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牛赛,泥浆里的速度与激情
2020-01-06王信强
本报特约记者 王信强
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的奔牛比赛,因为惊心动魄,而名声在外。场面狂野的“奔牛赛”摄影作品在摄影比赛中获奖屡见不鲜。“奔牛赛”的摄影作品2013年就获得过第56届“荷赛奖”。笔者曾在西苏门答腊省首府巴东看过一场奔牛赛,其惊险刺激果然名不虚传,至今难忘。
400年奔牛史
接待我的当地人迪安介绍说,西苏门答腊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约400年前,当地土著米南加保人在水稻收割完毕后牵上自家的牛,在稻田举行奔牛比赛,庆祝丰收。比赛获胜的牛可在市场上卖个好价。由于每季水稻收割月份不同,奔牛比赛的时间也不一样。
从20世纪中后期起,规模较大的奔牛比赛开始在塔那·达塔地区的桑盖·达拉卜、帕里安干、利马·克伦、拉姆巴·坦等4个村举行。一年一般举行两次,时间大多定在周六。当地政府部门十分重视奔牛比赛,投入资金、改造场地、扩宽道路,力争把比赛打造成印尼著名旅游品牌。
能看到火山的比赛
比赛当天,笔者还没到比赛场地,远远就看到前方人头攒动,彩旗飘扬。在入口处,每个观众被发一个用印尼文写着PACUJAWI(奔牛)的小牌子,上有奔牛图案。
在来看比赛的路上,迪安介绍说,赛场一般呈长方形,宽10米到20米不等,最长250米,泥浆深度约30厘米。比赛时,一般是两头牛为一组,场地宽阔,可两三组同时进行。笔者看到,眼前的赛场就是收割后的水稻田,经过平整,灌入清水,水波荡漾。赛场不远处,是海拔2891米的马拉皮火山。阳光照耀下,熠熠发光。根据传统,比赛地点必须能看到马拉皮火山。这座山是米南加保人发源地,能保佑风调雨顺,世代平安。
迪安事先预订了座位,位于赛场一侧中段,上面支了阳伞,外侧有竹子围杆。赛场田埂高度一般也就1米左右。而这里的赛场两侧的田埂高近两米,居高临下,视野极佳。但迪安告诉我,加高田埂,主要并不是为了观看效果好,而是出于安全考量,比赛开始你就明白了。
赛场旁的平地上,赛牛师口中念念有词,给牛做热身准备,并浇上一瓢瓢清水,洗得干干净净。
接着,赛牛师开始对牛进行装扮。一般都在牛脖子上系一串铃铛,勒住牛鼻的绳子有红有绿,牛的木制套杆五颜六色。“准备”的哨声响起,就开始让牛进入赛场。把牛赶入赛场颇要费点力气,需要四五个人前拉后推。
赛牛师有的赤膊上阵,有的穿着T恤。他们光着双脚,站在赛牛后橄榄形踏板上,挺直胸脯,挥动双手,气势很足。
赛场两侧,远道而来的摄影发烧友们,已架起长枪短炮,镜头全部瞄准赛牛。赛前的稻田静若止水,人和牛的倒影清晰可见。比赛开始前,我看赛牛师几乎都做了一个动作:抓起牛尾,轻轻地咬上一口。迪安告诉我,这是为了让牛集中精力,进入状态。
靠咬牛尾巴提速
随着一声尖厉的哨声响起,红色小旗往下猛地一挥,赛牛师一手抓着一根牛尾,随牛向前飞驰。
赛牛师抓牛尾的姿势令我感到好奇。迪安说,比赛中,这牛尾巴的作用可大了去了。它是牛的方向盘。比如,奔跑中,你想让牛向左跑,就把牛尾巴往左侧拽;向右跑,则向右拽,灵得很。赛牛师就靠着牛的尾巴来掌控左右方向。它的另一功能是加速器。想让牛加速奔跑,也靠它。
稻田中,牛在飞速向前。原本平静的水面,泥浆翻飞,铺天盖地,形成一道泥帘,赛牛师的身体若隐若现(如图)。瞬间,齐头并进的另两头牛超了过去,掀起冲天泥浆,很快拉开数米距离。泥浆会飞出很远。虽有阳伞遮挡,我身上也被溅了不少泥点。摄影记者的长枪短炮不少都花了镜头。
只见落在后面的赛牛师大吼一声,分别向左右两侧的牛尾巴狠狠咬了一口,赛牛顿时加速,四蹄腾空,猛地向前窜去。大概是咬得过狠,牛的速度上去了,很快超过旁边另两头牛,但却是向两个不同方向跑去。赛牛师两手两腿被往两边拉,幸好他经验丰富,双手紧抓牛尾,使劲往里拽,牛很快恢复直线奔驰。
经验老到的赛手,比赛中还会进行多种惊险表演:有的金鸡独立,有的单手操作,有的双手瞬间松开牛尾,有的向观众抛出飞吻……
赛牛是一项风险极高的比赛,赛牛师受伤是家常便饭,比如,浑身擦伤、泥浆击中眼睛、脚部骨折、手臂骨折等。
其实,赛场上,不仅赛手会受伤,观众也常常受伤。受惊的牛,力大无比,赛手根本无法控制。一两米高的田埂,一跃而上,直接闯入人群,横冲直撞。见人就顶,倒地即踩,受伤事件时有发生,偶尔也会死人。心脏不好的人,最好不要去现场。
以直线方式最短时间抵达终点的牛,获得比赛冠军。获胜的牛被主人牵到一旁,清洗干净,梳妆打扮。背部披上红色或黄色布料,上面饰以鲜花,头戴写有名字的花帽,脖挂围巾。
牛被拍卖时,场上叫价声此起彼伏,价格不断飙升。参赛后牛的价格一般至少是普通牛的两倍,冠军牛普遍超过1000美元。这对当地农户来说,已是很大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