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游泳课程实施心理训练的思考

2020-01-06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游泳心理大学生

李 清

(西安体育学院 体育系,陕西西安 710000)

游泳是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但高校游泳教学却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并且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这就需要认真研究高校游泳课教学的现状,并分析学生心理,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

1 高校游泳教学的现状

体育专家认为:游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手段,游泳可以增大肺的容量,提升人的肺活量(普通人肺活量只有3000—4000毫升,而游泳运动员肺活量可达6000毫升,换言之,是普通人的两倍),提升人体肌肉耐力,降低血液循环的外周阻力,增强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发展人体的力量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促进大脑左右半球平衡发展[1]。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游泳课;但高校游泳教学现状却难以令人满意,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据调查统计,30%—4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喜欢游泳,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喜欢上游泳课;但游泳课教学效果并不明显,据统计,超过40%的学生游泳距离、游泳时间并没有明显提高。许多学生明确表示当前游泳教学形式单一,主要流程无非是:教师讲解示范→分解各个基本技术动作→要求学生进行大量机械重复式动作训练,直至建立运动型条件反射,教学枯燥、乏味。

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游泳运动,但全国各大中城市普遍缺乏游泳场馆,加之数十年奉行应试教育,因而许多大学生从未接触过游泳。据调查统计,在初次学习游泳的大学生中,54%的学生表示自己害怕水,26.15%的学生表示害怕呛水,23.08%的学生表示害怕溺水,13.85%的学生在水中难以保持平衡,25.38%的学生在水中感到呼吸困难、心慌、恐惧、痉挛、头痛。一些学生下水后手脚乱动、心跳加速、乱作一团[2];一些学生下水后身体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无法舒展,动作僵硬,不能完成完整的游泳动作;一些学生必须靠同学、教师的帮助才能完成基本动作;一些学生害怕呛水,在水下一直把气憋在口里,不敢抬头吸气。

2 分析大学生怕水心理的形成原因

大学生出现怕水心理,有多种原因。就主观方面而言,许多学生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害怕吃苦、不愿吃苦,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长年进行封闭式学习,变成了会读书、会考试、高度近视的书呆子,但他们的心理脆弱,因而不愿积极地面对未知的水环境。对游泳运动缺乏科学认识也是一个主观原因,据调查统计,超过25%的学生从来没有下过水,但他们却大量接触游泳溺亡的新闻报道,因而自信心严重不足,无法适应水环境。

就客观方面而言,大学生近二十年的运动环境一直是陆地环境,下水后,他们会感受的水的浮力,又找不到可以支撑的物体,故而无法保持平衡;水的压力会对学生的胸腔造成压迫,让他们感到呼吸不畅,加重紧张情绪;水的阻力又会对学生的肢体活动造成阻碍,加之学生下水后必须改变运动体位与呼吸方式,若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掌握游泳动作,无疑会造成负面刺激,加重学生的怕水心理。

3 在高校游泳课程中实施心理训练

3.1 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运用心理学的一般原理,营造出模仿实际环境的情境,引导个体、群体置身于情境中,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对个体、群体有意识地施加正面刺激,从而调整个体、群体的心理、行为。通过心理训练,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力,调节人的情绪,增强人的自觉性、自制力与坚毅性,培养人的个性品质[3]。

3.2 在高校游泳课程中实施心理训练

3.2.1 增强学生对于游泳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体育运动的原动力。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表示喜爱游泳;因此,教师应当因势利导,进一步增强、巩固学生对于游泳的兴趣。教师要让每一个大学生都了解:美国专家研究发现,初生的婴儿个个都是游泳健将,他们具有良好的潜水反射,可以在水中自行划水,屏住呼吸,还能睁开眼睛左顾右盼。因此,婴儿游泳在发达国家大受欢迎。婴儿通过游泳可以促进心、肺、体格、神经发育。这会迅速调动起学生的情绪,让他们感到新奇、有趣。然后,教师要问每一个学生“你们初生后六个月就会游泳,那么,你们现在为什么反倒怕水呢?”这又会让一些学生(尤其是女生)感到难为情。这时,教师要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大学生都经历过高考的洗礼,几乎个个都是“学霸”,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告诉学生们虽然人类具有潜水本能,但出生六个月后,潜水反射会逐渐退化。十多年后再次下水,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防御反射;因此,怕水是一种正常的神经反射[4]。然后,教师须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幼儿在城市喷泉、滨江公园中无忧无虑嬉戏的快乐场景,展示欧美国家居民争先恐后冬泳的热烈情景,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在内心中都感受到游泳、戏水带来的乐趣。最后,教师要着重向学生强调游泳运动的意义:游泳不仅可以锻炼人的心肺功能,塑造人的体形,还可以增强人的自制力与情绪调节能力。因此,游泳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终身运动项目,富兰克林、巴甫洛夫终身都坚持游泳,以此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3.2.2 对学生开展感知觉训练

人类进行一切心理活动,离不开感性认识;人类的一切感性认识,又不能离开感觉、知觉。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开展感知觉训练,有意识地增强学生对于水环境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水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着游泳池走两三圈,让学生们自己观看游泳队的专业队员以惊人的速度在泳池中游蛙泳,组织学生们鼓掌,激发起学生的尝试心理。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向讲解游泳池的水深、水温,介绍游泳的各种安全常识,告诉学生们在他们下水后,游泳队队员与教师会陪在学生身边,从视觉、听觉上对学生形成多方面的良性刺激,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5]。

然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感觉训练。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围着泳池坐下,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手、脚伸进水中,感受一下水温以及的水的浮力、阻力;让学生们逐渐熟悉水环境。再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们朝自己的脸撩水,并运用建构主义教学法,问学生们洗澡、淋浴时有没有呛过水,这会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活跃起教学气氛,并激活学生头脑中的既有生活经验,让学生意识到游泳其实不可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坐在游池边,用双手支撑身体向后倾斜,将双脚放入水中打水,比赛谁打的水花最高、最大,进一步让学生熟悉水性。

3.2.3 循序渐进地开展游泳教学

第一步,教师指挥全班学生下水,在水中排好队,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双手搭在前一名同学的双肩上,在水中列队行走,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水的浮力、阻力,掌握如何在水中保持身体平衡。

第二步,教师须训练学生掌握水中呼吸的技巧。要让学生养成用嘴在水面上快速吸气,在水面下均匀、缓慢地吐气。吐气时应尽量把气一次性吐完,以免呛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以两人为一组开展憋气比赛,看谁的水下憋气时间更长;继而组织学生们积极进行水中呼吸的练习[6]。

3.2.4 运用赏识教育法,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游泳课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运用赏识教育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肯定、表扬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从而唤醒学生心中的正能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自己学好游泳。

4 结束语

在高校游泳课程中实施心理训练,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对水的恐惧心理,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战胜自我,完善学生的人格。

猜你喜欢

游泳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