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病临证经验

2020-01-06桑杲王静洁王萌萌彭贵敏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运化气机脾胃

桑杲 王静洁 王萌萌 彭贵敏

1.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杭州 310012 2.浙江中医药大学

脾胃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儿科具有较高发病率。小儿脾胃疾病高发与这一时期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等密切相关。笔者为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从事小儿疾病诊治20余年,临证每以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脾胃疾病颇有效验,今作归纳以飧读者。

1 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

宋代钱乙[1]7在《小儿药证直诀》中记载“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五脏之体成而未全,五脏之气全而未壮,故脾胃的结构和功能均未臻完善。明代万全[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儿“脾常不足”的观点,指出“脾常不足”一方面是由小儿的饮食所致,如《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中所述,“脾常不足者,脾司土气,儿之初生,所饮食者乳耳,水谷未入,脾未用事,其气尚弱,故曰不足。不足者,乃谷气之自然不足也”,另一方面,与小儿时期脾胃的功能和发育不完善相关,故有小儿“肠胃脆薄”“儿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也”等论述。由此可见,小儿时期脾胃的发育并未完善,其形态尚未成熟,生理功能亦尚未健全。肝主疏泄,食气入胃,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以肝木疏泄之性行脾土壅塞之气,即“木能克土”之意。

病理上,小儿脾胃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药证直诀·虚实腹胀》言:“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1]25若脾胃受损,进而造成其他脏腑濡养不足,衍生多种相关疾病。如因脾运失健,胃不受纳,造成厌食;食积中阻,运化失司,发为积滞;气机不利,脾胃瘀滞,引起腹痛;升降失常,浊气上逆,产生呕吐;脾失升清,合污下行,形成泄泻;脾运失职,气血不充,发生贫血;运化无能,精微不敷,久延成疳等。正如《幼科发挥·原病论》所言:“脾胃虚弱,百病蜂起。”[3]4肝为刚脏,其气易升易动,若因肝气郁结或木火亢盛,导致疏泄不及或木乘于土,皆可影响脾胃消化功能。

2 小儿脾胃疾病常见病因病机

2.1 常见病因 明代李中梓[4]云:“一有此身,必资谷气。”小儿时期生长发育旺盛,需由脾胃提供更多的水谷精气滋养全身。然又因小儿饮食不知自节,或因家长喂养不当,易致损伤脾胃。正如元代曾世荣[5]《活幼心书》所说:“父母不察其详,便谓饥渴,遽哺之以乳食,强之以杂味,不亦多乎?有数岁者,娇惜太过,不问生冷,甘肥时果,听其贪食,岂能知足?”万全[2]100《育婴家秘·调理脾胃》亦云:“幼小无知,口腹是贪,父母娇爱,纵其所欲,是以脾胃之病,视大人犹多也。”

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纳运失常,也是小儿脾胃疾病的重要病因。亦有因小儿冷暖不能调节、疾病及用药不当等损伤者,如《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总论》云“热则伤胃,寒则伤脾”等[2]25。现代汪受传等[6]分析229例小儿厌食症的病因,其中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占50.7%,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占16.4%,久病重病、损伤脾胃占27.6%。分析115例小儿疳证病因,因饮食喂养因素而发病者占89.6%[7]。

此外,小儿时期体禀少阳,神志怯嫩,所谓“肝常有余”者,乃阳自然有余,然其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如因思虑过度,或遭家长进餐时责骂,至情志失畅,亦可引发脾胃疾病。

2.2 主要病机 钱乙[1]2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脾主困”之说,万全[3]64《幼科发挥·脾所生病》释其意:“脾主困,谓疲惫也,非嗜卧也。”对此,笔者的理解是,脾失健运,脾气困惫,脾湿胃燥、脾升胃降、脾化胃纳等功能失调是小儿脾胃疾病的主要病机。又可分虚实两端:其虚者是因小儿脾胃脆薄,气血生化乏源,濡养不足;其实者乃由纳运失常、气机失调而致湿、食、痰等实邪阻滞。

故而小儿脾胃疾病的发生主要与脾胃及肝相关。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常情况下脾升胃降,纳运正常,气机畅达,则五脏安和,六腑通畅。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湿浊痰食等中阻,则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调达,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如因肝旺木盛,木乘脾土,或肝木气郁,疏泄不及,均可使脾胃失其升降,运化失调。

