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胆虚”论治抑郁症探析

2020-01-06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素问肝郁胆汁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杭州 310053

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持久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疾病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属郁证范畴。据WHO调查,抑郁症的发病率达到3%~5%,并逐年上升,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疾病[1]。目前中医辨证多以“肝郁”为主,以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为基本治疗原则[2]。《素问·奇病论》曰:“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虚之人谋而不决,肝气易郁,郁久则上逆。表明胆虚是形成肝郁的重要条件。笔者通过文献整理和临床观察发现,以心悸胆怯、遇事善惊、优柔寡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胆虚之人容易肝郁。胆虚证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密切。抑郁症从胆虚论治是中医临床辨治的新思路。

1 胆汁“藏而不泻”是胆主决断的生理基础

《素问·金匮真言论》视胆为六腑,其生理特性是“传化物而不藏”。但 《素问·五脏别论》又认为胆为“藏而不泻”之奇恒之府。两者说法似有矛盾,然其中有深刻的理论渊源。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该篇用阴阳二元论划分五脏和六腑,并将五腑(三焦腑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脏)、五体、五音、五志、五味等内容分属于肝、心、脾、肺、肾五脏系统中、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古人通过解剖发现,肝胆位置相近,联系紧密,故很容易将胆归属于“肝系统”中,成为附属于肝的六腑之一。《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泻而不藏,名曰传化之府……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该篇认为胆是“藏而不泻”的奇恒之腑,同时又认为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如果把胆归为六腑之一,则在单篇之中,出现了既言胆“藏而不泻”又言其“传化物而不藏”这样完全相反的论述,故细揣原文,该篇六腑应指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魄门,并不包含胆。归纳依据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的生理特性。从上可知,若从脏腑阴阳二元论的角度看,胆是六腑之一,但若从脏腑生理特性的角度看,胆是“藏而不泻”的奇恒之腑。事实上,《内经》中并无胆排泄胆汁至消化道,参与人体消化过程的明确记载,与此相反,“胆液泄”常与“口苦”“长太息”等病理症状同时出现,如《灵枢·四时气》曰:“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潘大为等[3]认为胆液循足少阳胆经而非消化道进入口腔产生口苦,至于呕苦,是胃内容物经口吐出时沾染了口中苦味。即使胃气和降不逆,口苦的症状仍然存在。戴起宗[4]在《脉决刊误》中言:“五脏皆有出入,惟胆无出入。”朱宗元等[4]认为由于胆囊管内腔太小,在当时条件下未被发现,而误认为“胆无出入”是完全可能的。回看《素问·灵兰秘典论》,其所描述的十二官系统并没有放在脏腑阴阳二元论的语境之中讨论,而只是单纯以取象比类的方法论述十二脏腑的生理特性,并引申出其主要的生理功能。如在指出胆乃中正之官时,并没有强调胆是脏还是腑,而是强调其能使人不偏不倚、公正果断作出决断的生理功能,故胆“藏而不泻”“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三者在脏腑功能特性层面是高度统一的,正如脾胃、大肠、小肠之所以被称为仓禀、传道、受盛之官,并有“五味出焉”“变化出焉”“化物出焉”等生理功能和其作为六腑“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故胆主决断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胆汁的藏而不泻。《灵枢·本输》曰:“胆者,中精之府。”杨上善注曰:“胆不同肠胃受传糟粕,惟藏精液于中也。”其将胆汁理解为精微物质而非消化液,即是明证。笔者认为杨上善之所以把胆汁理解为精微物质,正是因为其充盈与否直接决定了胆主决断的功能正常与否。

2 胆汁亏虚是胆失决断的病理基础

《素问·奇病论》中所提及的胆虚多数医家认为是胆气虚,进而根据心中憺憺、心悸等症状,引申出心胆气虚证。如徐前等[6]从心胆气虚论出发,主张用益气镇惊的安神定志丸加减治疗神经症。这种说法固然有可取之处,但笔者临床实践发现,实证之胆郁痰扰证的抑郁患者也会表现出胆怯易惊、心悸失眠的症状,临床上使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温胆汤加减也往往效如桴鼓[7]。可见无论虚实都会导致胆怯易惊之“胆虚”,将胆虚解释为胆气虚似有不妥。笔者认为,胆虚在外表现为胆怯易惊,在内则表现为胆的空虚或者不充盈状态。换言之,乃是胆汁之虚。《灵枢·论勇》曰:“黄帝曰:愿闻勇怯之所由然。少俞曰:勇士者,目深以固……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黄帝曰:愿闻怯士之所由然。少俞曰:怯士者,目大而不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该篇认为“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是勇敢果断的生理基础,而“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是胆怯易惊的生理基础。可见人之勇怯和肝胆密切相关,其中尤以胆的“满”与“不满”(即胆的充盈程度)最为关键。正如张景岳[8]在《类经》中所言:“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若胆汁不足,胆腑空虚,则胆失决断,出现前文所说的“口苦”“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数谋虑不决”等症状。

