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0-01-06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行政专业

黎 敏

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困境与优化路径

黎 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政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在专业教育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正面临目标不清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实问题。因此,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应以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培育创新型师资队伍,并深化创新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赛教融合促使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通。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行政管理专业

2015年,国务院下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并强调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国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作为新时期整体实力提升的关键要素。行政管理专业自上世纪80年代恢复创建以来,已为国家陆续培育了大批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目前,行政管理专业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时面临诸如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不合理等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培养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打造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人才做有益探索。

一 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存在定位较为笼统,且与社会实际需求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笔者对湖南省内8所一本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模式进行初步分析后,发现大多数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培养管理人才,只有个别高校描述为培养从事行政管理、基层治理、人事管理、高级文秘等管理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显过于笼统、模糊,涉及范围比较宽泛,针对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难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甚至将导致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际就业去向与社会要求有较大的偏差。由于大多数高校在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只是追求与教育部规定书面吻合,没有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发展特色及社会实际要求来设置培养方案。

(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结构不合理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模糊就直接导致课程体系设置的不合理。虽然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很多流于形式,比如创新创业实践在学分体系中占比非常少,在校期间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并未受到学校的正式认可。其次,行政管理学设立之初从属于政治学科,这也造成了行政管理专业科目体系设置具备太多的政治学色彩,就业导向基本趋向于政府部门,对非政府部门关照不多。于是,课程设置中政治学相关课程较多,管理、经济学类课程均有涉及,基本满足了培养管理通才式人才的需要。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考公形势中并不占优势,这说明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缺乏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再次,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因原有师资队伍偏向政治学或思想政治学等学科,一些高校只能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开设课程,这也是课程体系设置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因素。

(三)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首先,专业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大部分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比较偏重理论教学,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的实践性课程远远不如一些理论性课程受重视。一般来说,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成实验教学、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形式。以湖南省L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专业总共168个学分,其中,实践部分学分只有31分,仅占总学分的18.5%。其次,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各高校有专业实验室也只是为了教育部门评估走过场。基本上,这些实验室是仅有电脑和课桌的普通教室,没有与之配套的实验硬件、软件等设施,实验教学效果基本流于形式。其三,实践教学方式安排欠合理。以L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是安排的校外实习,主要是区政府、街道办和社区等单位。由于实习时间只有4周,时间较短,学生刚熟悉业务实习期便截止了,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最后,缺乏丰富管理经验的教师。早期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基本是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专业,虽然近年来有行政管理专业科班出身教师,但这些教师一般是由学校到学校,基本没有实际管理经验,缺乏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从业经历,这也间接影响到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 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一)人才培养之目标:以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导向

行政管理专业要培养具备特定理论基础,同时又有很强操作能力,熟谙行政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运转程序,能在各级各类政府机关、企业及社会组织从事管理与服务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创新是在原有的知识、资源、信息等要素的基础上,对诸要素重新组合使之具备崭新的功能和作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领域可以创新,管理模式同样也可以创新。其中,创新内容包含了组织创新,也可以是组织内部的制度创新。当然管理不是盲目的“行政创新”,就如威尔逊主张的“不恰当的行政创新不如不创新”。故而高校既要培养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又要培养在具体事务管理过程中具有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行政管理人才在拥有良好政治素养、公共行政理念和合理知识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同时具备良好的依法行政、组织协同、公文写作、电脑应用、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首先,在确立培养目标时既要有学科属性,又要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既要担负知识传承、学科研究的职能,又要考虑学生的市场就业竞争力。其次,各个大学应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是创新创业的关键,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具体体现。由于各类大学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差异,导致发展定位也有所区别,特别是各个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办学特点也是迥然不同的,故而各地高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在落实《高等教育法》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自身的特色与个性[1]。例如,“双一流”建设名单上A类和B类大学,应根据公共事务部门、公务员通用能力要求确立培养目标,在行政创新、应用、复合能力培养上下功夫,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别的管理人才。而非“双一流”的普通高校则应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为主,以避免与“双一流”大学、职业院校同质发展的格局。