3 治疗方法

治疗脾胃疾病当重视气机升降、调和木土和寒热并治[8]。小儿时期脾胃疾病有其特点,因“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1]25,故“调理但取其平,补泻无过其剂”[3]7,因此笔者将小儿脾胃疾病治疗大法归纳为运脾和胃调肝六字。

江育仁[9]云“健脾贵在运不在补”,运者运其精微,化者化其水谷,运脾者实为运化水谷精微以敷布全身。脾宜升宜运,应补而不滞,益而不碍,具体治法如以燥湿运脾法治疗湿困脾土证、消食运脾法治疗乳食积滞证、理气运脾法治疗中焦气滞证、温阳运脾法治疗脾阳不振证等。

《素问·五脏别论》载“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六腑以通为用。叶天士[10]《临证指南医案》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和胃之法,当以通降为要。“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11]。董建华先生亦有“通降十法”[12],其中降胃导滞、理气通降、滋阴通降、辛开苦降、辛甘通阳诸法亦可用于小儿脾胃之疾,临证每可参详。

《读医随笔·卷四》曰:“故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13]其中肝之疏泄功能对脾胃影响尤大。在小儿脾胃疾病治疗中,除了辨其寒热虚实、阴阳气血、胃燥或脾湿之外,尚需注重肝的疏泄功能以调理脾胃气机升降,如用疏肝理气行滞法治疗肝胃不和证、养阴润燥柔肝法治疗肝郁脾虚证、清热泻肝和胃法治疗肝火犯胃证、益气健脾补虚法治疗肝胃阴虚证、运脾祛湿化痰法治疗脾虚痰阻证等。

由此可知,运脾和胃调肝实为治疗小儿脾胃疾病之大法,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运脾、健脾、补脾、疏肝、柔肝、泻肝、和胃、清胃、降逆等诸多治法,随证配伍每可获效。

4 临证应用

4.1 厌食症 又名恶食症,是小儿时期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证,多由饮食不当、情志失畅等,引起脾胃不和、纳运失健所致。笔者喜用运脾化滞、和调脾胃、理气疏肝诸法治疗,常用方如异功散、不换金正气散、保和丸、消乳丸等。

验案一:卢某某,男,6岁,因“厌食 3年余”于2018年3月5日初诊。自幼厌食,食量少,每餐用餐时间可达一个多小时,且挑食,偏肉食,蔬菜水果纳入量极少,平时脾气暴躁易怒,大便偏干,数日一行,寐差,体型偏瘦,面色萎黄,舌红苔厚腻,脉细数。既往有“甲减”及“过敏性鼻炎”史,长期服用优甲乐等药物治疗。治以健脾助运为主,佐以行气化滞、养阴柔肝,方用异功散加减:太子参8g,炒白术6g,炒山药8g,黄芪 6g,陈皮 5g,枳壳 5g,柴胡 6g,焦神曲 8g,炒麦芽8g,鸡内金 8g,连翘 6g,生白芍 8g,柏子仁 6g,炙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每次约100mL。2018年3月12日二诊。服药7剂后,纳食较前好转,寐仍差,大便偏干,舌红苔厚,脉细。前方去连翘,加炒莱菔子6g,煎服法同前。继服7贴后胃纳已启,纳食正常。嘱注意饮食及生活调护。

按:《赤水玄珠全集·不能食》中指出本病的病因病机“不能食者,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14],《小儿药证直诀·胃气不和》以益黄散开创了调脾助运治疗厌食症之先河。本患儿先天不足,复因喂养不当,损伤脾胃,脾失运化,故而厌食。脾胃损伤日久,气血生化乏源,不能养肝柔肝,肝脾不和则脾气暴躁;不能濡养肺脏,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肺气不足,一则外邪易侵,二则无力宣肃,故过敏性鼻炎迁延难愈。治疗当以健脾助运为主,处方用异功散加减,健运脾胃、益气补中,合用枳壳、神曲、麦芽、鸡内金、炒莱菔子等消食化滞、行气助运,加连翘,取保和丸积久必生热之意,伍以柴胡、白芍等调和肝脾。诸药合用,使脾运得复,脾气得健。《经》云:“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4.2 再发性腹痛 多发生于3岁以上的儿童,腹痛反复发作,病程持续超过3个月,发作次数超过3次,而在发作间歇期表现正常。多属功能性腹痛,以脐周部位疼痛为主,其次为上腹部,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多数程度较轻,呈间断性,能自行缓解,反复发作,迁延数月甚至数年,可伴有脘腹胀满、呕吐、胃纳不佳、神疲倦怠、面色少华等症状。临证治以运脾调肝、和胃化滞之法,自拟童芍痛安汤,方由太子参、白芍、炒白术、陈皮、延胡索、炒枳壳、焦神曲、炙甘草组成。脾虚湿阻者,加用苍术、薏苡仁、茯苓;肝郁气滞者,加用柴胡,陈皮改为佛手或醋香附;饮食积滞者,加用焦山楂、炒麦芽、炒鸡金;久痛夹瘀者,加丹参、当归、桃仁。

