2019年则进一步下滑出现亏损。
《红周刊》记者大体核算了皇氏集团收购这两家公司之后,两家标的公司为其贡献的净利润情况。其中,盛世骄阳共贡献约2亿元净利润(2015年至2017年,2018年被卖出),御嘉影视共贡献约4.9亿元(2014年至2019年上半年,2019年11月欲被剥离),与当年收购价格7.8亿元和6.8亿元相比,单从数据上看,就已经亏了将近8亿元。
虽然2016年皇氏集团商誉一度达到12.2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达20%以上,但自2017年开始,其商誉就在不断“蒸发”中,仅盛世骄阳商誉减少了1.9亿元。2018年,皇氏集团商誉再次出现大幅减值,商誉值降至3.68亿元,这次减值主要是御嘉影视商誉减少了5.5亿元。要知道在2017年时,御嘉影视净利润还为1.6亿元,如期完成了业绩承诺,是皇氏集团的“香饽饽”,可就在业绩承诺刚刚完成后,公司就变成了商誉减值的重点对象。
盛世骄阳的业绩不佳是从其被并购的第二年就开始呈现的,而御嘉影视的业绩变脸则是在其刚刚完成业绩承诺后突然出现的,如此情况让人充满疑问,此前该公司良好的业绩表现是否存在水分?而皇氏集团选择在2018年末进行商誉大减值是否有借机“洗清”过去风险的嫌疑?
就在皇氏集团2018年因商譽减值首次亏损6.16亿元,2019年前三季度再次亏损327万元后,皇氏集团在2019年11月又开始了新的并购行动。公司宣布,设立泰安数智城市运营公司,目的是为了进军线下文旅产业。然而,皇氏集团在影视领域遭受的重创还历历在目,进军文旅产业是否会重蹈覆辙?让人担忧。
营收数据有异常
除了往年并购的不顺利,《红周刊》梳理皇氏集团近5年的营收相关数据,发现即使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皇氏集团2018年的营收数据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2018年,皇氏集团营业收入为23.36亿元,若统一按增值税率6%的情况来核算(皇氏集团增值税税项分类复杂,比如有的牛奶子公司无需交增值税、有的牛奶产品增值税率为11%,影视行业增值税率为6%,因此,《红周刊》记者假设其增值税率为6%这种特殊情况),其含税营收为24.76亿元。但实际上,皇氏集团的很多牛奶业务增值税率远远超过6%,所以其实际含税收入应该更高。
同期的合并现金流量表数据显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25.78亿元,此外,同期预收款项相比上一年减少了3866万元,对冲同期与现金收入相关的预收款项影响,则与2018年营收相关的现金流入了26.17亿元。
将2018年的含税营收与现金收入数据勾稽,则2018年现金收入比含税总营收多出1.41亿元。要知道的是,此时的含税营收是按照6%增值税率来推算的,也就是说,实际情况中,现金收入最多也只比含税营收多出1.41亿元。因此在理论上,2018年的应收款项应该最多减少1.41亿元才符合财务勾稽关系。
可事实上,在2018年的资产负债表中,皇氏集团的应收账款(包含坏账准备)、应收票据合计为9.35亿元,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项数据却减少了2.73亿元,远远超出理论上的1.41亿元的最高值。也就是说,2018年至少有1.32亿元的应收款项出现了莫名减少,可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公司好好解释了。
值得注意的是,皇氏集团应收账款占比一直较高,2016年、2017年占营业收入比例还在45%左右,可到了2018年时突然下降至36%,如此的大幅变化同样是让人惊奇的!
采购数据失真
除了营收方面数据存在异常外,若按照增值税率极端情况计算,《红周刊》记者发现皇氏集团的2018年的采购数据同样是存在一定异常的。
财报披露,皇氏集团2018年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的金额为4.31亿元,占当期采购总额比例为29.9%,由此推出同期采购总额约为14.41亿元。若按照增值税率为17%来计算,那么此时含税总采购为16.86亿元,要知道的是,皇氏集团有的业务采购增值税率会低于17%,且2018年5月起,17%增值税率已经降至16%,因此,皇氏集团2018年实际含税总额应该比16.86亿元要少。
在皇氏集团2018年的现金流量表中,“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21.18亿元,剔除当年预付款项新减少的1.18亿元影响之后,则与当年采购相关的现金支出达到了22.36亿元。将含税采购与现金支出相勾稽,则可发现皇氏集团2018年的现金支出比含税采购金额多出了5.5亿元。因实际上的含税采购应该更少,因此理论上现金支出与实际上的含税采购差额应该比5.5亿元还要大,这就意味着,当年的应付款项应该最少要减少5.5亿元才符合财务勾稽关系。
可事实上,查看皇氏集团财报可发现,2018年其应付款项为3.76亿元,比上一年仅减少1.14亿元,与5.5亿元差异巨大。问题在于,2018年的采购数据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