(二)人才培养之基础:设置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

OBE教育理念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是要以毕业要求为导向的,要培养创新创业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应增设跨学科耦合课程,尤其要设置体现学科前沿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专业课程。具体来说,按照国家顶层设计,全面系统革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整合嵌入到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之中,促使二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形成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2]。课程体系既要有行政管理理论课程,还要重点设置创新创业基本教学课程及实践教学课程,实现专业课程、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之间深度交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纳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并渗透到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应根据学生就业形势的实际要求来安排专业课程,需平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即既不能过多设置原理类课程偏理论,也不能大量安排专业实习和实验课程偏实践。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更倾向于培育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跨学科课程,同时尤为注重将专业与创新创业理念相互融合,这将拓展学生认知视野,为其将来就业创业提供视角。

(三)人才培养之保障:培育创新型师资队伍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必须组建一支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拥有创新思维的师资队伍。首先,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科知识结构。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多学科融合交叉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师资队伍的学科知识结构也应体现多学科融合,专业教师应来源于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统计学、法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其次,培育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通过探索校府合作、校企合作人才交流方式,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合作教学示范基地。借助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扶持,扩充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从而提升创新创业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同时,依次选送青年教师到相关行政部门挂职锻炼,同时还可选聘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地方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优秀校友到高校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以充实高校教师队伍。再次,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和素质教育,厚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土壤。学校可组织教师经常参与创新创业课程训练,通过对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来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由此建成良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四)人才培养之载体:创新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保证。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由课程到实践都应融合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必须加重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提升实践教学部分在总体教学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其次,设计规范严谨的实践教学大纲,并保证实践教学的所有内容都能按质按量落实。其三,完善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引入与时俱进的行政管理案例数据库、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模拟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等。紧扣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实验室资源,以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为依托,将专业实验学习与创新实践活动有效衔接,适度设置开放性实验内容,激励学生有效参与,由此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建立和利用国内其他高校同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后,可以创建校外长期稳定的合作实习基地,包括与基层政府、周边名企合作,通过校府和校企合作以促成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利用区域内校府、校企合作,让学生亲身参与政府与企业的管理活动,以此增加行政管理问题的真实性和场景性。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如扶贫支教、勤工俭学、社区义工和“三下乡”活动等,由此形成“线上+线下”“政府+市场”“校内+校外”全方位协同融合实践教学平台[3],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深刻领悟到所学理论知识,真正达到知行合一。

(五)人才培养之检视:参与创新创业竞赛

创新创业大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引擎,为检视创新创业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需要大力倡导学生参与每年省教育厅举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美国学者库恩认为,高校提供的支持力度越有效,学生参与度越高,他们就会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因此,吸纳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激起其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由专业教学到参与竞赛再到竞赛过程反馈,是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互为促进、互为补充的过程。经过备赛、参赛等一系列环节,使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连接起来,并通过赛教融合促使学生不断了解创新创业知识、养成创新创业思维、树立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就业创业的创新能力。当然,高校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参赛奖励补助制度,并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管理规则,从制度设计方面提供根本保障。概而言之,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关注每一个环节,尤其是让竞赛活动成为链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过程的桥梁。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实践中,以此确保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首先,应厘清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中,亟需以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高校自身情况来确定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设置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整合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仅将行政管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促使理论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互动协同发展。再次,培育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尤为关键,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要有扎实的实践指导能力。最后,通过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深化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训练,从而使得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与能力有机融合并协同发展。

[1]丁凯,张锐,张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J].江淮论坛,2019(1):185-192.

[2]宋明顺,孙卫红,赵春鱼,孙长敬.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困境与突破[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31-36.

[3]张晓敏,等.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经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高教学刊,2019(13):7-13.

C961

A

1673-2219(2020)06-0094-03

2020-04-21

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创新创业视域下《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湘教通[2019]291号)。

黎敏(1975-),女,湖南益阳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治理与创新创业教育。

(责任编校:呙艳妮)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行政专业
行政学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