验案二:胡某某,女,9岁,因“腹痛 3月余”于2018年3月5日初诊。3月前起运动后反复出现上腹、脐周疼痛,疼痛明显但不剧烈,或可自行缓解,间歇期一切如常,外院经治疗后可缓解但反复未愈。今来诊,脐周及上腹疼痛,偶有恶心欲吐感,纳略差,喜肉食,大便偏干,数日一行,脾气较急,寐可,无腹泻,无发热。查体:腹平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麦氏征及墨菲氏征均阴性,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无亢进,舌体胖大,舌质紫,脉弦。腹部B超等未见明显异常。治以运脾和胃、理肝行气、化滞止痛,方用童芍痛安汤加减:太子参8g,生白芍8g,生白术 8g,陈皮 5g,延胡索8g,茯苓 8g,焦神曲 8g,炒山楂 8g,莱菔子 8g,炒扁豆6g,桃仁 8g,连翘 6g,柴胡 5g,炙甘草 5g。共 7 剂,每日1剂,水煎服2次,每次150mL,分早晚两次餐前服用。2018年3月12日二诊。服用前药后腹痛偶发,大便干,纳仍差,无鼻塞流涕,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脉缓。前方去柴胡,加石斛6g,煎服法同前。再服2周后腹痛消失,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腹痛一证,多由寒邪侵袭腹内脏腑、经脉,或乳食所伤、中阳不振、脉络瘀滞等至气机壅阻、经脉失调、凝滞不通所致,小儿时期以积滞实痛为多。该患儿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致食积内停,阻遏气机,不通则痛。中焦不畅,土壅木郁,肝失疏泄,进一步加剧腹痛。前医多用理气止痛之法,不知其病之本在于脾胃失运,故虽可短暂获效,然终难除根。笔者治以自拟方童芍童安汤加减健运脾胃、柔肝缓急为主,佐以焦神曲、炒山楂、莱菔子等消食化滞,柴胡、桃仁行气活血,使中焦枢纽复常,气机得畅,则痛自安。

4.3 泄泻 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多因外邪侵袭、乳食内伤、情志不遂或脾胃虚弱等致脾胃受纳无权,运化不及,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所引起。笔者常以健脾和胃、调肝行气、化湿消滞为治,多用参苓白术散、异功散、七味白术散、痛泻要方、乌梅丸等方。

验案三:胡某某,男,3岁,因“泄泻2周”于2018年1月12日初诊。来诊前2周起出现溏泄,每日解黄色稀糊状大便4~5次,量较多,无粘液脓血,便前腹痛阵作,痛则欲泻,泻后痛减,无呕吐,无发热,胃纳可,小便量可,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询其母得知婴儿期辅食添加无规律,且平素娇纵,稍不遂意则哭闹不休。多次行大便常规、细菌病毒等检测均未见异常。治以健脾清肝、化湿消食,处方参苓白术散合痛泻要方加减:太子参 5g,炒苍术 3g,茯苓 10g,葛根6g,陈皮 3g,炒薏苡仁 8g,连翘 5g,炒麦芽 6g,炒防风3g,炒白芍 6g,诃子 4g,炙甘草 4g。 水煎服,每剂两服,每服50mL,餐前服,日1剂。服用7剂后大便日解1~2次,性状正常。