3 胆失决断与抑郁症联系紧密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在生活和临床实践中常可发现,刚毅果断之人,常处事平和,情志畅达,即使遭遇重大生活变故导致抑郁,亦病情较轻,常可自愈。反之,优柔寡断、遇事善惊之人易发抑郁,即使医者用药后治愈,其在生活中稍遇不良精神刺激或者躯体症状稍有反复则又复发,往往病情缠绵,难以根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亦说明“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的胆失决断之人会出现“善太息”的抑郁表现。无独有偶,西方医学在长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后亦可得出类似观点。西方医学将忧虑、恐惧、不安、患得患失等胆失决断的症状多定义为焦虑症或者焦虑型个人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焦虑症患者也患有抑郁症,且与单一的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相比,焦虑抑郁共病对健康的影响更大,具有难治愈、长病程、高自杀风险、低生活质量的特点[9]。共病患者的焦虑症发病多早于抑郁症,预示着抑郁症的发生[10]。如kessler等[11]主持了一项名为全国(美)焦虑抑郁共病研究的课题,对8098名15~54岁的社区样本以定式检查进行面访后发现,近70%患者的抑郁症晚于焦虑症,抑郁症为时间意义上的继发性。另有调查发现,大约80%焦虑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同时患有重度抑郁,焦虑性人格障碍的患者更容易得抑郁症[12]459。神经生物学研究发现,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杏仁核活动水平更高,杏仁核对情绪刺激的过度反应是抑郁症易感性的一部分[12]139,而杏仁核控制人体的恐惧情绪,切除杏仁核的人或动物表现为无所畏惧,杏仁核过度反应的人或动物则表现出易焦虑、恐惧等胆失决断表现。从上可得,西方医学对焦虑抑郁共病的研究也间接证明了《内经》中胆虚致郁的观点,胆失决断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关系密切。

4 保持胆汁充盈是抑郁症的基本治疗思路

目前临床医家对抑郁症的辨治较为复杂,除肝郁外,还有从血瘀[13]、脾胃[14]、肾虚[15]等各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论述一方面拓展了临床治疗抑郁症的思路,但另一方面也各有偏颇,各家针对抑郁症的基本治疗思路尚未统一。前文论证了胆的生理特性是藏而不泻,胆汁是能使人作出决断的精微物质,胆汁不充则胆失决断,其人稍遇情志刺激则抑郁。故保持胆汁的充盈,恢复“肝大以坚,胆满以傍”的生理状态是治疗抑郁症的基本思路,而胆汁的充盈又有赖于其生化有源和藏而不泻。

4.1 胆汁生化有源 %《东医宝鉴》曰:“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16]肝为血海,若肝血旺盛则生余气,聚而成胆汁。若胆汁充盈,则人多谋善断,情志畅达。肝血旺-胆汁充-肝气疏的思辨过程也与叶天士 “肝体阴而用阳”之说相契合。气血同源,精血亦同源。肝主藏血,肝血的旺盛有赖于脾胃所化生之水谷精微资助和肾先天之精的充养,正如《四圣心源》所言:“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17]故若患者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等造成脾胃气虚,或者因房事不节或先天禀赋不足等造成肾精亏虚,均可导致肝血虚无力化生胆汁,进而导致胆虚肝郁。临床治疗上,若患者胆虚肝郁(以神情抑郁、善太息、心悸胆怯为核心症状),并兼有头晕疲惫、面色无华、失眠健忘、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等气血两虚的症状,可用疏肝健脾、益气养血逍遥散加减;若患者肝郁显著,出现胁肋疼痛、脘腹胀闷等症状,可合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柴胡疏肝散;若气血两虚显著,可合用益气养血的归脾汤。若患者胆虚肝郁,并兼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肾精亏虚症状,治宜滋水涵木,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肝郁明显者,可合用一贯煎。