按:泄泻一证始见于《黄帝内经》,称为“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泄泻为患,不外虚实两端,虚则脾胃虚弱,肾阳不足,实则湿热蕴结,食滞伤中。此患儿病由辅食添加失度致脾胃受损,复因平素家长骄纵,多有哭闹,肝木克伐脾土,脾胃更为虚弱,水谷运化失常,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微之气不能输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故泄泻时作。治以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合痛泻要方补脾柔肝、调和肝脾为主,随证加减炒麦芽、连翘、葛根以消乳积、清郁热,助脾升清,因多次大便检测均未发现异常,故加用诃子涩肠止泻,乃仿柯梨勒散之意。

《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乎脾胃”[15],笔者临证时见此病亦多与肝相关,如此例患儿木乘土虚,肝强脾弱,治疗在健脾益胃之时,尚需柔肝疏肝。此外,小儿泄泻日久者易致脾阳虚弱,则当以补脾温阳为治,可予四神丸;若合肠道积热,则成寒热错杂之证,亦可以乌梅丸主之。

4.4 便秘 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或间隔时间延长、或便意频而大便艰涩排出困难的病证。可由饮食积滞、燥结肠腑,脾虚肝郁、推动无力、胃燥阴亏、肠道失润等原因所致,余每以运脾柔肝、行气开郁、养阴和胃、通腑降气、消食导滞、滋阴润肠等为治,多用生白芍、生白术、太子参、麦冬、炒枳壳、炙紫菀、厚朴花、炒莱菔子、柏子仁等药物。

验案四:陈某某,男,12岁,因“便秘10年余”于2018年10月17日就诊。患儿平素嗜肥甘及肉食,自幼便秘,多次肛裂史,性情急躁易怒,时证见大便干结成球状,3~4日一行,臭秽,无便血,时有腹痛,可自行缓解。查体:面色略黄,腹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左下腹可及硬条索状包块,舌红,苔厚,脉滑数。治以健脾行气、柔肝润肠、通腑导滞。处方:太子参12g,生白术 8g,生白芍 8g,陈皮 5g,石斛 8g,天花粉 8g,连翘10g,莱菔子 15g,瓜蒌仁 10g,枳壳 6g,厚朴 8g,焦神曲 10g,鸡内金 8g,炒麦芽 10g,炒稻芽 10g,炙甘草5g。14剂,水煎服,每剂两服,每服150mL,餐前服,日1剂,嘱均衡饮食。前方应用2周后,大便1~2日一行,质软,去天花粉,加麦冬8g,再服2周后,面色红润,腹痛消失,半年后随访,大便正常。

按:明代薛己云,“脾胃虚弱,津血枯涸而大便难耳。法当滋补化源”[16]。小儿由于脾土常虚,加之饮食调摄不当,情志变化,脾胃重伤,运化无权,脾升胃降失常,浊阴不降,影响大肠气机,致传导功能低下,糟粕内留而便秘。万全[3]20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观点,肝旺易犯脾土,脾病容易为肝木所乘,若肝失条达,气机失于疏泄,肠腑气机不通,亦可导致大肠传导失司,积滞停于大肠,便秘乃成。

由此,小儿便秘之治疗不可局限于一方一药,当思及小儿形气未充,脾胃功能尚不完善,治疗时需时时顾护脾胃,不可骤以通泄之品损伤稚阴稚阳。故而临证多选用枳壳、陈皮、厚朴健脾行气,通腑降逆;莱菔子、谷麦芽、焦神曲、炒鸡金消食化积,和胃醒脾;太子参、石斛、天花粉益气养阴,润脾滋胃;白术、白芍生用健脾通便、柔肝止痛;柏子仁、郁李仁、火麻仁等清热缓下,润肠通便,诸法合用,多能获效。

5 结语

小儿脾胃薄弱,神志怯嫩,若因喂养不当、情志失畅,至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失疏泄,常可引发脾胃疾病,治疗多可从运脾和胃调肝着手,使得气机调畅,纳运得健,饮食安和则诸病可除。此外,脾胃之治尚需注重调护,正如《育婴家秘·调理脾胃》所云:“苟能饮食有节,寒温适宜,则脾胃强实,外邪不能侵,内邪无由起,何病之有哉?”[2]100调理之法,《幼科发挥·五脏主病》谓之“不专在医,唯调母乳,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3]59。

猜你喜欢

运化气机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便携电子打气机
LNG加气机现场检定方法的解析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细嚼慢咽护脾胃
脾主运化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