4.2 胆汁藏而不泻 %《难经》曰:“胆者,清静之腑。”[18]胆喜宁谧,恶烦扰,胆腑的清净宁谧是胆汁藏而不泻的前提。素体胆虚之人遇事谋而不决,易致肝郁,人体气机阻滞则津停化湿,聚而生痰,或血行不畅,瘀血阻滞,或日久化火,肝热胆炽。痰湿、瘀血、肝火等病理产物均可扰动胆腑清净之性,胆失宁谧,导致胆汁外泄而胆虚肝郁更甚。如《素问·痿论》曰:“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医宗金鉴》曰:“若病后,或久病而宿痰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致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熇蒸不宁也。”[19]李亚芹等[20]亦认为,气郁、痰、火、瘀血等均是抑郁症的重要病理因素。故清除痰、火、瘀血等病理因素,恢复胆清净宁谧、藏而不泻的生理特性,亦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思路。若患者胆虚肝郁,兼有胸胁胀闷、呕恶、头晕目眩、苔白腻、脉弦滑等痰湿中阻的临床表现,可用利胆和胃、理气化痰之温胆汤加减;若伴有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症状,可合用行气开郁、化痰散结之半夏厚朴汤。若患者胆虚肝郁,伴有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头痛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肝郁化火的表现,可用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之丹栀逍遥散加减;肝火实重者,可合用龙胆泻肝丸;若患者胆虚肝郁,兼有胁下痞硬、刺痛拒按、舌下脉络瘀阻等气滞血瘀的表现,可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血府逐瘀汤加减。

5 验案举隅

潘某,女,51岁,2019年4月1日初诊。自述半年前经历丧偶之痛,连续悲伤恸哭半年之久,期间遍身发红白隐隐之皮疹,瘙痒难耐,遇热更甚,服用氯雷他定片后症状缓解,但不日又发,痛苦异常,时有自杀倾向。常年待在空调房导致平素不易出汗,怕冷,大便秘结,食少消瘦,舌红苔黄腻,脉弦细。西医诊断:抑郁焦虑状态,荨麻疹。今辨证为外寒内热、胆虚焦虑、表里俱实,拟解表通里、清热解毒。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处方:防风 9g,荆芥穗 9g,薄荷 9g,麻黄 6g,制大黄 9g,芒硝 9g,栀子 6g,滑石 20g,桔梗 9g,石膏30g,川芎 9g,当归 12g,白芍 9g,黄芩 6g,连翘 9g,炙甘草3g,炒白术 12g,徐长卿 9g,地肤子 9g。7剂,每日两次,水煎服。

4月10日二诊。患者自述有微汗出,荨麻疹明显减少,几近于无,便秘改善,但抑郁焦虑状态仍有,自感生活无愉悦感,且稍遇事则易惊慌失措,思念丈夫,然愈思念则愈悲伤,自杀倾向仍有,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拟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处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炒柴胡12g,白芍 9g,枳壳9g,炙甘草 6g,牡丹皮 12g,焦栀子 9g,酒当归 9g,茯苓 9g,炒白术 9g,佛手 6g,香橼 6g,薄荷 9g,郁金 9g。7剂,每日两次,水煎服。除处方用药外,余在诊治时对患者进行语言劝导,推荐其看海明威《老人与海》、司马迁《报任安书》等给人巨大精神力量的文学作品,鼓励其用更坚强自信的面貌去面对人生挫折。经数月调治,现今情绪平稳,自杀倾向已无,荨麻疹虽偶发但能忍受。

按:该患者生活长期依赖丈夫,因其丈夫去世而悲伤过度,造成心肝火旺之实证,又喜待在空调房中,导致玄府闭塞,通过汗出散热的机制不畅,郁热于表则易发荨麻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外解玄府之闭,内清脏腑之热,则在表之郁热自除,荨麻疹向愈。患者又虽为抑郁障碍,但该抑郁障碍本质上是由丈夫去世后,自身无人依靠造成的对未来生活的焦虑造成的,即符合前文提及的胆虚肝郁证候特点,故治疗上应药物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除运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使肝气舒畅、胆腑宁谧外,更用语言鼓励、文学作品激励等方式努力恢复患者胆主决断的功能,其使形成积极勇敢、坚强自信的精神面貌,则抑郁自除而不易复发。

6 小结

抑郁症的发生多伴随着不良精神刺激,但本质上该病是由胆失决断引起的。若患者素体胆怯易惊、焦虑不安,其在生活中稍遇不顺则精神抑郁,病情发展迅速,预后不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若患者能够形成多谋善断、勇猛果敢的气质,则其在生活中无论遭遇怎样的“惊涛骇浪”,都能淡然处之而不会抑郁。医家临床用药可从维持胆汁的生化有源与藏而不泻两方面考虑,通过恢复肝胆“肝大以坚、胆满以傍”的生理状态,以求恢复胆主决断的功能。总之,从胆虚出发论治抑郁症不仅能丰富中医学对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识,也能为抑郁症的中医辨治提供一个新思路。

猜你喜欢

素问肝郁胆汁
自拟和胃镇逆汤对寒热错杂证胆汁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和胃肠激素的影响分析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胆汁瘤的介入治疗
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程良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临床经验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改变肝郁体质,要想得开